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微机控制激光视网膜MTF测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视觉系统视网膜-大脑部分的调制传递函数MTF(或称对比敏感度函数CSF)的测定技术,并研制开发新一代微机控制的激光视网膜-大脑MTF测定仪,方法:对He-Ne激光为光源,利用杨氏干涉法,经光学系统在视网膜上呈现正弦干涉条纹。测定不同空间频率条纹分辨的对比度阈值,便可测算出MTF。结果和结论:初步临床应用表明,该仪器性能稳定,精度高。由于采用微机控制,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适于在科研和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和分析国人正常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特性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按照入选标准序贯选取年龄在11~50周岁、屈光度数为+0.50~-3.00D且散光<1.00D的受检者123人,平均年龄(29.58±11.8)岁.根据受检者的年龄,每十年为一组,共分4组:11~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和41~50岁组.采用鹰视角膜地形图仪进行角膜Q值的测量,每位受检者只取其中1只眼数据进行统计,分别分析每眼角膜前表面距中央10°、15°、20°、25°、30°范围的Q值.结果国人11~50周岁平均Q10、Q15、Q20、Q25和Q30分别为-0.08±0.09、-0.12±0.1、-0.14±0.11、-0.2±0.11和-0.27±0.11.各年龄组间Q25与Q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5:P =0.045;Q30:P =0.012),41~50岁组角膜非球面性比21~30岁组明显(P < 0.05).Q15和Q20与年龄呈负相关(Q15:r =-0.202,P =0.025;020:r =-0.214,P =0.018),Q10、Q25、030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 > 0.05).结论 国人正常角膜6mm区平均Q值为-0.14,不同年龄的角膜Q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角膜非球面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假晶状体眼的景深对伪调节的影响。方法白内障患者30例(60眼),年龄(62.77±5.27)岁(50-70岁),其中44眼为假晶状体眼。测量屈光状态、调节幅度、瞳孔直径。睫状肌麻痹后,分别在不矫正散光和配戴人工瞳孔镜片(直径2.5mm)情况下测量单眼调节幅度。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假晶状体眼的移近法单眼调节幅度为(2.35±1.14)D。散光和人工瞳孔对调节幅度的影响分别为0.21D和0.16D。调节前、后瞳孔直径分别为(4.52±0.66)mm和(2.72±0.64)mm。单眼调节幅度与调节前后瞳孔直径变化无相关性(r=0.164,P=0.305)。睫状肌麻痹时不矫正散光和配戴人工瞳孔镜片的单眼调节幅度分别为(0.61±0.18)D和(0.77±0.14)D。结论对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假晶状体眼,瞳孔和单纯近视散光所致景深是伪调节的产生机制之一,但不是主要机制。增大景深不是改善伪调节的主要方法,今后还需要从人工晶状体本身的设计或在眼内的位置变化等方面来研究伪调节的机制和相应的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4.
分别应用角膜及眼底反光同时摄影仪和标准对数视力表对1196名4~6岁儿童进行了屈光、斜视和视力普查。比较两种方法的普查结果后发现:尽管摄影法普查异常发现率显著低于视力普查,但是,在筛选严重影响儿童视功能发育的眼病上,摄影法与视力表法接近,可以独立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人工晶状体的最佳光学结构,为人工晶状体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Gullstrand Ⅰ号模型眼为基础,计算不同光学结构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调制传函数(MTF)。结果 不同光学结构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MTF有明显差异。结论 一些特定结构的人工晶状体具有较好的成像质量,其中以某种双凸结构为最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一种选用阿拉伯数字作视标的视力表。该视力表以E形视标为标准,采用(10)~(1/100)的距离增率及五分视力记录法,根据不同屈光状态眼睛的检查结果,对数字视标的大小进行了调整。该视力表与缪氏对数视力表所测视力值呈高度相关(r=0.98;P<0.01)。测试结果初步表明,该视力表与缪氏视力表具有较好的等价效应。  相似文献   
7.
近视眼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应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研究近视眼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特性。方法对正视和近视成人共156例249眼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及主觉验光。按照等效球镜分成正视组(-0.25~+0.50D)、低度近视组(-0.37~-3.00D)、中度近视组(-3.12~-6.00D)和高度近视组(〉-6.00D)。对所得角膜地形图参数中角膜非球面参数(Q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样本总体Q值平均为-0.23±0.13(-0.69~0.00),组间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近视的三组之间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形态为扁长椭圆形,从中央到周边逐渐平坦;近视性屈光不正可导致角膜非球面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非球面性的改变。方法 对93例近视眼患者(148眼)LASIK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在LASIK术前和术后非球面参数Q值、角膜曲率simk值(K)、切削的偏心值。分析Q值、角膜曲率改变(△K),△Q与预期矫正值(SE)、AK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术后。值与偏心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角膜形状从术前扁长型(Q〈0)到术后为扁圆型(Q〉0);角膜曲率变平;AQ与SE、AK之间存在相关性(分别为r=0.771,P〈0.01和r=0.783,P〈0.01),但术后Q值与偏心量之间无相关性(r=0.068,P〉0.05)。结论 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角膜非球面参数Q明显增大,变化量与预期矫正值、曲率变化量相关。  相似文献   
9.
国人近视眼Q值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国人近视眼患者角膜非球性系数(Q值)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18~32岁的近视96眼、正视54眼,所有眼均行Humphrey Corneal Topography System(Zeiss)和Shack-Hartman原理设计的WASCA Wavefront Analyzer(Zeiss)检查,分析直径为6mm处Q值与像差。结果所有近视眼Q值平均为-0.26±0.12,偏相关分析表明近视眼Q值与角膜6mm(r=0.254,p=0.013)、7mm(r=0.352,p=0.000)处的屈光力及高阶像差中的C12(r=0.466,p=0.000)存在统计学上的正相关,而与屈光度数(r=-0.068,p=0.512)、RMSHO(r=-0.057,p=0.584)、C7(r=-0.108,p=0.297)、C8(r=0.099,p=0.338)、SimK值(K1:r=0.069,p=0.504;K2:r=0.070,p=0.500)及角膜散光量(r=0.013,p=0.900)不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结论Q值与球差和角膜旁中央区屈光力密切相关,而与屈光度数无关。  相似文献   
10.
眼散光轴与角膜散光轴对LASIK矫正散光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眼散光轴和角膜散光轴对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散光效果的影响。方法对73例(114眼)行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眼散光和角膜散光轴的差异分为<15°组(68眼)和≥15°组(46眼),分析2组LASIK术后散光的矫正效果及角膜散光与眼散光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15°组和≥15°组的眼散光分别为(-0.94±0.36)D和(-0.82±0.34)D,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P>0.05);角膜散光分别为(-1.31±0.41)D和(-1.18±0.49)D,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9,P>0.05)。术前角膜散光与眼散光有统计学相关性(r=0.527,P<0.01),但术后无统计学相关性(r=-0.024,P>0.05)。<15°组术后散光矫正效果较好,2组间有统计学意义(t=-2.017,P<0.05)。术后眼散光量与偏心量有统计学相关性(r=0.395,P<0.01),而角膜散光则与偏心量没有统计学相关性(r=-0.133,P>0.05)。结论眼散光和角膜散光轴的差异影响LASIK矫正散光的效果。LASIK术后角膜形态改变,角膜散光与眼散光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