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4篇
  2021年   2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微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微血管变化及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37例(72眼),根据Gass分期分为A组(2期IMEM 23眼)和B组(0期、1期IMEM 25眼)及C组(健康对侧眼24眼)。另选择健康对照组13人26眼为D组。利用OCTA检测所有受试者视网膜厚度、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FSVD)、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FAZ 300 μm宽度内血流密度(FD-300)。微视野计检查各组受检眼黄斑中心6°范围的视觉敏感度(MS),分析不同组别受检眼OCTA检测指标、MS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眼BCVA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A组患眼CMT大于B组,B组大于C组、D组;5个方位视网膜厚度中央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5个方位MS A组小于D组。A组FSVD大于B组;各组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无显著差异;FAZ面积A组、B组小于C组、D组;A组FD-300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BCVA(logMAR)与视网膜中央厚度和FD-300均呈正相关(r=0.719,P<0.01;r=0.407,P<0.01),与视网膜中央MS呈负相关(r=-0.564,P<0.01),与FSVD不相关(r=0.267,P=0.066),与FAZ面积不相关(r=-0.004,P=0.978)。IMEM患眼中央、上方、颞侧、下方、鼻侧视网膜厚度与其所对应的MS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 IMEM引起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流改变会导致患者视力和MS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10岁.因"双眼视物不清9天",于2010年2月10日11时人院.人院前9天无明显诱因发现两眼视力障碍,患儿已于我院血液科确诊为白血病1年,已行1疗程VDCP,2疗程MA化疗方案,4次腰穿并鞘注(MTX10 mg+Ara-C30mg+DXM5 mg),全身检查:面色苍白,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肿大.肝脾肋下未触及.余未见异常.右眼视力无光感,左眼视力0.4,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深,右眼瞳孔直径约6 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左眼瞳孔直径约4 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灵敏,眼底可见:双眼视乳头水肿,边界不清,右眼视乳头周围大片出血,双眼视网膜大量散在火焰状及梭形出血斑,出血斑中多数有白色中心(Roth斑),右眼动脉变细,反光增强,黄斑区水肿,中心可见樱桃红斑.据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所示,除了血红蛋白99 g/L,略低于正常值参考范围,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在正常值参考范围内.建议患儿行FFA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但考虑其全身情况不佳,家属予以拒绝.初步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双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眼底病变.  相似文献   
3.
背景 临床研究表明多数角膜营养不良的发病与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TGFBI)基因突变有关,但其发病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 研究TGFBI基因在人角膜组织及体外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角膜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对人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进行培养和传代,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检测TGFBI mRNA在人角膜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将供体角膜组织制成石蜡包埋切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GFBI蛋白在角膜组织、人角膜上皮细胞和角膜基质细胞中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GFBI蛋白在细胞爬片的表达. 结果 RT-PCR检测显示人角膜组织和基质细胞中在1274 bp处可见TGFBI mRNA的清晰条带,而角膜上皮细胞中亦有TGFBI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TGFBI蛋白在人角膜组织中基质细胞的细胞质中呈阳性表达,但人角膜上皮细胞中未见TGFBI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技术显示,人角膜基质细胞胞质中TGFBI蛋白呈红色荧光,而角膜上皮细胞未见TGFBI蛋白表达. 结论 TGFBI主要在人角膜基质层表达,而在上皮层几乎不表达,有助于进一步研究TGFBI在角膜营养不良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泪道内窥镜下泪小管切开联合新型R-S管置入治疗泪小管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泪道内窥镜下泪小管切开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泪小管炎患者31例32眼,置入新型R-S管15例15眼为A组,置入环形泪道引流管16例17眼为B组,所有患者均术后2~3mo拔管并观察至术后1a,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手术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鼻腔异物感和鼻腔分泌物增多发生率。

结果:A组治疗有效率为93%,B组为94%,两组无差异(P>0.05)。A组置管时间为2.27±1.335min,B组为5.29±1.404min;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B组为47%; A组术后鼻腔异物感发生率为7%,B组为41%; A组术后鼻腔分泌物增多发生率为0,B组为29%。手术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鼻腔异物感及鼻腔分泌物增多发生率均有差异(P<0.05)。

结论:泪道内窥镜下泪小管切开联合新型R-S管置入治疗泪小管炎效果良好,且新型R-S管具有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和患者舒适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刘莲  张广斌  吕依洋  劳苇  钟敬祥 《广东医学》2012,33(11):1624-1626
目的 探讨Artisan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iris-fixated intraocular lenses,IFIOL)在马凡综合征晶状体严重半脱位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Artisan IFIOL植入术治疗严重晶状体半脱位的马凡综合征患者28例(47眼),术后1周、1、3、6、12个月、3年定期随访.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 、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比较术前术后眼压变化,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瞳孔形态、角膜水肿情况、人工晶状体位置,角膜内皮镜检查比较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数据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7眼均成功植入Artisan IFIOL,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3个月BCVA>0.6者4眼(8.51%),0.3~0.6者21眼(44.68%),<0.3者22眼(46.81%);2眼(4.26%)瞳孔轻度变形,3眼(6.38%)诉有眩光,4眼(8.51%)术后2 d切口渗漏.术后6个月随访,45眼(95.74%)保持了良好的居中性.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没有超出正常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无人工晶状体襻松脱、玻璃体疝出、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内炎、葡萄膜炎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Artisan IFIOL应用于马凡综合征伴晶状体半脱位范围大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效果及相关并发症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