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化道癌肿组织间放疗法2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Glasgow-Blatchford评分(GBS)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ANVUGIB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结局分为不良组(n=159)与良好组(n= 14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GBS、RDW水平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ANVUGIB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性指标对不良临床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 不良组患者的年龄、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评分、GBS、收缩压<100 mmHg比例、心率>100/min比例、呕血比例、晕厥比例和RDW、尿素氮水平明显高于良好组,而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DW、GBS均为ANVUGIB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RDW、GBS预测不良临床结局的R0C曲线下面积(AUC)均明显大于参考线,且均明显小于联合预测曲线(P<0.001).结论 RDW、GBS可对ANVUGIB患者不良临床结局作出早期预警,联合检测可取得良好预测效果,有助于尽早指导临床开展相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H+-K+ATP酶抑制剂为世界公认的治疗消化性溃疡(PU)疗效最佳的药品,兰索拉唑与奥美拉唑同为H+-K+ATP酶抑制剂,将我院自1996年6月至1997年12月,应用天津武田药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兰索拉唑(Lansoprazole)胶囊治疗PU46例,...  相似文献   
4.
阮海兰 《山东医药》2009,49(24):75-76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45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使用支链氨基酸和乙酰谷酰胺治疗,治疗组加用纳洛酮。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血氨水平下降程度和患者清醒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黏蛋白-1(MUC-1)、胸苷激酶1(TK1)及癌胚抗原(CEA)检测对老年直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120例直肠癌患者为试验组,65例炎性肠病患者为炎性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检测各组血清MUC-1、TK1及CEA水平,分析血清MUC-1、TK1及CEA表达与直肠癌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患者血清MUC-1、TK1及CEA水平均高于炎性组及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NM分期为Ⅲ期、中低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MUC-1、TK1及CEA水平分别高于Ⅱ期、高分化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预后不良患者血清MUC-1、TK1及CEA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预测直肠癌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5、0.861、0.803,MUC-1、TK1预测直肠癌预后的灵敏度明显高于C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MUC-1、TK1及CEA三项指标预测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UC-1、TK1与CEA低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显著大于高表达患者,MUC-1、TK1与CEA低表达患者生存时间也长于高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直肠癌患者血清MUC-1、TK1及CEA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特征有关,检测血清MUC-1、TK1及CEA水平有助于评估直肠癌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DCMCS)外周静脉移植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1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用人脐带干细胞外周静脉移植治疗,移植术后1,2,4,8,12周,观察血清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2周,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8周、12周改善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2周,腹水明显减轻8例(80%),消失2例;乏力好转8例(80%);食欲改善7例(70%).移植术中和术后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HDCMCS体外培养诱导、扩充后外周静脉移植是治疗酒精性失代偿期肝硬化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酒精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同时提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酒精性肝硬化比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肠壁置管引流胰腺假性囊肿的疗效.方法 在线阵扫描型超声内镜监测下以一步法针状电刀穿刺胃肠壁,X线显示超声内镜引导下导丝沿穿刺针道进入囊肿内,然后沿导丝置入"双猪尾形"塑料支架,治疗13例胰腺假性囊肿.结果 12例病人穿刺引流成功,成功率92%,经引流3-7天,B超或CT提示囊肿缩小50%以上,腹痛在1-3天缓解,腹胀在术后当天消失.术后发生感染1例(7.7%),无出血、穿孔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随访8-24个月无复发.结论 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肠壁囊肿置管引流术为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较好方法之一,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阮海兰 《海南医学》2003,14(1):59-59
目的:探讨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优点及EST的术后并发症及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1月至2002年3月间实施的EST38例次,结果:本组38例EST成功36例,占94.7%,失败2例,占6.3%EST成功36例中1例取出胆总管活蛔虫,32例取出胆总管结石,成功率91.7%,EST术后并发胰腺炎(水肿型)发生率为22.2%,本组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合:EST是理想的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9.
阮海兰 《西部医学》2009,21(8):1370-1372
目的探讨气囊扩张联合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方法贲门失弛缓症患者28例随机等分为扩张组和联合组,前者仅用气囊扩张治疗,后者接受气囊扩张治疗后,在内镜直视下食管括约肌(LES)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术前、治疗后3、12和24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LESP)、松弛率(LESRR)及贲门口内径、5min存留钡柱高度等。结果在治疗后3个月时联合组与扩张组的临床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2和24个月时,联合组的临床效果高于扩张组;治疗前后LESP和LESRR的差值,联合组均高于扩张组;治疗后3个月贲门口直径、5min存留钡高度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O.05),治疗后12和24个月两组的贲门口直径、5min存留钡高度有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气囊扩张联合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疗效高、持续时间长、患者痛苦小等优点,是治疗责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AP)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09年5月收治79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轻症AP及重症AP、胆源性AP及非胆源性AP的肝功能异常情况.结果:轻症AP及重症AP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源性AP及非胆源性AP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医师应掌握AP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