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炎和/或脑膜炎可由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生物性病原体感染而引起,以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昏睡、昏迷、颈项强直等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好发于15岁以下的儿童,重型病例常引起死亡,幸存者留有明显的后遗症。桂平市为脑炎和/或脑膜炎高发地区,每年均有较多的病例发生,为了了解脑炎和/或脑膜炎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脑炎和/或脑膜炎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期间的脑炎和/或脑膜炎进行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桂平市历年来都有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例发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属乙脑高发地区~([1]).本研究调查分析影响乙脑发病的因素,旨在了解乙脑高发原因,为预防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掌握桂平市脑炎、脑膜炎发病率、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辖区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筛选标准的脑炎、脑膜炎病例,进行临床诊断、病原学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并探索建立脑炎、脑膜炎疫情应急处置体系.结果 2007年4月-2008年8月,辖区内报告符合筛选标准的脑炎、脑膜炎疑似病例321例,临床诊断病例224例,临床诊断罹患率为15.29/10万,病原学确诊为119例,罹患率为8.12/10万,其中细菌性44例,病毒性59例,真菌性15例,寄生虫性1例.山区乡镇发病人数较多;脑炎、脑膜炎发病高峰在6月份,占发病总数的35.26%;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儿童居多,达81.25%.结论 建立疫情应急体系,开展疫苗接种,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可大大降低脑炎、脑膜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1994~2004年桂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桂平乙脑流行情况,为防治乙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4~2004年乙脑疫情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994~2004年,共报告乙脑病例205例,年均发病率1.17/10万,死亡12例,年均死亡率为0.07/10万,病死率在3.57%~11.11%。10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92.2%(<7岁占84.8%);男性比女性多,疫情6月为高峰期,7月开始下降。结论预防控制乙脑疫情的有效措施主要是以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及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辅以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卫生宣教和疫情监测、预测、预警。  相似文献   
5.
<正>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心肌炎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1]。2008—2013年,我国每年报告HFMD超过100万例,其中重症数万例,死亡数百例,疫情始终处于较高水平[2]。由于  相似文献   
6.
我市自1985年全面实施冷链运转后,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1985~1997年13年年均发病率为2.13/10万,较冷链运转实施前13年下降96.34%,效果十分显著。为了制定我市今后消除麻疹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冷链运转后麻疹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方法1.1 资料来源 历年麻疹疫情资料、预防接种资料及部分麻疹个案调查表。1.2 血清学资料 1990~1997年免疫监测资料,判定标准以麻疹HI抗体滴度≥1:2为阳性。2 结果与分析2.1 麻疹疫情监测 我市1972~1997年26年麻疹共发病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南宁市登革热媒介季节消长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控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伊蚊种群、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标准间指数法、诱蚊诱卵器指数法、栖息蚊虫捕捉法、人诱停落法、双层叠帐法;伊蚊携带病毒监测采用RT-PCR分型方法检测病毒核酸和登革热病毒分离方法气候、环境等因素监测采用定期收集气象部门的观测数据和实时现场记录的气候、环境数据。结果 南宁市2015年5月—2018年4月捕获的伊蚊均为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均未检出登革热病毒。常年有伊蚊活动,密度随季节消长,高峰期为5—9月;与气温、日照时间、相对湿度、降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平均气压存在负相关关系,回归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伊蚊密度较高的场所是废品收购站、花鸟市场、公园、工地,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伊蚊孳生地类型主要是小型积水容器,孳生繁育的适宜小气候环境和栖息条件为丘陵地形、毗邻水系、有废弃物或有植被覆盖。结论 南宁市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常年有活动,5—9月存在登革热输入和本地传播风险,应加强登革热监测预警,防止疫情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监测网点急性脑炎、脑膜炎发病强度、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相关疾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在广西贵港市建立涵盖市辖区、桂平市和平南县的急性脑炎、脑膜炎流行病学监测网络,按照筛检标准评估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对标本开展致病菌培养、RT-PCR检测和10种病毒IgMELISA检测,采用项目专用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并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共评估疑似病例883例,病死41例,病死率为4.64%,疑似病例发病率为11.73/10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年发病率分别为8.46/10万和4.28/10万,其中细菌引起的分别为1.16/10万和0.48/10万,病毒引起的分别为7.31/10万和3.80/10万,病毒引起的发病明显高于细菌。地区分布以桂平市发病率最高(实验室确诊发病率为5.18/10万);病毒性脑炎以夏季为高发,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高发有关;男女性发病率间基本无差异;年龄发病率以0~4岁组最高(28.44/10万);血培养、CSF培养和RT-PCR的病原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93%、3.39%和6.58%,血清标本10种病毒ELISA IgM抗体阳性率为38.41%,其中乙脑为10.94%、其他病毒为27.47%。结论广西急性脑炎、脑膜炎处于较高发病状态,多为病毒引起。应加强适龄儿童尤其是散居儿童的疫苗注射以及疾病监测。  相似文献   
9.
2007年贵港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贵港市2007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预防控制乙型脑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个案表,对辖区内报告的乙脑病例进行调查;运用Execel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进行分析。运用ELISA检测急性期病人血及脑脊液中的抗乙脑IgM抗体。结果贵港市5月30日到7月8日共报告71例病例,全部发生在农村,学龄前儿童占92.96%,有免疫史的占25.35%,无免疫史的占74.65%,死亡3例,全部病例均经实验室确诊。结论贵港市乙型脑炎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年龄特征,呈高度散发性,农村蚊虫密度高,乙脑疫苗接种率低,乙脑易感儿童的积累,是引起流行的主要原因,建议把乙脑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蚊媒密度及消长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率的相关性,为乙脑的预测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桂平市的东、西、南、北、中各随机选择1个乡(镇)的1个村作为蚊媒密度消长调查点,每年在相同时间、使用相同诱蚊灯,对人房、猪圈、牛棚3种环境诱捕蚊虫,统计分析蚊虫种类、密度、消长与同期乙脑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 2003-2008年桂平市捕获蚊虫有4属7种,即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每年蚊虫密度4月开始升高,均达40只(/灯·h)以上;5-9月维持在较高密度〔60~500只/(灯·h)〕;10月后回落,与乙脑发病时间分布相一致。结论桂平市蚊媒密度较高,乙脑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是优势蚊种,蚊媒密度消长与乙脑发病率密切相关,应加强对三带喙库蚊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