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上消化道出血为消化道疾病中的急症,死亡率较高。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数逐年增多。本文将如何针对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做好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带和不带巩膜壳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带巩膜壳和带巩膜壳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的疗效。方法30例不带巩膜壳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者、30例带自体巩膜壳义眼台植入者、10例改良带自体巩膜壳义跟台植入者,术后随访1~10 a,对其疗效进行比较,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30例带自体巩膜壳义眼台植入者,术后有5例发生肉芽肿形成,其中4例行义眼台取出术,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30例不带巩膜壳义眼台植入者有1例出现义眼台暴露。10例改良带自体巩膜壳义眼台植入者,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肉芽肿形成是带自体巩膜壳义眼台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包裹的巩膜壳会影响义眼台血管纤维化,并发生融解和异物反应。改良带自体巩膜壳义眼台植入术可避免这一并发症,又可获得较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3.
观察硅油在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眼外伤患者36例36眼接受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术中使用曲安奈德和激光,眼内填充硅油。术后8mo左右行硅油取出手术。 结果:硅油填充后,观察10mo。及时补充激光治疗。观察期内,视网膜平伏,未见眼内出血和严重增殖性反应,无感染性眼内炎。 结论:硅油在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可起到长期顶压视网膜,控制炎症反应,抑制增殖和预防感染的作用,并为术后及时补充激光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背景 翼状胬肉为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为降低其术后复发率,众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纤维蛋白胶的应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的 探讨利用纤维蛋白胶粘合翼状胬肉自体结膜瓣转移对于减少术后刺激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12只清洁级家兔采用角巩膜缘组织切除和质量分数1.25%稀盐酸点眼法制作兔眼翼状胬肉模型并行翼状胬肉自体结膜瓣转移手术,其中左眼利用手术缝线缝合结膜瓣(缝线组),右眼利用纤维蛋白胶封闭结膜瓣(蛋白胶组),比较两组手术的持续时间.分别于术后1周和4周检查两组兔眼的刺激症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及其mRNA在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缝线组手术持续时间为(21.3±0.2)min,而纤维蛋白胶组为(10.1±0.1)min,纤维蛋白胶组较缝线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t=102.242,P<0.05).术后1周及术后4周,纤维蛋白胶组的结膜充血程度为(+)~(++),缝线组为(++)~(+++),纤维蛋白胶组充血程度明显较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VEGF和bFGF主要在结膜上皮细胞层表达,棕黄色颗粒沉积于上皮细胞的细胞质.术后1周时,纤维蛋白胶组的VEGF和bFGF表达强度明显弱于缝线组;术后4周时,两组VEGF和bFGF的表达较术后1周时有所减弱,但纤维蛋白胶组仍明显弱于同期缝线组.RT-PCR检测显示,术后纤维蛋白胶组VEGF mRNA在结膜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缝线组,VEGFmRNA表达量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74.443,P=0.000;F时间=231.459,P=0.000);bFGF mRNA的表达遵循同样的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1.727,P=0.000;F时间=55.417,P=0.000).结论 纤维蛋白胶粘合可以免去缝合环节,节省手术时间,避免缝线的刺激,并可减轻炎症反应.通过减少VEGF和bFGF的表达,可能有助于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70岁,因干咳,阵发性加剧,二月余,在当地卫生所应用抗生素,止咳药,地塞米松等治疗无效,于2003年10月20日入院.入院查体:T 36.5℃,P 82次/min,R 18次/min,BP 125/85 mmHg.患者神志清,精神不振,反应可,呼吸平稳,咳嗽无着凉的诱因,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史,特别是无发热,咯痰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1+PRN”和“3+PRN”方案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水肿(ME)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接受“1+PRN”方案及15例接受“3+PRN”方案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BRVO合并ME患者为期1a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以及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其中BCVA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

结果:经治疗12mo后,“1+PRN”组的BCVA由0.58±0.21提高到0.34±0.18,CMT由561±65μm降低到252±69μm; 在“3+PRN”组中,BRVO患者的BCVA由0.64±0.21提高到0.29±0.13,CMT由585±87μm降低到242±56μ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PRN”组的平均总计注射次数为2.3±1.2次,低于“3+PRN”组的4.1±1.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BRVO合并ME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的治疗中,“1+PRN”和“3+PRN”方案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Rezoom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黎黎  宋愈  吴莹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9):1214-1216
目的 比较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与单焦点人工晶体对患者视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植入Rezoom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62眼),另一组植入单焦点人工晶体(60眼).两组术前眼部条件基本相当,并排除其他影响手术结果观察的因素.术后随访,比较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远、近视力,观察术后色觉、瞳孔及手术并发症情况,并调查患者的主观视觉症状.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裸眼远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裸眼近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单焦点组矫正近视力与多焦点组裸眼近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主观视觉症状.结论 Rezoom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为绝大部分患者提供较好的术后远、近视力,提高生活质量,但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预防急性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有效性。方法:辨证属于气虚血瘀证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对照组45例,按照《2018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治疗;试验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14天。对两组患者于住院期间第1天和第14天分别观察双下肢静脉血栓状况,并观察两组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中1例患者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深静脉血栓发生;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使用补阳还五汤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脱出型和游离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7月—2014年9月,对被诊断为脱出型和游离型LDH的48例患者采用PETD治疗。所有患者根据髓核脱出(NPP)的方向和远近分4型:Ⅰ型3例,Ⅱ型11例,Ⅲ型26例,Ⅳ型8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5~90 min,平均65 min;出血量5~20 mL,平均10 mL;住院时间2~30 d,平均3.5 d。2例患者术后出现患侧肢体麻木加重,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出现椎间隙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术后总体满意度为87.5%;各型分别为Ⅰ型67.7%,Ⅱ型90.9%,Ⅲ型92.3%,Ⅳ型75.0%。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均有所缓解,末次随访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5~45 d(平均30 d)均恢复正常工作。结论 PETD治疗脱出型和游离型LDH安全且有效,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及后路小切口椎间盘切除术(M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8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6例LDH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PELD组、MED组和MD组,每组32例,记录并比较3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 d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术后1 d、3 d切口疼痛程度,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ELD组在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 d CPK水平及术后1 d、3 d伤口疼痛程度方面优于MED组,而MED组优于MD组;术中出血量PELD组0.05)。3组术后1个月、12个月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病例腿痛缓解较腰痛缓解更为明显。末次随访时3组间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轻微并发症经术中、术后对症处理后改善。结论3种手术方式均为治疗LDH的有效方案,PELD最为微创,符合快速康复理念,对于外侧型及旁侧型LDH具有明显优势,而中央型LDH采用MED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