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眼科学   67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睑板腺癌中端粒酶相关基因hTR表达及影响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  李宁东  孙宪丽  史季桐  李辽青  陈长喜 《眼科》2004,13(1):7-11,I00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微血管密度(MVD)与临床病理学预后指标及巩膜导管受侵与否的关系。方法应用高碘酸Schiff(PAS)特殊染色法显示血管基底膜,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5例脉络膜黑色素瘤中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的表达,并通过形态学计量法计数肿瘤内做血管密度。结果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年龄、肿瘤位置、肿瘤高度无关,与肿瘤最大基底直径(LTD)、肿瘤大小分组、细胞类型、侵犯巩膜导管与否有关。结论肿瘤血管增生与临床病理学预后指标之间有密切关系,提示MVD可能成为预测脉络膜黑色素瘤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翼状胬肉组织病理学研究及相关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刘阳  孙宪丽  李彬  张勇 《眼科》2000,9(6):357-360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组织病理学特征并检测翼状胬肉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FG-β1)的表达,探讨这些因子对翼状胬肉的促增殖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启示。方法:以23例正常结膜组织为对照,行56例翼状胬肉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Masson’s三色法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翼状胬肉内各种组织病理改变,并检测翼状胬肉组织中相关因子bFGF、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翼状胬肉上皮以增生表现为主,部分静止期胬肉上皮变薄;基质层可有增生和变性两种改变:基质浅层多为增生性病变,并有大量新生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基质深层主要为胶原纤维变性,18例静止期胬肉病理学特征以变性为主;32例进行期胬肉同时存在增生和变性改变;6例复发型胬肉则以增生为其主要病理表现。bFGF及TG  相似文献   
4.
游启生  李彬  韦萍  孙宪丽 《眼科》2008,17(1):33-36
目的 探讨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设计 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32例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存档蜡块标本.方法 应用PCR检测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的IgH基因重排,结合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指标 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基因重排形式.结果 17例淋巴瘤中12例IgH基因呈单克隆性重排,阳性率为70.6%;10例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中1例呈单克隆性重排,阳性率为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4).5例不典型淋巴细胞增生中,3例基因呈单克隆性重排,支持恶性淋巴瘤的诊断;2例呈多克隆性重排,支持良性反应性增生的诊断.结论 依靠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时难以明确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的良恶性,此时应用PCR检测病变的IgH基因重排,有助于鉴别其良恶性.(眼科,2008,17:33-36)  相似文献   
5.
应用流式细胞计量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18例多形性腺瘤和6例多形性腺癌细胞的DNA含量及P53基因产物表达进行定量测定,探讨其在该肿瘤病理学诊断中的意义。结果表明,多形性腺瘤具有正常泪腺细胞的DNA二倍体含量;多形性腺癌以DNA异倍体为特征;P53...  相似文献   
6.
上皮内上皮癌又名Bowen′s 病,系原位癌,位于角膜结膜的上皮内上皮癌。本院自1974—1984年,经病理证实的角、结膜上皮内上皮癌24例。临床材料,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为18—77岁,以40~60岁最多。右眼11例,左眼13例。病变位于角巩膜鼻侧缘12例,颞侧缘6例,穹窿和上下球结膜6例,以鼻侧球结膜发病最多。病变为粉红色或肉红色,桑椹样  相似文献   
7.
视神经的色素性肿瘤自1851年眼底镜问世后不久即已认识到。Schwalbe等一些早期的研究者已观察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低级脊椎动物及两栖类动物视乳头的色素,命名为黑乳头(black papilla)。正确判断了动物及两栖类动物视盘上生理性色素与人类许多病例考虑为病理性色素沉着的区别。Berger认为筛板包括二部分,即巩膜筛板(外筛板)及脉络膜筛板(内筛板),后者是周围含有葡萄膜黑色素细胞的脉络膜的延续。色素多或先天性眼黑变病者之筛板内发现葡萄膜黑色素细胞。认为视神经的色素性病变是脉络膜筛板内葡萄膜黑色素细胞的增生,许多学者认为这种增生是原始细胞的一种错构瘤样生长,代表一种返祖现象或者是种系发生的重演。Zimmerman主张用黑变病突变瘤(melanotic progonoma)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raumatic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tPVR)细胞增生的特征。方法:对10例tPVR的玻璃体切除标本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tPVR的增生特征以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为主。3例标本可见吞噬细胞及色素颗粒,4例标本可见少数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3例可见血管组织。结论:tPVR以纤维增生为主;玻璃体出血可引起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反应,刺激增生;有血管参与tPVR的增生过程。  相似文献   
9.
泪腺上皮性肿瘤DNA含量及P^53基因产物表达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DNA含量和P53基因产物表达的定量分析在泪腺上皮性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计量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39例泪腺上皮性肿瘤细胞的DNA含量及P53基因产物表达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多形性腺瘤具有正常泪腺细胞的DNA二倍体含量,而恶性泪腺肿瘤以DNA异倍体为特征;P53基因产物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有显著性(P<0.001);DNA含量与P53基因产物表达量成正相关,均随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高。结论上述两参数的定量测定为泪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提供了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睫状体肿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魏文斌  杨文利  胡士敏  李彬  朱晓青  孙宪丽  何守志 《眼科》2003,12(4):216-218,T014
目的 :探讨睫状体肿瘤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特征、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诊断价值以及局部切除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的疗效、安全性及适应证范围。方法 :2 2例经UBM、B型超声等检查诊断为睫状体肿瘤的患者 ,肿瘤最大径 4~1 6mm ,晶状体限局性混浊或限局性赤道部凹痕 6例 ,完全混浊 3例 ,4例合并视网膜脱离。采用全身低血压麻醉 ,行局部板层巩膜睫状体或局部板层巩膜睫状体前脉络膜切除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和异体巩膜移植术 ,切除的肿瘤行病理检查。结果 :术后经 2个月~ 5年 3个月 (平均 2 8个月 )随访 ,未发现肿瘤复发 ,1例睫状体恶性黑色素瘤 (上皮细胞型 )直径超过 1 5mm ,术后 2年发生肝转移。末次随访时 ,视力 0 0 5~ 0 3者 7例 ,>0 3者 1 5例。病理诊断 :睫状体恶性黑色素瘤 9例 ,黑色素细胞瘤 4例 ,无色素上皮腺瘤 6例 ,神经纤维瘤 2例 ,神经鞘瘤 1例。结论 :睫状体肿瘤中良性肿瘤约占一半 (1 3/ 2 2 ) ,UBM对睫状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帮助 ,是确定病变大小、部位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的重要工具。睫状体肿瘤局部切除不仅可以保留患眼 ,挽救视力 ,而且对切除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减少并发症 ,提高成功率 ,是治疗某些睫状体良、恶性肿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