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未成年期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与成年期血压的关联,并进一步探讨成年期BMI和WC在此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3—2015年调查资料,选取未成年期(6~17岁)和成年期(18~35岁)均参与调查的1313名研究对象,采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未成年期BMI和WC与成年期血压关联中成年期BMI和WC的中介效应。结果 未成年期BMI/WC与成年期收缩压[β(SE)调整=0.10(0.03)/0.08(0.03)]、舒张压[β(SE)调整=0.13(0.03)/0.08(0.03)]呈正相关(P<0.01)。成年期BMI/WC在未成年期BMI/WC与成年期收缩压和舒张压关联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其中成年期BMI中介效应占比为70.00%(95%CI 42.68%~73.33%)和23.08%(95%CI 14.29%~26.32%);成年期WC中介效应占比为37.50%(95%CI 20.00%~41.67%)和25.00%(...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海宁市2016年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海宁市人民医院报告的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或肛拭子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 2016年共报告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440例,男女比为1.08∶1,年龄以16岁~组最多(26.36%),职业以工人(39.32%)和农民(22.73%)为主;第三季度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30.00%)。共检出致病菌和病毒57株,其中诺如病毒27株、副溶血性弧菌21株、沙门菌7株和志贺菌2株。结论应重点加强工人、农民等职业人群及高发季节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加强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过敏性疾病的常见过敏原,探讨体外过敏原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浙大迪迅生物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的免疫印迹试验系统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IgE抗体.结果 有67.2% (660/982)患者检测到阳性结果,以屋尘螨/粉尘螨最高(460例,46.8%),其次是矮豚草、混合草、牛奶、鸡蛋白、树花粉组合、葎草、猫毛皮屑、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海宁市不同年龄与性别食源性疾病患者的可疑暴露食物差异,以期为食源性疾病原因食物的调查提供线索。方法 收集2012年1月1日-2019年8月31日浙江省海宁市监测点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的病例档案信息,采用N(%)描述不同性别和年龄组可疑食物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人群各类型食物的暴露风险。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525例食源性病例患者。前五位可疑暴露食物类别为水产品及制品、肉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主食、蔬菜及其制品,其中,男性暴露风险更高的食物类别包括水产品及其制品(OR=1.320,95%CI:1.187~1.469),酒类(OR=5.695,95%CI:3.613~8.977)和包装饮用水(OR=3.790,95%CI:1.327~11.880)。各年龄组具有不同高危暴露食物,与19-49岁年龄组相比,≤5岁年龄组更易暴露于乳制品(OR=6.096,95%CI: 4.452~8.328)、蛋类 (OR=6.096,95%CI: 4.452~8.328)、水果类(OR=3.488,95%CI: 2.858~4.257)、包装饮用水(OR=3.488,95%CI: 2.858~4.257);6-18岁年龄组更易暴露于乳类(OR=2.325,95%CI: 1.616~3.352);≥50岁年龄组更易暴露于蔬菜类(OR=2.091,95%CI: 1.789~2.445)、蛋类(OR=1.874,95%CI: 1.454~2.416)和主食类(OR=1.332,95%CI: 1.152~1.547)。结论 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对各类别食物具有不同暴露风险等级,提示在进行食源性疾病调查时可依据病例年龄和性别分布差异提出针对性的病因食物假设。  相似文献   
5.
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变化趋势与自评BMI的一致性及影响自评BMI的相关因素,以期为相应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0-2015年6轮调查资料中6238名6~18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偏度-均值-变异系数(LMS)法揭示BMI变化规律,采用x2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其与自评体重的偏差,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体型自我评价的相关因素.结果 2000-2015年儿童青少年BMI百分位数曲线P50和P85均显示增高趋势,且高百分位增幅更大.无论年龄和性别,实测BMI与自评体重一致性较差(Kappa<0.3),50%以上的消瘦和超重(除13~18岁女生)调查对象误认为自身体重正常,约1/4体重正常调查对象误以为自身体重异常.城市男生更易自评体重偏瘦[OR值(95%CI)=1.43(1.18~ 1.73)],喜欢流行节目[OR值(95%CI)=1.80(1.23~2.55)]和卡通/动漫[OR值(95%CI)=1.39(1.00~ 1.96)]的男生更易自评体重超重.高年龄组[OR值(95%CI)=2.74(2.08~3.61)]、城市[OR值(95%CI)=1.53(1.21~1.94)]、喜欢流行节目[OR值(95%CI)=1.74(1.27~2.38)]的女生更易自评体重超重;喜欢动漫/卡通节女生更会认为自身体重偏瘦[OR值(95%CI)=1.78(1.33~2.40)].结论 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儿童青少年BMI呈现升高趋势,且与自评BMI偏差较大,年龄、现住地和喜欢视频节目类型会影响体重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浙江省海宁市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蜚蠊密度,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 2009-2012年海宁市蚊类平均密度为2.31只/(灯·h),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80.23%;蝇密度指数为5.21只/笼,优势种为家蝇和大头金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5.40%和27.46%;蜚蠊密度为0.53只/张,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0.35%;鼠类捕获率为0.69%,优势种为小家鼠和褐家鼠,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4.27%和35.88%。蚊和蝇5月开始活动,蚊类于8月达到高峰,蝇类6-8月达到高峰;蜚蠊和鼠全年均有活动,3-10月蜚蠊密度较高,鼠密度高峰一般出现在9月。结论通过监测基本掌握了海宁市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为媒介生物性疾病的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