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甲巯咪唑与丙基硫氧嘧啶对甲亢继发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影响,为临床甲亢继发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来我科住院治疗的46例甲亢继发骨质疏松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甲巯咪唑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丙基硫氧嘧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钙(Ca)、血镁(Mg)、血磷(P)、血碱性磷酸酶(ALP)、24 h尿钙(UCa)变化;于治疗前后测量患者腰椎、股骨颈骨密度(BMD),分析甲巯咪唑与丙基硫氧嘧啶对甲亢继发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影响;并比较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 h UC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a、P、AL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巯咪唑和丙基硫氧嘧啶均可以改善甲亢继发骨质疏松患者的骨代谢状态,但甲巯咪唑升高患者骨密度的作用更明显,且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2.
测定133例T2DM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发现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较尿蛋白正常患者Hp感染率升高,提示Hp感染可能是T2DM患者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超测量腹内脂肪厚度(VFT)在代谢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6例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用B超测量VFT,其中45例男性和36例女性同时进行螺旋CT检查.分析B超测量VFT和CT测量腹内脂肪面积(VFA)、腰围(WC)、体质指数(BMI)之间的相关性,并用接收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VFT预测代谢综合征的最佳截断点.结果 VFT、WC、BMI与VFA均呈正相关(P<0.01);VFT与VFA的相关系数WCBMI.男性VFT为55 cm对诊断代谢综合征的敏感度为0.79,特异度为0.77,曲线下面积为0.84(P<0.01);女性VFT为42 cm对诊断代谢综合征的敏感度为0.81,特异度为0.75,曲线下面积为0.86(P<0.01).结论 B超测量VFT是评估腹内脂肪堆积的可靠指标,可代替WC用于代谢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骨和股骨区的骨密度,同时用超声探测双下肢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等情况。结果无血管病变组33例,轻中度血管病变组65例,重度血管病变组50例,三组间骨密度值依次降低(P<0.05或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年龄、体质指数、下肢血管病变积分为决定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0、0.52及1.87)。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骨密度减低,骨质疏松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选社区医院162例糖尿病前期患者,将8个社区的82例患者设为同伴组,便于开展同伴教育,另外12个社区的8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管理。2组均干预15个月,于干预前后记录2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自我管理量表得分,记录糖尿病前期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的发生率。结果:同伴组FPG、2h PG、Hb A1C干预前后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自我管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5个月后,同伴组出现4例进展为糖尿病,而对照组出现9例,2组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伴教育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水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期孕妇血糖、血脂水平及对母婴不良结局的影响.方法 筛选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就诊符合要求的妊娠晚期孕妇160例,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80例,包括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35例(临床甲减组)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45例(亚临床甲减组),甲状腺功能正常孕妇80例(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行血液生化检查,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TSH、FT4、FT3)、血糖(空腹血糖、餐后1h、2h血糖)、血脂(TC、TG、HDL-C及LDL-C)及妊娠结局(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羊水量异常、产后出血、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等).结果 80例妊娠晚期孕妇中,亚临床甲减组和临床甲减组孕妇所占比例分别为56.25%和43.75%,且妊娠晚期甲减(亚临床甲减组及临床甲减组)孕妇的TSH水平高于对照组,FT4、FT3水平低于对照组;血糖水平比较,临床甲减组的空腹血糖、餐后1h、2h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亚临床甲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9~5.776,均P<0.05),亚临床甲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71、7.049、3.115,均P<0.05);血脂水平比较,亚临床甲减组与临床甲减组的TC、TG及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5~7.962,均P<0.05),且临床甲减组显著高于亚临床甲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15、2.006、2.509,均P<0.05),三组的H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568、0.712、0.279,均P>0.05).不良妊娠结局比较,亚临床甲减组的妊娠高血压及妊娠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38、5.207,均P<0.05),临床甲减组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胎儿生长受限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455、12.121、6.737、6.186,均P<0.05),三组的羊水量异常、产后出血和胎儿窘迫等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3.046,均P>0.05).结论 妊娠晚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引发孕妇血糖及血脂代谢紊乱,增加不良母婴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89例绝经后T2DM患者的正位腰椎(L1~4)、左股骨颈BMD,并测定部分实验室相关指标,记录年龄、病程、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及计算体重指数(BMI)等,分为骨质疏松组(OP组)与非骨质疏松组(NOP组)进行对比分析,另测定正常健康51例绝经后女性(对照组)正位腰椎(L1~4)、左股骨颈BMD及血清IL-6水平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绝经后T2DM患者IL-6水平升高(t=2.636,P=0.009),左股骨颈及腰椎(L1~4)BMD均下降(t=-2.127,P=0.035;t=-2.026,P=0.045);OP组与NOP组比较IL-6升高(t=2.117,P=0.038),左股骨颈及腰椎(L1~4)BMD均下降(t=-7.274,P<0.001;t=9.213,P<0.001).结论:绝经后T2DM患者IL-6水平升高,绝经后T2DM患者腰椎、股骨颈BMD的降低与IL-6水平升高可能有一定的关系,IL-6水平升高对腰椎、股骨颈BMD的影响程度相似.  相似文献   
8.
测定133例T2DM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发现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较尿蛋白正常患者Hp感染率升高,提示Hp感染可能是T2DM患者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79例绝经后T2DM患者的正位腰椎(L1-4)、左股骨颈与左股骨粗隆及左全髋骨密度,根据骨密度值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并对测定的相关化验指标、年龄、病程、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及体质指数(BMI)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年龄、BMI、白细胞介素6(IL-6)、骨钙素、绝经年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直线相关分析显示IL-6与骨质疏松(r=0.260,P=0.020)及糖化血红蛋白(GHbAlc)(r=0.259,P=0.023)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后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龄独立相关,与BMI独立负相关.结论 年龄与低BMI可能是绝经后T2DM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与诺和锐30治疗口服降糖药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135例血糖控制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组(68例)与诺和锐30治疗组(67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HbA1c变化,以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各监测点血糖及HbA1c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低血糖发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与诺和锐30都能有效控制血糖,两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且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