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剥脱性开角型青光眼(PXOAG)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眼前节结构参数的差异。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2 年12 月至2016 年12 月住院治疗的连续PXOAG病例54 例(54 眼)作为PXOAG组,平均眼压为(28.8±7.9)mmHg(1 mmHg=0.133 kPa)。选取性别、年龄及眼压相匹配的POAG病例53 例(53 眼)作为POAG组,平均眼压为(26.3±7.4)mmHg。测定2 组患者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型细胞比例、前房深度及晶状体厚度等眼前节参数,并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POAG组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型细胞比例、前房深度及晶状体厚度分别为(535±36)μm、 (2 538±356)/mm2、 (52±12)%、 (2.89±0.36)mm和(4.96±0.41)mm;PXOAG组相应参数分别为(523±41)μm、 (2 323±451)/mm2、 (52±14)%、 (2.79±0.60)mm和(4.98±0.42)mm。2 组患者角膜厚度、六角型细胞比例、前房深度及晶状体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57、0.18、1.11、0.26,P >0.05),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78,P =0.01)。结论:PXOAG与POAG相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低,提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更加注意对角膜内皮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探讨不同时期剥脱性青光眼(PXG)患者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青光眼科住院治疗的PXG患者97例(97眼),并将其分为早期PXG组28例,中期PXG组27例,晚期PXG组42例。另选择与PXG组匹配的正常志愿者32例(32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均采用SD-OCT对视盘各区RNFL厚度进行扫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组受检者视盘各区RNFL厚度差异,采用 Pearson相关分析对视盘RNFL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及早、中、晚期PXG组平均视盘RNFL厚度分别为(104±11)μm,(92±14)μm,(82±12)μm,(54±18)μm。4组受检者鼻侧、鼻上方、颞上方、颞侧、颞下方、鼻下方及平均RNFL厚度总体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24.38、36.40、47.84、8.70、95.46、54.75、82.28,均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正常对照组与早期PXG组颞上方、颞下方、鼻下方及平均视盘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与中期PXG组鼻侧、鼻上方、颞上方、颞下方、鼻下方及平均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与晚期PXG组各区RNFL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中、晚期 PXG组视盘平均RNFL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呈正相关(r=0.404,P=0.037;r=0.582,P<0.001)。结论:中、晚期PXG眼视盘平均RNFL厚度与视野缺损呈正相关,SD-OCT监测视盘RNFL厚度变化可以作为PXG诊断分期和随访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对比分析剥脱性青光眼(PXG)、剥脱综合征(PEX)患者及正常人(CON)黄斑厚度及体积的差异。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性选取2014 年5 月至2017 年5 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PXG病例31例(31眼),PEX病例16例(16眼)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CON 34例(34眼)分别作为PXG组、PEX组、CON组。3 组纳入人员均进行黄斑区OCT-3D模式扫描,并对黄斑各区厚度及体积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ON组、PEX组、PXG组黄斑平均厚度分别为(305±15)μm、(299±12)μm、(289±18)μm,黄斑平均体积分别为(0.94±0.05)μm3、(0.92±0.03)μm3、(0.89±0.06)μm3。3组间黄斑厚度总体差异在鼻内环(NIM)、上内环(SIM)、颞内环(TIM)、下内环(IIM)、上外环(SOM)、颞外环(TOM)、下外环(IOM)区有统计学意义(F=4.887、8.987、7.889、9.489、6.462、6.464、7.964,P < 0.05),在中心凹厚度(CMT)、中央区(CSF)、鼻外环(NOM)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体积总体差异在NIM、SIM、TIM、IIM、SOM、TOM、IOM区有统计学意义(F=4.352、8.697、7.920、8.513、6.185、6.411、9.095,P < 0.05),在CSF、NOM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PXG组与CON组相比,黄斑厚度在NIM、SIM、TIM、IIM、NOM、SOM、TOM、IOM区变薄(P < 0.05);黄斑体积在NIM、SIM、TIM、IIM、NOM、SOM、IOM区变小(P < 0.05)。PXG组与PEX组相比,黄斑厚度及 体积在SIM、IIM、SOM区变薄(P < 0.05)。结论:与PEX患者及正常人相比,PXG患者黄斑厚度变薄、体积变小,监测黄斑厚度的变化对PXG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C-VEP)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厚度改变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早期诊断中的相关性,为提高POAG早期诊断效能和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POAG早期患者(观察组)31例(31只眼),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比较剥脱性青光眼(PXG)患者、剥脱综合征(PEX)患者及正常人(CON)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变异系数(CV)及六角型细胞比例(HE)差异。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性选取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住院治疗的PXG患者72例(72只眼)、PEX患者56例(56只眼)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CON 68例(68只眼),分别作为PXG组、PEX组、CON组。3组纳入人员均应用角膜内皮镜测定其角膜ECD、CV及HE值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PXG组、PEX组及CON组角膜ECD分别为(2308.20±430.70)mm^2、(2435.56±505.18)mm^2及(2655.74±317.58)mm^2。3组间角膜ECD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97,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PXG组、PEX组角膜ECD均低于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4),PXG组角膜ECD低于PEX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3组间CV及HE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68,P=0.934;F=0.217,P=0.805)。结论 PXG及PEX患者角膜ECD低于CON。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住院的继发性青光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分类、病因及临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收集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青光眼科住院的继发性青光眼227例267眼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患病年龄、病因、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 227例继发性青光眼患者中剥脱性青光眼58例69眼(25.55%),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6例72眼(24.67%),眼前节炎症性青光眼34例36眼(14.98%),晶状体源性青光眼28例28眼(12.33%),眼部术后继发性青光眼16例18眼(7.05%),外伤性青光眼14例14眼(6.17%),其他病因者21例30眼(9.25%).继发性青光眼中以剥脱性青光眼最多,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次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以视网膜静脉阻塞(42.86%)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7.50%)引起者为多.眼前节炎症性青光眼以葡萄膜炎因素引起最多,晶状体源性青光眼以晶状体膨胀因素引起居多.手术治疗3年内267眼中,共行手术202眼(75.66%),睫状体激光光凝术63眼(占手术眼数的31.19%),小梁切除术44眼(21.78%),引流物植入42眼(20.79%)(引流阀25眼,引流钉17眼),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30眼(14.85%),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15眼(7.43%),其他8眼(3.96%).结论 在住院继发性青光眼患者中以剥脱性青光眼为首位,其他依次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前节炎症性青光眼和晶状体源性青光眼;在手术治疗中以睫状体激光光凝术和小梁切除术居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CO2激光辅助深层巩膜切除术(CLASS)治疗开角型青光眼(OAG)的临床效果,并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探讨手术区域房水引流途径。方法 对25例(25眼)OAG患者行CLASS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同时对手术区域进行UBM检查,观察巩膜瓣下形成液间腔(巩膜池)的大小(前后长度和高度)、剩余后弹力层-小梁网膜(TDM)厚度的变化。结果 随访12个月,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7.716,P>0.05)。术后1周眼压最低,之后逐渐回升,术后3个月趋于平稳,术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4眼具有功能性滤过泡,21眼为无功能性滤过泡。UBM检查可见所有患眼均形成巩膜池,均具有完整的TDM。随访期间,剩余TDM厚度未见明显变化(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相比,巩膜池前后长度、巩膜池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两相比,巩膜池前后长度、巩膜池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LASS能有效降低眼压,远期效果良好,是一种治疗OAG的有效方法。UBM检查能清楚地显示CLASS术后主要通过小梁网、深层巩膜、脉络膜引流房水降低眼压,适合CLASS术后的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以虹膜萎缩为特征的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分类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7月至2020年1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以虹膜萎缩为特征的继发性青光眼患者60例(70眼),年龄26~67(50.0±10.4)岁,其中男32例(36眼),女28例(34眼)。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最 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抗青光眼药物的变化,分析其临床分类及治疗效果。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70眼中,患有葡萄膜炎的有54眼,Fuchs综合征10眼,角膜内皮炎6眼;虹膜弥漫性萎缩44眼,局限性萎缩26眼;经房水检测的有30眼,其中10眼房水病毒IgG抗体呈阳性,20眼房水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CAM)升高。本研究患者采用青光眼药物治疗的有20眼,采用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的有12眼,采用青光眼手术治疗的有38眼。随访12个月,70眼治疗前后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4.04,P<0.001),治疗后1个月视力最好,治疗后3个月趋于平稳;治疗前后眼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45.16,P<0.001),治疗后1个月眼压最低,之后逐渐回升,治疗后3个月趋于平稳;治疗后抗青光眼药物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28,P<0.001)。结论:病毒性葡萄膜炎仍是以虹膜萎缩为特征的继发性青光眼的主要病因。在积极控制眼内炎症及抗病毒的基础上,降眼压药物和(或)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对于首次发作、虹膜粘连时间短者疗效显著;对于反复发作、青光眼性损害较重者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