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或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科共治疗38例儿童单纯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就其发病年龄、性别、眼部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在回顾性分析的38例患儿中,男女比例=1:2.8,年龄(5±3)岁(1~13岁),多发生于1.6岁(占63.16%),双眼受累17例(44.74%),单眼受累21例(55.26%),多为无明显诱因34(89.47%),以上睑下垂为首发症状者多(84.21%),复视者3例(7.90%),斜视者3例(7.90%),并多伴有眼球运动受限,胸腺cT检查均未见胸腺增生或胸腺瘤改变。结论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多发生于1-6岁患儿,女性患儿略多,首发症状以上睑下垂及斜视多见,并伴有眼球运动受限,胸腺cT检查阳性率低。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儿童验光中角膜地形图所测得的角膜散光与检影验光测得的散光的相互关系,探讨角膜地形图检查在儿童散瞳检影验光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和散瞳检影验光两种测量方法,对88例171眼非混合性散光眼进行检查并比较。 结果:两种方法在检查散光度数及散光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8,P>0. 05;t=1.009,P>0.05),实际最好矫正视力与角膜地形图PVA高值及低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3.566,P<0.01;t=3.445,P<0.01)。 结论:角膜地形图检查所得的散光度数及轴向可为散瞳检影验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角膜地形图检查在提高低龄儿童散瞳检影验光速度和准确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单眼剥夺对大鼠视网膜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受体TrkB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6组:28日龄正常组、35日龄正常组、42日龄正常组、28日龄模型组、35日龄模型组及42日龄模型组,模型组大鼠于出生后21d缝合右侧眼睑建立单眼剥夺弱视模型,采用免疫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中BDNF及受体TrkB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在出生后视觉发育关键期内,随年龄增长视网膜中BDNF及受体TrkB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早期单眼剥夺后,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BDNF及受体TrkB蛋白表达在28日龄立即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然而随着剥夺时间延长35日龄时表达剧烈下调,并持续至42日龄。BDNF表达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及外核层,而TrkB受体仅表达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早期单眼剥夺可使28日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中BDNF及受体TrkB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增多,但随着视觉剥夺时间延长,35日龄至42日龄时两者的阳性细胞数目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结论:BDNF及受体TrkB的表达呈现一定的视觉经验依赖性,其参与了单眼剥夺弱视的发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近视儿童主导眼与屈光度、眼别、裸眼视力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经散瞳检影验光后,待瞳孔恢复正常复诊配镜患儿99例,用卡洞法检查主导眼,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在99例近视患儿中,以右眼为主导眼,即右型(Rtype)者占66.7%(66/99),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当双眼屈光度不相等时,以屈光度相对较低眼为主导眼者42例(52.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7);当双眼屈光度相等时,以右眼为主导眼,占68.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1);在双眼裸眼视力不等64例中,以裸眼视力低眼为主导眼者34例(53.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95);在双眼裸眼视力相等35例中,右眼为主导眼29例(82.9%),两者比较差异极具统计学意义(χ2=30.2286,P<0.01)。结论:近视儿童主导眼以右型多见,主导眼与屈光度、裸眼视力高低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下斜肌前转位(anterior transposition of inferior oblique muscle)对伴有下斜肌亢进(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IOOA)的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双眼不等量下斜肌转位术对伴有IOOA的双眼不对称DVD的疗效,为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方法:随机选取2014-01/2015-1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120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均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术后进行回访,回访时间为1~30mo,将患者手术前后远(5m)、近(33cm)距离原在位垂直斜度及IOOA程度进行比较,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 对80例患者中采用双眼不等量下斜肌转位术进行治疗的20例30眼伴有IOOA的双眼不对称DVD患者手术前后远(5m)、近(33cm)距离原在位垂直斜度及IOOA程度进行比较,并观察所有患者下斜肌前转位术后抑制上转综合征(antielevation syndrome,AES)的发病情况。

结果:患者术前5m平均三棱镜度(prism diopters,PD)为19.5±0.15PD,术后平均PD为3.5±0.18PD,5m原在位平均矫正16±0.21PD; 术前33cm平均PD为18.6±0.20PD,术后平均PD为4.5±0.26PD,33cm原在位平均矫正14.1±0.16P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下斜肌前转位术前下斜肌功能亢进+2和+3者各50眼,+1者20眼,术后有12眼仍表现为下斜肌功能亢进,但是亢进程度为+1。IOOA程度与原在位垂直斜度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3cm:r=0.554,P<0.01; 5m:r=0.454,P<0.01)。20例30眼伴有IOOA的双眼不对称DVD患者原在位DVD垂直斜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OOA程度明显降低。行下斜肌前转位术的患者术后18例24眼出现不同程度的AES,与行双眼不等量下斜肌转位术进行治疗的20例30眼伴有IOOA的双眼不对称DVD患者发生AE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斜肌前转位术对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术后AES发生率较高,而行双眼不等量下斜肌转位术进行治疗的患者术后AES发生率能够保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6.
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新型玻璃体切除手术。与传统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术(20G)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为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新选择,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眼部血管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4位年龄1~10个月的眼部血管瘤患儿,排除使用普萘洛尔禁忌症后,按普萘洛尔2mg/kg/日剂量进行口服治疗,监测心率血压至少72小时后保持出院继续治疗并保持随访。每月复查肿块B超、血糖、心率及血压,观察评估血管瘤变化及处理不良反应,根据肿块大小及B超情况择期减量至1mg/kg/日维持量,治疗疗程为6~18个月,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24位病人通过治疗后,23人外观肿块消失者,1人仍可见眼睑肿胀、可扪及肿块。效果评价为Ⅳ级者23人(23/24,95.83%),Ⅱ级者1人(1/24,4.17%)。所有病人服药期间未见明显心率及血压降低。随访中3位年龄小于3个月的患儿出现睡眠不安、肝功能异常及低血糖反应。结论对于婴幼儿眼部血管瘤,口服普萘洛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正常眼位及斜视儿童眼外肌、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表达差异,以期进一步认识斜视发病机制与IGF-1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患儿的眼位情况及斜视类型分组:共同性内斜视组67例86眼,共同性外斜视组129例183眼,正常眼位组23例23眼,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及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儿童眼外肌及血清中IGF-1的含量,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IGF-1在眼外肌细胞中主要表达在胞浆,细胞外基质中有少量的表达。正常眼位组眼外肌中IGF-1含量明显多于共同性内斜视组及共同性外斜视组(P<0.05)。(2)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眼位组与共同性内斜视组、共同性外斜视组相比较,眼外肌中IGF-1含量明显增多(P<0.05)。(3)正常眼位组、共同性内斜视组、共同性外斜视组儿童血清中IGF-1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共同性内斜及共同性外斜等儿童常见单纯眼位异常的发生,可能与眼球血供中IGF-1含量的多少相关性不大,其影响在于控制眼球运动的眼外肌局部IGF-1含量的多少,提示应用IGF-1在眼外肌局部注射对于治疗斜视等眼外肌相关疾病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眶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影像学表现和诊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经手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的眶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部分患者行CT检查。根据肿物的部位设计不同的手术切口。
  结果:选取114例患儿中,右眼61例,左眼53例。肿物位于眶颞上缘68例(59.6%),眶上缘27例(23.7%),眶内上缘13例(11.4%),眶内下缘5例(4.4%),眶下缘1例(0.9%)。肿块与骨膜粘连紧密者49例。彩色多普勒检查示肿物边界清楚100例(87 .7%),低回声者105例(92.1%),回声均匀者61例(53.5%),伴有液性暗区者4例,囊肿内部无血彩者107例(93.9%)。行CT检查者40例中,CT值范围-55~32Hu。肿物周边骨壁破坏7例。术中根据肿物的部位行不同的手术切口。眉弓切口72例,上睑双重睑切口10例,囊肿部位顺皮肤方向皮肤切口30例,穹隆切口2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mo~4a,均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无复发。
  结论:联合彩色多普勒及CT检查,可术前对儿童眶周皮样囊肿进行准确定性、定位诊断。巧妙利用肿块位置设计手术切口,完整摘除囊壁是达到术后更好的美容效果,避免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免散瞳眼底照相机在检查中所见的学龄前儿童眼底病变的发病情况,并与直接检影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2012-04/2013-10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学龄前儿童3 896例7 760眼,采用日本 Topcon TRC-NW300彩色荧光眼底照相机拍照,图像及时保存,并进行直接检影镜检查。结果: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的检出率较直接检影镜高。3 896例7 760眼患儿中,检出41眼(1.05%)眼底异常者。其中视网膜有髓鞘神经纤维(24.39%)、牵牛花综合征(21.95%)、视网膜色素变性(14.63%)、先天性视网膜劈裂(12.20%); 而儿童眼病非单一发生,常伴有视力异常(68.30%)、屈光异常(63.41%)、斜视(19.51%)。结论: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具有不用药物散瞳,学龄前儿童易于接受,图像结果即刻显示,能够直观、清晰显示眼底各种病变,对学龄前儿童眼病筛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