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 病史摘要患者男,49岁,住院号79044。因反复发热、咳嗽,伴右侧胸痛2个月,于1981年12月7日入院。患者于1981年10月9日起有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9.2℃,咳嗽,白色痰伴右侧胸痛。胸透示右下肺炎。经抗感染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亦好转。11月18日起又有畏寒,发热,体温波动在37~39.4℃之间,咳少量黄色痰伴右侧胸痛。11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0~6月龄母乳喂养儿的维生素D水平变化及与相关指标BAP、PTH的关系,为今后的婴儿保健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健康新生儿,生后予规律补充维生素D400 IU/d至6月龄,在0、4、6月龄分别取静脉血检测维生素D及BAP、PTH的水平,评估北京地区母乳喂养儿维生素D的现状及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0月龄组婴儿维生素D正常与良好的人数仅占28.8%, 经过规律补充维生素D,4月龄组此比值为82.8%,6月龄组为83%。0月龄组25-(OH)D3水平与4月龄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81,P<0.01),4月龄组BAP及PTH均与血25-(OH)D3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85和-0.216,P<0.05)。结论 北京地区新生儿血维生素D水平较低,经过规律补充维生素D大部分婴儿可达正常水平,婴儿出生时25-(OH)D3储备可能对婴儿早期25-(OH)D3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狼疮带试验及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免疫荧光抗IgG抗体法对131例患者前臂伸面腕部正常皮肤部位作LBT,结果SLE组的LBT阳性率为54%,而对照组仅2.46%。SLE组占本文LBT总阳性率的93.1%,说明LBT对SLE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与疾病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各种甲状腺炎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一种。1982~1986年,我院诊治甲状腺疾病患者193例,确诊为本病29例(15.03%),临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29例中男2例,女27例,男女之比为1:17.7。年龄15~62岁,平均30.8岁。病  相似文献   
6.
丙肝是肝硬化及肝癌的高危因素,且因其异源性较高,对再感染无保护作用,并仍有相当比例的高危人群尚未发现,因此控制丙肝前景不容乐观,目前认为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注射液)是治疗丙肝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选取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差异维度中的不确定性规避来分析中医药跨文化发展的障碍,结合当前中医药国际化的现状,指出中医药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并探讨这些不确定性存在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80例肝病患者的肝活检结果、临床及实验室主要变化,分析了慢活肝与慢迁肝的鉴别要点,同时认为对单项ALT升高者,即使无症状、毛体征也不应轻易放弃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而肝炎恢复期ALT正常并不意味着肝细胞病变终止。本文强调了肝活检的价值及病理检查结果与临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深入领会中医药"六位一体"发展思路后,总结中医药发展的特征,借鉴DNA模型来说明中医和中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发展关系,指出中医药的发展道路为螺旋上升式发展,与DNA模型的双螺旋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处。并提出了中医药发展的四要素,将其嵌入模型,作为"碱基",并分别阐述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其内在联系。通过DNA模型的引入,从全新视角来看待中医中药发展关系,为中医中药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脐静脉置管(UVC)相关急性心包压塞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可能原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4例脐静脉置管后心包压塞病例的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情况;结合文献复习,总结新生儿心包压塞的可能起因、临床特点、识别方法、治疗技术及防范措施,提出心包压塞的防治要点。结果 共纳入4例患儿,女1例,男3例,胎龄27~37周,出生体质量915~1950 g,生后1~5 h行脐静脉置管术,术后行X线定位导管顶端位置在T4~T6椎体水平,根据定位情况调整UVC位置后使用。患儿于置管后12~104h出现心率、血氧下降、心音低钝、遥远等心包压塞症状,给予心肺复苏、心包穿刺术后病情好转,拔除脐静脉置管后心包积液消失。心包压塞是脐静脉置管后的罕见且严重的并发症;UVC患儿出现血氧下降、心率改变(增快及下降)及心音低钝、遥远等症状需警惕心包压塞发生,导管位置偏移是其主要原因,放置UVC及时定位及定期X线或超声确认顶端位置非常必要;即刻床旁超声心动检查有助于心包压塞的快速诊断,及时心包穿刺抽液是挽救生命的关键。结论 心包压塞常导致休克及猝死。一旦使用UVC新生儿突然发生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