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324例618眼实施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术前平均屈光度为-6.26D,平均视力为0.17;术后平均降低5.33D,其中低度近视降低2.53D,中度近视降低4.58D,高度近视降低5.94D,超高度近视降低6.91D;视力平均为1.04;摘镜率为91%,其中正视率占17.67%,低矫占37%,过矫占5.33%,散光增加者占8.24%;眩光发生率11%;并对影响手术效果的诸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各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肝素类物质防治眼部疾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素类物质是一种聚合阴离子酸性粘多糖。近年发现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除具有传统抗凝血功能外,在眼科方面尚具有与有关的生长因子结合,抑制成纤维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视网膜胶质细胞的增殖与趋化,减少手术后的纤维渗出及角膜的水肿混浊,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等作用。本文就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点,进一步探索其发病机制。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方法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2004~2006年门诊诊断的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行FFA检查。主要指标FFA表现。结果全部患者FFA显示后极部斑驳状、点状透见荧光。背景荧光部分增高,部分减弱。视盘高荧光或部分高荧光8例。2例环以低荧光。动脉血管变细18例,但其中仅3例出现血管充盈迟缓。4例视网膜血管闭塞,且全部位于周边部。3例视网膜后极部血管渗漏。仅1例出现无灌注区。6例黄斑拱环结构破坏或结构不清。结论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的FFA特点显示:其病变主要是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改变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萎缩,同时累及神经视网膜及其视网膜血管组织。  相似文献   
4.
5.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吲哚青绿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C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 方法 16例病人采用ICGA和FFA检查,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ICGA检查81.2%的肿物不显荧光或晚期呈弱荧光,62.54%肿物可见有诊断特征的瘤体血管,FFA检查仅12.5%肿物可见瘤体血管,肿物在FFA晚期呈强荧光不能确诊时,ICGA可见瘤体血管以助诊断。 结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ICGA图像特征有助于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3-5)  相似文献   
6.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利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作为伏格特小柳原田(Vogt-Koyanagi-Harada,VKH)综合征临床观察指标的意义。 方法 对26例VKH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ICGA检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FFA表现为色素上皮水平多数针尖状渗漏,快速形成多湖状荧光积存。治疗后上述改变很快消失。葡萄膜炎期ICGA表现:①66.7%的患眼为多数灶状弱荧光区域和脉络膜大、中血管荧光影像减少;②70.8%的患眼脉络膜血管扩张;③79.2%的患眼为造影后期显示灶状强荧光区。在病变恢复期,与FFA检查比较,ICGA的异常发现恢复缓慢。 结论 ICGA 可较好提供VKH的脉络膜循环损害的信息,并在评价疗效上有意义。(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9-11)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探讨视网膜血管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6例20只眼视网膜血管瘤的临床资料。16例中,男5例,女11例,平均年龄23.3岁;其中双眼发病者4例,均属于von Hippel-Lindau(VHL)病。按照血管瘤有无明显滋养血管扩张至瘤体、周围渗出、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广视网膜脱离最终至晚期并发症的过程,将本病分为5期。治疗的方法有激光、视网膜冷冻合并或不合并放液、巩膜外加压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全部病例均随访12个月以上,平均随访时间37.8个月。结果共有10只眼(Ⅰ期2只眼,Ⅱ期7只眼,Ⅲ期1只眼)采用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后,全部血管瘤均得以控制;其中,视力提高2只眼,不变4只眼,下降4只眼。7只眼(Ⅲ期5只眼,Ⅳ期2只眼)进行了冷冻治疗,5只眼出现视力下降,病情稳定的有3只眼(均 为Ⅲ期),病情进展的共4只眼(Ⅲ期2只眼,Ⅳ期2只眼)。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共有4只眼(包括激 光光凝术后2只眼),术后视力提高2只眼,视力稳定1只眼,视力下降1只眼。未治疗的1只眼随访1.5年后进展至无光感。4例VHL病患者中有3例3只眼随访中发现了新生的视网膜血管瘤。结论激光治疗是Ⅰ~Ⅲ期视网膜血管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冷冻治疗可加重眼内的渗出和增生,仅适用于少数Ⅲ期病例,Ⅳ期病例宜采用眼内手术治疗。(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96-298)  相似文献   
8.
von Hippel Lindau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vonHippelLindau综合征是一种侵犯机体多个系统,具有肿瘤特点的遗传性疾病。由于视网膜血管瘤常为其最早发生也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因此,该病与眼科的关系极为密切。近十几年,由于分子遗传学和影像诊断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本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程,特别是可疑病例的筛选和诊断等方面,有了崭新的认识。本文重点从眼科角度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葡萄膜渗漏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葡萄膜渗漏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手术效果。方法10例(19眼)诊断为葡萄膜渗漏综合征的患者行常规眼科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眼科超声波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的检查。9例17眼行板层巩膜切除或联合巩膜全层切除术,平均随访18.4个月。结果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见于全部病例。12眼有表层巩膜的血管扩张。FFA检查显示11眼有“豹斑”样改变。术后脉络膜和视网膜脱离完全复位14眼,视力稳定和提高13眼。结论眼科超声波、UBM、FFA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巩膜切除术治疗葡萄膜渗漏综合征效果良好,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肝素类物质防治眼部疾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素类物质是一种聚合阴离子酸性粘多糖。近年发现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除具有传统因功能外,在眼科方面尚具有与有关的生长因子结合,抑制成纤维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视网膜胶质细胞的增殖与趋化,减少手术后的纤维渗出及角膜的水肿混浊,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等作用,本文就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