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收集近几年来我院住院确诊结脑而在外院或本院门诊误诊的13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1岁~3岁7例,~5岁3例,~7岁2例,~12岁1例。病例来自农村9例,城镇及近郊4例,误诊时间最短10天,最长22天。误诊为病毒性脑炎、脑膜炎6例,化脓性脑膜炎3例,脑脓肿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大叶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直肠系膜、直肠筋膜的正常MRI表现。方法 :收集无直肠及周围间隙病变的50例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在轴位图像上测量并记录:1精囊腺/子宫体平面上,直肠在直肠周围间隙内的解剖位置;2直肠筋膜显示情况及其厚度;3直肠系膜与盆壁脂肪信号强度比值;4直肠系膜内淋巴结显示情况。结果:精囊腺/子宫体平面上,直肠主要位于直肠筋膜构成的直肠周围间隙内的侧方。直肠筋膜最厚处为(1.94±0.54)mm。直肠系膜与盆壁脂肪信号强度比值为1.02±0.17;直肠系膜脂肪信号强度高于盆壁脂肪信号强度(P0.01)。直肠系膜内正常淋巴结显示率低,其最大径均小于5 mm。结论:MRI能良好显示直肠筋膜及直肠系膜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CRF)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慢性损害,各系统均可受累,是导致氮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潴留,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的一种综合病征。当某一系统的症状为首发或表现特别突出时,临床上极易误诊和漏诊,以致贻误病情,错失治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阐述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及临床表现,阐述链球菌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累及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SPST)与其CT严重指数(CTS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符合Balthazar CT分级标准C级及以上的累及SPST的AP的MSCT资料。分别观察记录:AP患者的CTSI;横结肠系膜密度增高和增厚情况,SPST积液情况及其范围等。结果:①58例中,CTSI 4~5分者20例,6~7分者23例,8~10分者15例。SPST受累的CT表现为间隙内密度增高、条索影、积液、系膜增厚、系膜血管边缘模糊等;其中,SPST积液者21例。②AP患者的CTSI不同,SPST的纵向受累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P时SPST受累情况与其CTSI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阐述人——猪链球菌病的致病因素、流行特点及临床表现,阐述猪链球菌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结肠癌侵犯横结肠系膜的MS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 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曲结肠、横结肠和脾区结肠癌的CT资料,对横结肠系膜受侵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 28例中,横结肠系膜软组织肿块形成、与癌肿相续的楔形或结节状软组织影、与癌肿相续的索条影和癌肿对应区系膜密度增高判定癌肿侵犯横结肠系膜的敏感性分别为16.7%,61.1%,5.6%,33.3%;特异性分别为100%,80%,30%,50%,准确度分别为46.4%,67.9%,14.3 %,39.3%。5例横结肠系膜见增大淋巴结。 结论 结肠癌侵犯横结肠系膜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MSCT在术前评价横结肠系膜受侵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9.
我们从1976年起以猪蹄爪甲地黄汤并脾热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液治疗顽固难治,而又因各种原因不能进行脾切除(包括病人不愿意手术)的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所谓顽固难治者,是指经用各种中、西医治疗,包括长期大量激素、反复多次输血治疗等,血小板始终上升不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对比剂注射速率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显示乙状结肠动脉的影响。方法收集68例行下腹部和盆腔MSCTA检查的患者资料并分成A,B两组;其中,A组(注射速率3ml/s)43例,B组(注射速率5ml/s)25例。采用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thin)及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血管重建,观察不同注射速率MSCTA后乙状结肠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所有病例的乙状结肠动脉主干都能清晰显示,显示率为100.0%,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VR图像均能清晰显示乙状结肠动脉的主干,但均对边缘动脉及直小动脉显示欠佳。B组MSCTA对边缘动脉及直小动脉的短支、长支显示优于A组。结论 A,B两组均可良好显示乙状结肠动脉主干,B组MSCTA图像对乙状结肠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优于A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