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4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眼患者双眼影像不等(BA)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眼科刘蔼年设计的《双眼影像不等检查图》,对64例行MSIK术的近视眼患者按双眼屈光度差的程度分为四组,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行BA检查,并观察双眼视力与BA恢复的关系。结果:双眼屈光度差≤2.50D的患者术前、术后双眼影像不等的一、二、三类检查图的差异无显著性。屈光度差大于2.50D的患者,术前、术后双眼一、三类检查图的差异有显著性,术后双眼裸眼视力与第三类检查图的恢复密切相关。结论:LASIK术可以使双眼屈光度差值大的患者的BA减小到可以承受的范围,并有助于三级功能的恢复,同时术后视力越好,三级功能恢复越佳。眼科学报2003;19:107-109  相似文献   
2.
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屈光状态远期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屈光状态远期变化规律.方法对162例(324只眼)3~12岁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进行5~12.5年的观察,分别按性别、眼别、子午线、远视程度及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分级,计算各组的年均下降远视屈光度,用u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男女两组年均下降屈光度分别为0.34±0.17D和0.35±0.17D,左右眼为0.35±0.L7D、0.33±0.16D,平均90°和180°子午线轴为0.35±0.L6D、0.36±0.17D,无显著性差异;轻、中、高度远视为0.45±0.19D、0.27±0.16D、0.36±0.17D,中度远视下降最慢,轻、高度远视差异无显著性;<6岁,6~9岁和≥9岁三组分别为0.46±0.15、0.37±020D、0.15±0.06D,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的屈光随年龄的增长逐年下降,9岁以后趋于稳定,但散光无明显改变;远视下降速度以中度远视最慢,高度和轻度远视下降较快,后者易发展为近视眼.下降速度与性别、眼别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photorefoactivekeratecomy ,PRK)治疗近视、近视散光的远期疗效。方法 :按术前屈光度将 2 0 9例 (3 77例 )屈光度为 - 1 5 0~ 1 6 0D的患者分为二组 ,低中度组 (I组 )为 - 1 5 0~ - 6 0 0D(2 3 8眼 ) ,高度组 (II组 )为 - 6 2 5~ - 1 6 0 0D(1 3 9眼 )。应用美国Visx2 0 /2 0准分子激光仪对上述二组患者行PRK治疗 ,并对患者术后 3年的屈光度、视力、角膜屈光力、角膜厚度、并发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I组、II组中屈光度 <± 1D者分别占 94 5 %和 6 1 9% ;≥± 2 0 0D分别占 0 % ,2 3 7%。术后裸眼视力≥ 0 5者在I组、II组中分别占 99 6 %和 79 9% ;≥ 1 0者分别占 85 3 % ,48 2 %。角膜屈光力两组均在术后 6个月稳定 ,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O级在I组、II组分别为1 0 0 %和 98 6 % ,术后眼压两组均正常。结论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近视散光效果肯定 ,尤对低中度患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压贴三棱镜矫正小度数斜视和复视的效果。方法:对6例戴压贴三棱镜前斜视度为 9△~ 27△,无同时视,Worth-4点灯无感觉融合的内斜视手术欠矫患儿、4例斜视并复视的患者,配戴压贴三棱镜前用同视机查斜视度、同时视,Worth-4点灯查融合功能,并用三棱镜反复三次测量斜视度,稳定后确定三棱镜度数,将相应度数的膜状压贴三棱镜压贴在优势眼的镜片上,再戴眼镜测量斜视度、同时视和融合功能。结果:戴压贴三棱镜后6例内斜视手术欠矫患儿5例斜视度在0~ 5△,3例有同时视、Worth-4点灯有感觉融合;4例斜视伴复视患者戴压贴三棱镜后复视消除,代偿头位消失。结论:配戴压贴三棱镜矫正小度数斜视、消除复视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基因c-fos反义寡核苷酸对豚鼠眼球发育及视网膜c-fos表达的影响,以证明早基因c-fos在豚鼠近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并研究其在视网膜信号转导及抑制近视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3周三色豚鼠31只,随机均分为3组:高浓度寡核苷酸注射组(1 nmol)、低浓度寡核苷酸注射组(0.1 nmol)及对照组.玻璃体注药前后分别对各组进行视网膜检影和A超测眼轴长度,分别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观察各组视网膜c-fos蛋白及mRNA表达和变化.结果:高浓度和低浓度c-fos反义寡核苷酸注射眼均呈明显中度近视(-5.425 D及-5.575 D),视网膜c-fos表达明显下调,c-fos反义寡核苷酸注射眼与自身c-fos正义寡核苷酸注射眼、生理盐水注射眼及自然对照眼比较:屈光度、眼轴及视网膜c-fos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浓度与低浓度c-fos反义寡核苷酸注射眼比较:屈光度、眼轴及视网膜c-fos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fos正义寡核苷酸注射眼与生理盐水注射眼及自然对照眼比较:屈光度、眼轴及视网膜c-fos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fos反义寡核苷酸能诱导豚鼠近视发生及发展,并抑制视网膜c-fos表达,早基因c-fos可能参与视网膜的信号转导和近视的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6.
白化豚鼠高度近视眼的发生与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化豚鼠与有色豚鼠眼球屈光状态及视网膜形态结构,探讨白化豚鼠高度近视眼的发生与黑色素合成的联系.方法:随机选取220~250g(5~6周龄)的白化豚鼠与有色豚鼠各12只,行视网膜镜检影验光以检测屈光度,A超和游标卡尺测眼轴长度,光镜和电镜观察视网膜结构.结果:白化豚鼠的平均屈光度为-19.17D,有色豚鼠的屈光度为 0.63D,白化豚鼠较有色豚鼠眼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观察发现,白化豚鼠视网膜变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细胞色素颗粒稀少,所含膜盘吞噬体减少,膜盘间隙变窄.有色豚鼠视网膜较厚,RPE细胞含大量色素颗粒、内含较多膜盘吞噬体,膜盘间隙较宽.结论:白化豚鼠为高度近视眼,有色豚鼠为低度的远视眼或正视眼.白化豚鼠与有色豚鼠的视网膜存在着结构差异.白化豚鼠RPE的结构异常,为其高度近视眼提供了光学基础和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7.
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视网膜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动物模型,研究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中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出生3wk的三色豚鼠随机分为3组:未遮盖组、单眼遮盖2wk组、单眼遮盖3wk组。对各组进行视网膜检影和A超测眼轴,眼底视网膜光镜及电镜检查以及视网膜各层厚度分析。结果:豚鼠形觉剥夺后近视形成,眼轴延长;视网膜各层变薄,光镜及电镜下均有病理性改变。结论:对豚鼠进行无创性眼罩遮盖可建立有效的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视网膜内层在近视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鸡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后极部巩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IGF)IGF1/IGF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IGF1/IGF2在实验性近视眼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取孵化1d的白色来亨鸡36只,右眼为遮盖眼,左眼为自身对照眼。测量实验前以及单眼遮盖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时实验眼和对照眼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并检测不同遮盖时间时鸡眼后极部巩膜IGF1/IGF2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随着遮盖时间的延长,IGFmRNA在试验眼和对照眼后极部巩膜的表达水平均升高,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眼后极部巩膜的IGF2mRNA表达水平在遮盖7d后即明显高于对照眼(P<0.001),随着遮盖时间的延长,实验眼后极部巩膜IGF2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对照眼则逐渐下降,两者的差值明显增大。结论形觉剥夺可能通过上调鸡眼后极部巩膜IGF2mRNA表达水平,影响巩膜的发育和重塑,从而导致近视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视网膜早基因c-fos的动态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orm-deprivationmyopia,FDM)动物模型,并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形成及恢复过程中视网膜早基因c-fos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研究豚鼠FDM中视网膜信号转导及抑制近视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3周三色豚鼠40只,随机均分为4组:遮盖前组、单眼遮盖1周组、单眼遮盖2周组及去遮盖组。对各组进行视网膜检影和A超测眼轴,分别运用免疫组化和RT-PCR观察各组视网膜c-fos蛋白及mRNA的表达和变化。结果遮盖2周后,遮盖眼较对照眼呈高度相对近视(-8.8 D),视网膜c-fos表达明显下调,双眼屈光度、眼轴和视网膜c-fos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遮盖2周后,去遮盖1周,去遮盖眼较对照眼呈中度相对近视(-5.9 D),但去遮盖前后屈光度及眼轴差异无显著性(P>0.05),去遮盖眼较对照眼视网膜c-fos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形觉剥夺能成功诱导豚鼠近视的发生及发展,并抑制视网膜c-fos的表达,而去除形觉剥夺可抑制近视的发展,并诱导视网膜c-fos的表达上调,证明c-fos的表达规律不仅反映外界视觉环境对眼的刺激,并与近视发展规律呈负相关,可能参与视网膜的信号转导和近视的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各类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292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散瞳检影后配戴矫正眼镜,同时行遮盖、红闪治疗以及精细目力训练,3个月至半年复查一次,根据视力提高情况调整遮盖比例和戴镜度数。结果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最差,近视性弱视次之,散光性弱视和远视性弱视疗效较好。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弱视的性质和弱视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