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1篇
眼科学   2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以其安全、有效、稳定的优点成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主流[1]。LASIK手术的并发症以制瓣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如:瓣不全、瓣过薄、瓣皱褶、瓣移位等较为常见,而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VisuMax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 LASIK,FEMTO 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纳入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中,42例83眼接受了VisuMax飞秒激光SMILE手术,47例94眼接受了非球面切削的FEMTO LASIK。通过手术前及手术后1d;1wk;1,3mo的检查结果评价两种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稳定性及其不良事件。结果:术后3mo,平均安全性指数SMILE组为1.10±0.16,FEMTO LASIK组为1.09±0.16;平均有效性指数两组分别为1.10±0.16,1.08±0.12。术后3mo时等效球镜值在±1.00D范围内者两组分别为82眼(98.8%)和91眼(96.8%);±0.50D范围内者两组分别为73眼(88.0%)和78眼(83.0%)。术后3mo时等效球镜分别为0.11±0.23,0.08±0.25D。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VisuMax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与飞秒激光制瓣的非球面切削LASIK治疗近视同样安全有效、有很好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Oculyzer眼前节分析仪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个体化切削手术治疗角膜斑翳的远期视觉质量。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在解放军第474医院屈光手术中心治疗的6例(8眼)角膜斑翳患者,进行Oculyzer眼前节分析仪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手术,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分析术后散光、表面变异指数(ISV)、高度非对称性指数(IHA)、垂直非对称性指数(IVA)、高度轴偏心指数(IHD)及角膜总像差、低阶像差、总高阶像差、球差(C13)、水平彗差(C8)、垂直彗差(C9)、四叶草像差(C11),评价远期的视觉质量。治疗前后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术后6个月柱镜度为(0.16±0.19)D,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1,P<0.05)。术后1年,C13、C8、C9、C11与术前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ISV、IHA、IVA、IHD及角膜总像差、总低阶像差、总高阶像差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52、-4.907、-3.476、-4.353、-4.608、-4.548、-3.770,P<0.05)。结论 Oculyzer眼前节分析仪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角膜斑翳远期视觉质量提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1病例报告患者,男,26岁,于2008-10-10在篮球比赛中右眼意外受伤后视物模糊、疼痛、流泪,先后在两家医院分别以“右眼角膜上皮擦伤”、“右眼角膜钝挫伤”治疗,经抗生素眼液点眼、球结膜下注射、包扎等治疗4d未见好转,于2008-10-14转入我院。患者自述于2000-08-15在外院行双眼LASIK手术,术后视力双眼均为1.0,受伤前双眼视力基本一致。检查:右眼视力0.05,不能矫正;左眼0.9,矫正-1.00DS→1.5。右眼混合充血,角膜瓣分别从2∶00~5∶00位,6∶00~9∶00位自瓣缘反折入层间,达瞳孔缘内,位置固定。鼻下及颞下方基质暴露区呈月牙形,表面有上皮覆盖。下方角膜层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和评价飞秒激光微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的效果.方法 选取42例(82)眼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为全飞秒组(SMILE组),同期41例(82眼)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为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组(FEMTO LASIK组).SMILE组、FEMTO LASIK组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4.91±1.29)D、(-6.29±2.37)D.术后ld、1周、2周、3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复查,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SE、IOP、裂隙灯显微镜、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查等.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记录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角膜RMS TOTAL、RMS LOA、RMS HOA、Z40、C8、C9、C11并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1 d FEMTO LASIK组裸眼视力(0.97±0.11)优于SMILE组(0.81±0.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LE组术后的RMS TOTAL、RMS LOA、RMS HOA、C8分别为0.778±0.337、0.749±0.338、0.186±0.054、0.082±0.196,均优于FEMTO LASIK组0.995±0.423、0.962±0.432、0.226±0.078、-0.049±0.302,各指标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Z40、C9、C11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MILE组术后RMS TOTAL、RMS LOA、RMS HOA、Z40均比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8术后比术前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9术后比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MTO LASIK组术后RMS TOTAL、RMS LOA、RMS HOA、Z40均比术前增加,C9较术前减小,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Visumax飞秒激光的SMILE和FEMTO LASIK手术治疗近视安全、有效,SMILE引入的角膜RMS TOTAL、RMS LOA、RMS HOA和C8更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26例(40只眼),随访术前及术后1天、1周及1、6、1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角膜内皮计数、Pentacam、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观察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40只眼术前裸眼视力和最好矫正视力分别为0.05+0.02,0.61+0.28;术后分别提高为0.62±0.17,0.62±0.31,术后裸眼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术前平均屈光度为(-18.95±4.73)D,术后1个月平均屈光度为(-0.76±0.75)D.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2917.42+208.36)个/mm2,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为(2797.03+ 210.25)个/mm2.术前平均眼压为(16.65±4.75) mm Hg,术后第一天眼压为(15.47±4.36) mm Hg.通过Pentacam观察术前前房深度(3.25+0.27) mm,而术后1月复查减少到(2.97+0.19) mm,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后随访中前房深度没有明显差异.40只眼均未发生瞳孔阻滞性青光眼、晶状体前囊下混浊等并发症.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有效性、稳定性及矫正效果好等优点,但需要有更长时间的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前瞻性研究游离上皮瓣Epi-LASIK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愈合机制。方法:近视患者27例54眼,随机将1眼做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作为实验组(A组)。另1眼为标准的Epi-LASIK作为对照组(B组)。观察角膜刺激症状、疼痛分级、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屈光度、眼压、haze分级等,随访6mo以上。结果:疼痛分级A组1~3(平均2.2)级,B组1~3(平均2.3)级。眼异物感持续时间:A组1~3(平均2.2)d;B组1~3(平均2.9)d。上皮愈合时间A组3~6(平均44)d;B组5~7(平均5.8)d。术后6mo裸眼视力(UCVA)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下降1行者两组各有1眼(40%),其余52眼(96.0%)均达到或高于术前BCVA。无BCVA下降者。术后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A组 -0.50~+0.75(平均0.28±0.27)D;B组-0.25~+0.68(平均0.23±0.26)D。haze分级A组≤0.5级者19眼(70.4%),1级者8眼(29.6%);B组≤0.5级18眼(667%),1级9眼(33.3%)。两组均无haze≥2级者。结论: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与普通Epi-LASIK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预测性和屈光稳定性,但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明显缩短了术后刺激症状的持续时间,加快了视力恢复,舒适性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测量正常角膜、顿挫期圆锥角膜、亚临床期圆锥角膜、临床期圆锥角膜的生物力学变化,分析不同进展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特征,为更早期地诊断圆锥角膜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顿挫期圆锥角膜15眼为顿挫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23眼为亚临床期组,临床期圆锥角膜40眼为圆锥角膜组,欲行近视激光手术和正常角膜志愿者40眼为正常组(对照组),应用Corvis ST测定各组的生物力学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果:正常角膜与顿挫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角膜与亚临床期组第二压平长度(AL2)、第一压平速率(AV1)、最大压陷曲率半径(HC-radius)、最大压陷深度(DA)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角膜与圆锥角膜组除第二压平速度(AV2)、最大压陷时间(HC-time)、最大压陷屈膝峰间距(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生物力学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DA对于圆锥角膜诊断效率最高(曲线下面积0.891±0.028).结论:顿挫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较正常角膜无改变,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较正常角膜部分参数有改变,但其参数单独诊断圆锥角膜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差.临床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较正常角膜明显改变,DA诊断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自体板层角膜转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自体板层角膜转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bullous keratopathy,BK)的临床疗效。方法: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15例15眼行自体板层角膜转位术治疗。其中白内障术后8例;白内障术后继发性青光眼4例;青光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3例。结果:患者15例术后眼痛等刺激症状基本消失,角膜上皮完整,随访3~24mo均未发现BK的复发及并发症的出现,视力有轻度提高。结论:自体板层角膜转位术可有效缓解BK的症状,防止BK的复发,是治疗BK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