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4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从神经元线粒体能量代谢和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中药复方的平肝熄风汤对脑出血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Ⅶ型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以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灰度值半定量测定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c c oxidase,CCO)活性,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造模12h,脑出血大鼠海马CA1区CCO活性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凋亡细胞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1)随后均呈进行性加重。用平肝熄风汤治疗后町维持其CCO活性,减少细胞凋亡。结论 脑出血神经元损伤与神经元CCO活性降低及细胞凋亡有关平肝熄风汤能维持线粒体关键酶CCO活性,改善细胞有氧代谢,减少细胞凋亡,此可能为本方对脑出血继发性神经元损伤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运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比较正常人及早期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寻找RA疾病相关致病蛋白质.方法 选取9例早期活动期RA患者以及9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PBMCs,抽提PBMCs中的蛋白,采用同相pH梯度(IPG)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正常人及RA患者PBMCs总蛋白质.凝胶经考马斯亮蓝染色显色后,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对差异蛋白质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鉴定,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验证部分差异蛋白质.结果 获得RA患者及正常人PBMCs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556和579,匹配率分别为89.4%和 88.5%,通过比较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数为23,选取18个点进行质谱鉴定,成功鉴定14个蛋白质,其中a-肌动蛋白、纤维蛋白素原a-链、载脂蛋白A-I(ApoA-I)等9个蛋白质点在RA中表达上调,硫氧还蛋白-2、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6个蛋白质点在RA中表达下调,这些差异蛋白质的功能涉及物质代谢、抗氧化、信号传导、能量产生及细胞骨架.并用RT-PCR方法验证差异蛋白质ApoA-I.其结果与上述蛋白质差异表达结果相符.结论 在RA患者PBMCs中存在着差异表达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是RA发病的内在因素.其RT-PCR结果与蛋白质差异表达相符,证明蛋白质组研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Cyt-c与活化Caspase-3的表达情况及不同中医治法的干预作用。方法用Ⅶ胶原酶脑内立体定位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免疫组化检测血肿周围神经元Cyt-c的释放情况与活化Caspase-3的表达,同时用直尺测量不同时间点血肿的最大直径。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于6h即有Cyt-c释放;1d后阳性细胞表达最多;3d后阳性细胞数减少;5d后阳性细胞继续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血肿周围于6h出现Caspase-3阳性表达细胞,1d阳性细胞计数达高峰,3d出现轻度下降,5d明显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采取不同中医治法治疗后Cyt-c与Caspase-3均有所下降,与其他各组比较,平肝熄风汤组治疗后下降最明显(P<0.01)。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Cyt-c与活化Caspase-3表达明显上调,采取熄风、泻火、祛痰、化瘀以及风火痰瘀同治等治法均能抑制Cyt-c与Caspase-3的表达,阻止神经元的凋亡,以平肝熄风汤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脑梗死肝阳化风证高分辨率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从蛋白质组学角度探讨脑梗死中医肝阳化风证的本质内涵。方法设脑梗死肝阳化风证组、健康人对照组、脑梗死阴虚生风证对照组3组,取外周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提取蛋白质,经双向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获取凝胶图谱,PDQuestV7.3.1软件比较分析3组图谱并识别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结果建立了脑梗死肝阳化风证、健康人组、脑梗死阴虚生风证患者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2-DE图谱,分别获得蛋白质点459个,552个,644个;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了脑梗死肝阳化风证与阴虚生风证的相同蛋白质点8个,差异蛋白质点23个。结论提示相类证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同病异证有不同的本质内涵,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肝阳化风证本质内涵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痹肿消汤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及其组织抑制剂1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52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来自2003-06/2004-06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随机分为痹肿消汤治疗组(简称中药组,n=27),用痹肿消汤治疗,1剂/d,水煎服2次。甲氨喋呤+柳氮磺嘧啶治疗组(简称对照组,n=25),甲氨喋呤起始量7.5mg口服,1次/周,逐渐加量至15mg,1次/周;同时配以等量叶酸口服。柳氮磺嘧啶起始量0.25g口服,3次/d,逐渐加量至0.5g,3次/d。上述两组均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水平,计算两者比值。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中药组有2例失访,3例未能坚持完疗程而脱落,对照组有3例失访,3例出现副反应而脱落。①治疗3个月后,中药组患者(n=22)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及两者的比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52.17±23.19)μg/L,(320.48±101.16)μg/L,0.190±0.118;(93.01±41.42)μg/L,(461.80±132.27)μg/L,0.227±0.132,t=6.166,8.369,2.589,P<0.01或P<0.05。②与对照组(n=19)治疗后比较基本相似(49.91±22.34)μg/L,(317.21±93.87)μg/L,0.184±0.118,P>0.05。结论:痹肿消汤可能通过调节血清基质金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痹肿消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arthritis,CIA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含588个基因克隆的大鼠cDNA微阵列研究CIA大鼠经痹肿消汤干预前后的滑膜基因表达谱。结果:痹肿消汤干预后大鼠差异表达基因共有29个,其中上调基因8个,下调基因21个。结论:痹肿消汤通过对多基因、多靶点的调控,可改善患者关节疼痛等功能障碍,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痹肿消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含588个基因克隆的大鼠cDNA微阵列研究CIA大鼠经痹肿消汤干预前后的滑膜基因表达谱。结果:痹肿消汤干预后大鼠差异表达基因共有29个,其中上调基因8个,下调基因21个。结论:痹肿消汤通过对多基因、多靶点的调控,可改善患者关节疼痛等功能障碍,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8.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病变具有类肿瘤样生长的特点,表现为滑膜组织的肥厚增生,血管翳形成,对关节周围的组织产生侵蚀和破坏。在滑膜类肿瘤样病变的发展过程中有多种炎性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参与,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舌对滑膜炎症的发展及滑膜血管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的:同步观察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变化,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 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材料:实验于2003—07/1l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择13龄45~50d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胶原性关节炎模型组30只。 方法:采用10mg牛Ⅱ型胶原与5mL完全福氏佐剂研磨后,以每只100μL从大鼠尾根部皮内注射免疫,于2ld后按上述方法和剂量再次重复免疫制作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模型。依据关节红肿程度和范围及关节肿大和变形情况进行关节炎指数积分评定,关节炎指数积分越高,关节炎症状越严重。正常对照组于25d断头取血,胶原性关节啖模型组于免疫(造模)后25,30,35,40,45d分别断头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发病时间与滑膜新生血管形成、关节炎指数积分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α之间的关系。 主要观察指标: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与关节炎指数积分的关系,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及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相关分析。 结果:纳入动物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随着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的延长,滑膜新生血管逐渐增多、滑膜增厚、关节炎指数积分逐渐增加、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也随之升高;其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35,P〈0.05),与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虽有相关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r=0.37l,P〉0.05)。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93,P〈0.01)。 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细胞因子网络中起重要作用,二者相互可能具有影响,相互促进,充当恶性网络循环的调控作用;是介导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和发展以及骨质侵蚀、致残的众多因子中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病变具有类肿瘤样生长的特点,表现为滑膜组织的肥厚增生,血管翳形成,对关节周围的组织产生侵蚀和破坏。在滑膜类肿瘤样病变的发展过程中有多种炎性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参与,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滑膜炎症的发展及滑膜血管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同步观察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变化,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3-07/11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择日龄45~50d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胶原性关节炎模型组30只。方法:采用10mg牛Ⅱ型胶原与5mL完全福氏佐剂研磨后,以每只100μL从大鼠尾根部皮内注射免疫,于21d后按上述方法和剂量再次重复免疫制作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模型。依据关节红肿程度和范围及关节肿大和变形情况进行关节炎指数积分评定,关节炎指数积分越高,关节炎症状越严重。正常对照组于25d断头取血,胶原性关节炎模型组于免疫(造模)后25,30,35,40,45d分别断头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发病时间与滑膜新生血管形成、关节炎指数积分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α之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与关节炎指数积分的关系,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及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相关分析。结果:纳入动物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随着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的延长,滑膜新生血管逐渐增多、滑膜增厚、关节炎指数积分逐渐增加、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也随之升高;其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35,P<0.05),与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虽有相关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r=0.371,P>0.05)。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93,P<0.01)。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细胞因子网络中起重要作用,二者相互可能具有影响,相互促进,充当恶性网络循环的调控作用;是介导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和发展以及骨质侵蚀、致残的众多因子中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情况及血肿变化,并评估平肝熄风汤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在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进行。用Ⅶ胶原酶脑内立体定位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免疫组化检测血肿周围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同时用量度尺测量大鼠血肿的最大直径。结果:Ⅶ胶原酶造模后模型组血肿周围于6h出现阳性表达细胞,1d阳性细胞计数达高峰,3d出现轻度下降,5d明显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平肝熄风汤组与同时间点模型组比较:6h计数无明显差异,1,3,5d均存在明显差别(P<0.01)。造模后血肿于1d达到最大,3d有所变小,5d变小明显;治疗组在1d时与模型组比较血肿缩小明显(P<0.05),3,5d缩小更明显(P<0.01)。结论: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明显活化,平肝熄风汤能抑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活化,阻止神经元的凋亡,同时促进血肿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