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眼科学   20篇
  201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对324例618眼实施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术前平均屈光度为-6.26D,平均视力为0.17;术后平均降低5.33D,其中低度近视降低2.53D,中度近视降低4.58D,高度近视降低5.94D,超高度近视降低6.91D;视力平均为1.04;摘镜率为91%,其中正视率占17.67%,低矫占37%,过矫占5.33%,散光增加者占8.24%;眩光发生率11%;并对影响手术效果的诸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各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将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人(60眼),通过对照组及不同的用药来观察双氯芬酸钠控制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的眼部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表明:角膜伤口的愈合时间,对照组、药物Ⅰ组和Ⅱ组分别为3.57±0.91天、3.93±1.30天和3.57±1.05天,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月的屈光度分别为0.09±1.06D、-0.29±0.96D和-0.21±1.09D,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月的角膜混浊分别为0.25±0.47级、0.31±0.54级和0.25±0.51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组病人对疼痛控制满意。双氯芬酸钠控制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的眼部疼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患者视网膜微循环血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研究主要观察LASIK中负压吸引对视网膜微循环血流的影响。方法 采用海德堡视网膜血流仪分别对实施LASIK手术的低度,中度和高度的近视患者共38例62眼进行检测,测量视盘大血管,视盘颞侧盘沿,视盘鼻侧盘沿,颞侧视盘旁视网膜,鼻侧视盘旁视网膜和巩膜筛板的血流,并对其手术前后的血流量,血流速和红细胞移植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LASIK手术前后,视盘大血管,视盘颞侧盘沿,视盘鼻侧盘沿,颞侧视盘旁视网膜,鼻侧视盘旁视网膜和筛板的血流量,血流速和红细胞移动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LASIK中负压吸引对视网膜微循环血流无临床病理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不同的微型角膜刀对术后散光的影响。方法158人(24眼)随机分为H230型微型角膜刀组80人(124眼)和HT230型微型角膜刀组78人(124眼)。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并对其术前、术后1,3,6个月的散光及其轴的绝对改变和矢量改变进行分析。结果LASIK术后1,3,6个月,散光的绝对值,H230型组分别为0.23D±0.38 D,0.15±0.37D和0.13 D±0.38 D,而 HT230型组分别为0.18D±0.41,0.14 D±0.43D和0.12D±0.42D;散光的矢量值,H230型组分别为0.53D±0.28 D,0.46 D±0.30 D和0.46 D±0.30D,而HT230型组分别为0.46 D±0.33 D,0.50 D ±0.37 D和0.41±0.35D。手术所致散光矢量的改变(包括轴的改变),除术后3个月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余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个月时,P=0.04;3个月时,P=0.06;6个月时,P=0.02)。结论H230型比HT230型微型角膜刀更易引起较大的散光轴改变,而HT230型比H230型微型角膜刀所致的术后散光改变更趋向于逆规性散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使用飞秒激光制瓣对近视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各指标和眼压的影响.方法 选取111例(222眼)近视患者均行飞秒激光LASIK.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应用眼反应分析仪检测角膜补偿眼压(corneal compens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IOPcc)、模拟Goldmann眼压(Goldmann correlated IOP value,IOPg)、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角膜滞后量(corneal hysteresis,CH),A型超声测量角膜厚度.比较术后3个月与术前各测量值的差异.结果 术后3个月角膜厚度为(444.00±35.31) μm与术前(536.86±27.09) μm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5.08,P=0.000),切削深度(92.85±25.12) μm.术后3个月IOPcc、IOPg分别为(14.05±2.32) mmHg(1kPa=7.5 mmHg)、(10.00±2.55) mmHg,较术前(16.03±3.33) mmHg、(14.96±3.32) mmHg显著降低(t分别为-11.111、-24.792,P分别为0.000、0.000).IOPcc、IOPg分别较术前降低(1.98±2.66) mmHg、(4.95±2.98) mmHg. CRF、CH术后测量值(6.54±1.39) mmHg、(7.77±1.23) mmHg较术前(9.90±1.83) mmHg、(9.92±1.62) mmHg显著降低(t分别为-27.976、-21.773,P分别为0.000、0.000).CRF、CH分别较术前降低(3.36±1.79) mmHg、(2.15±1.47) mmHg.角膜切削厚度与CRF、CH改变量呈正相关(r=0.246、0.166,P =0.000、0.013).结论 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各指标和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角膜生物力学改变与切削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PRK与LASIK治疗单纯性近视术后散光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PRK与LASIK治疗单纯性近视术后产生散光的原因及变化规律。方法 对屈光度-1.25D-8.00D的单纯性近视385眼分别行PRK(201眼)及LASIK(184眼)手术,随访1年。结果 PRK与LASIK术后散光度逐渐减小或消失。术后各时期平均散光度PRK组均大于LASIK组,1周,1,3月有显著性差异,6,12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RK术后产生散光主要与角膜的损伤修复反应有关,而  相似文献   
7.
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及原位角膜磨镶术病人手术前后的视觉对比敏感度及激光干涉视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视觉对比敏感度及激光干涉视力均无显著性差异。在手术中,准分子激光切削时的冲击力及负压吸引,对视网膜的功能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的角膜改变和功能视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跃华  李志辉  孟玉玲  安伟丽  黄静  徐铮  李颖 《眼科》2001,10(5):262-264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的角膜改变和功能视力。方法:对LASIK术后单眼或双眼具有眩光主诉的101人(202只眼)进行失能眩光的检测和角膜地形图的分析。结果:LASIK术后,失能眩光见于不同类型的角膜地形图表现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与角膜地形图的类型无关。在均匀型角膜地形图的患者中,其失能眩光的出现与角膜切削中心的偏心程度及瞳孔的大小和切削区的匹配性等有一定的关系。结论:LASIK术后,角膜表面的不规则、角膜中央扁平形切削、偏心切削及瞳孔的大小与切削区的匹配性等是引起功能视力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及原位角膜磨镶术患者手术前后的视网膜电图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网膜电图差异均无显著性。由此推测,准分子激光屈光性手术中,激光切削时的冲击力及负压吸引对视风原功能均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后角膜性状和视力质量和研究。方法:对23例(38只眼)近视患者于术后1、3、6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随访。结果:PRK术后角膜表面的球面性状发生一定改变。随着时间推移,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和表面不规则指数(SAI)均逐渐降低,角膜变得中平滑。模拟角计数数表现一定的回退。术后6个月时,角膜地形图主要表现为四种形态;圆形或椭圆形、哑铃形、半环形、中央小岛形、有珞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