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8篇
临床医学   2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3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
硅泪小管塞在不同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评估泪小管塞在不同类型干眼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干眼患者 40例( 78只眼 )。其中男性 8例 ( 16只眼 ) ,女性 3 2例 ( 62只眼 ) ;年龄 2 2~ 68岁 ,平均 5 1 4岁 ;包括组Ⅰ :系统性眼干燥综合征 2 0人 ( 3 9只眼 ) ;组Ⅱ :屈光性角膜手术后干眼组 10人 ( 19只眼 ) ;组Ⅲ :其它原因性眼干燥组 10人 ( 2 0只眼 )。首先明确诊断并排除泪道疾病 ,用OdysseyParasol泪管塞(下、上泪点 ) ,随诊 3个月。分组观察眼干燥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治疗前后采用Schirmer试验Ⅰ、泪膜破裂时间及角结膜荧光素染色检查以评估疗效。结果 全部患者共用塞 80枚 ,其中 1例双眼植放上、下泪管塞 ,其余患者均只植放下泪小管塞。治疗结果如下 :( 1)Schirmer试验Ⅰ :治疗前后分别为 :组Ⅰ 1 77± 1 5 3mm及 6 3 1± 5 45mm (t =5 0 11,P <0 0 0 1) ,组Ⅱ 5 42± 1 77mm及10 94± 5 78mm (t =3 11,P <0 0 5 ) ,组Ⅲ 2 5 0± 2 42mm及 6 65± 5 97mm (t =3 91,P <0 0 0 1) ;( 2 )泪膜破裂时间 (BUT) :治疗前后分别为组Ⅰ 2 3 6± 1 5 8s及 5 2 8± 4 0 8s (t =0 996,P >0 0 5 ) ,组Ⅱ 3 2 1± 1 2 3s及 6 5 3± 1 71s (t =3 41,P <0 0 1) ;组Ⅲ 2 5 0± 1 43s及 4 10±1 2 9s (t =3 0 2 ,P  相似文献   
3.
1病例 例1:患者,女,38岁。患糖尿病史,因反复咳嗽2个月,伴咳黄痰20d,无发然,厌食,盗汗,于2001年2月3日入院,查体:体温36℃,脉搏9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0/75mmHg,发育好,胸形正常,触诊左侧第八脊骨下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闻及密集细小水泡音,心脏无异常,血沉:  相似文献   
4.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42岁。6年前行彩超检查发现右肾包块,自行口服中药治疗6年,自觉病灶增大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血尿、尿频、尿急;饮食、睡眠、二便正常,体重近期无明显增减。专科检查:右肾区轻叩压痛。实验室检查:尿培养、尿液分析无异常;肝功能正常;肿瘤标记物甲  相似文献   
5.
成人近视不同验光方法的差异和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比较成人近视眼患者不同验光方法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和散光轴位的差异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首先分别对成人近视眼患者100例(200只眼)进行自然瞳孔电脑验光、散瞳电脑验光、视网膜检影及主观屈光的检查,其中男性36例(72只眼),女性64例(128只眼);年龄18~47岁,平均24.7岁;然后,分为三组:组Ⅰ(按视网膜检影屈光度):组Ⅰa≤6.0D,144只眼,组Ⅰb>6.0D,56只眼;组Ⅱ(按年龄)组Ⅱa<25岁,132只眼,组Ⅱb≥26岁,68只眼;组Ⅲ(按性别)组Ⅲa男性,72只眼,组Ⅲb女性,128只眼。最后,比较不同种验光方法球镜、柱镜和散光轴位的差别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四种验光获得的球镜、柱镜屈光度和散光轴位均值分别为:自然瞳孔电脑验光(-6.29±2.57)D、(-1.12±0.76)D、(121.32±74.45)°;散瞳电脑验光(-5.78±2.54)D、(-1.15±0.79)D、(98.61±78.03)°;视网膜检影(-6.02±2.59)D、(-1.18±0.65)D、(123.81±72.78)°;主观屈光:(-6.18±2.57)D、(-1.06±0.64)D、(129.94±73.87)°。四种条件下球镜屈光度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瞳孔条件下的球镜屈光度高于散瞳的球镜屈光度,整体视网膜检影高于散瞳电脑验光。屈光度高近视组与屈光度低近视组,在年龄相同的条件下,小瞳的整体球镜明显高于散瞳后球镜;在年龄不同的条件下,年小组这种差异明显高于年长组;在对各干扰因素的分析中,瞳孔状态是影响球镜屈光度的主要因素,年龄越小、屈光度越高影响也越大。对柱镜屈光度比较,柱镜屈光度也受瞳孔的影响。在年龄高与年龄低组,球镜屈光度相同的条件下,前者的整体散光度散瞳条件下高于自然瞳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整体散光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散光轴位的比较,视网膜检影与主观屈光检查、散瞳电脑验光与自然瞳孔电脑验光整体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视网膜检影与散瞳电脑验光、主观屈光检查与自然瞳孔电脑验光整体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种差异与年龄、性别和屈光度无关。结论不同验光方法所获得的整体球镜屈光度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受瞳孔大小、年龄和屈光度的影响,自然瞳孔条件下的屈光度高于散瞳后屈光度,年龄小、屈光度高差异显著,而性别间验光比较并无差异;除年龄大的整体柱镜屈光度在散瞳条件下高于自然瞳孔,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极小,这种差异与调节、晶状体和玻璃体等因素有关。散光轴位小的差异是验光方法的进位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李莹  金玉梅  张潇  孙玉敏  李海燕 《眼科》2008,17(1):40-43
目的 比较不同屈光度、年龄、性别双眼角膜地形图对称性差异的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拟行屈光性角膜手术的年龄18~47 岁的近视眼患者500例(1000眼).方法 对受试者双眼行角膜地形图(TOMEY Version 3.30)检查.检查前停戴角膜接触镜1周以上,并排除干眼和其它眼病及全身系统疾病.主要指标 角膜地形图对称性、对称比率.结果 最大散光轴位和屈光度同侧一致3.4%,基本对称1.8%,近乎对称79.0%,不对称15.8%.不同屈光度对称比率<-6.0D占12.0%,-6.0~-7.9D占24.0%,-8.0~-9.9D占25.8%,≥10.0D占19.0%(P<0.05).不同年龄对称比例<35岁占84.3%,≥35岁68.5%(P<0.05).男性对称比率占86.4%,女性76.7%(P>0.05).结论 80%的近视患者双眼角膜地形图呈对称性分布.屈光度越高(-10.0D以内)对称性越高;随年龄增长对称性逐渐降低.(眼科,2008,17:40-43)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起病急、病势凶险,如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在夏季,对有高热。惊厥,意识障碍的患者,除做好病情观察和对症护理,备好抢救用品外,还应及时送检乙脑相关实验室检测标本,以便早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正常人202例眼部带菌情况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观察正常人眼部带菌情况以及对常用眼部抗生素的敏感情况。方法 202名观察对象,均于3个月内未用任何抗生素眼液,随机进行眼结膜囊或睑缘细菌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全部被观察者中,阳性结果为24.7%.共计发现7种茵属(表皮葡萄球菌、微球菌属、革兰氏阳性芽胞杆菌、草绿色溶血链球菌、莫拉菌属、β-溶血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大部分对目前常用眼液较为敏感。结论 正常人眼部是有菌的,这些细菌可能造成眼部感染。选用敏感抗生素药物可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3例经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的低于—6D近视患者随访6个月。患者按近视程度分组,通过对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情况及角膜曲率等结果的比较,证明该手术对低于—6D近视是一种安全、效果稳定、预测性高的角膜屈光性手术。在术后6个月时88.35%的患者裸眼视力≥1.0,94.17%的患者实际矫正度数与预测矫正度数差≤±1.00D。仅少数病例出现上皮下雾状混浊和短暂的激素性眼压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形成性评价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儿科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护理专业高职学生58人为研究对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查房,每轮实习学生参加2次儿科查房,每次查房结束前让学生自己、同伴、科室总带教老师进行现场评价,然后请学生评价教学查房质量。[结果]学生2次查房质量评价中护理评估、护理问题、护理效果评价、教学效果4个维度和查房质量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科护理教学查房中应用形成性评价可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及时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查房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形成结合病例深入分析的临床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