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背景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人数约为4 063万人,占老年人人口的18.3%。老年人失能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年人失能状态转移规律研究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中显得至关重要。目的 运用多状态Markov模型对我国老年人失能转移规律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调查(CHARLS)2011年和2013年数据,按美国长期护理调查(NLTCs)制定的失能分类标准对CHARLS数据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失能状态分类,构建多状态Markov模型对老年人失能不同状态间相互转移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 615例受访者,随访时间为2年,3 740例(56.54%)保持状态不变,837例(12.65%)状态改善,1 704例(25.76%)状态变差,334例(5.05%)死亡。无论老年人的状态处于哪个阶段,均有可能改善,轻度失能状态改善的概率最高,为0.414 0;初始状态为失能的老年人比初始状态为非失能的老年人更具有状态改变的倾向,但初始状态为重度失能的状态改变的概率低于初始状态为轻度失能和中度失能状态改变的概率;健康受损、轻度失能及中度失能的老年人状态改善的概率均高于变差的概率,重度失能的老年人状态改善的概率低于变差的概率;重度失能死亡的概率最高,为0.355 1。健康、健康受损、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状态的平均逗留时间分别为3.33、1.83、1.02、1.02、1.52年。结论 老年人状态不变或改善与状态变差一样普遍存在。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失能转移规律不同于健康受损、轻度失能及中度失能老年人的失能转移规律,健康受损、轻度失能及中度失能仍有较大的恢复的可能性,重度失能的逗留的时间较长,恢复的可能性较小,死亡的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背景 与传统肥胖指标相比,新型肥胖指标脂质蓄积指数(LAP)是预测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更好的指标。LAP对中国北方地区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也有着较好的预测价值。由于国内南北方气候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南北方人群的三酰甘油、腰围也大有不同,因此LAP在国内南方地区的适用性仍有待研究。目的 探讨LAP对珠三角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7年7-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常住于珠三角地区不同社区的828例居民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接受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LAP四分位数将调查对象分为Q1组(LAP<11.22),Q2组(LAP:11.22~22.05),Q3组(LAP:22.06~44.50),Q4组(LAP>44.50),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AP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肥胖指标对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排除研究资料不完整18例,最终纳入810例调查对象,其中Q1组203例,Q2组202例,Q3组202例,Q4组203例。LAP与空腹血糖、2型糖尿病粗患病率呈正相关(P<0.05)。Q4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是Q1组的12.22倍〔OR=12.22,95%CI(2.83,52.67),P<0.001〕。当控制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水平时,Q4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是Q1组的6.65倍〔OR=6.65,95%CI(1.49,29.77),P<0.05〕。当控制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水平、体育锻炼、收缩压、舒张压时,Q4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是Q1组的5.04倍〔OR=5.04,95%CI(1.07,23.64),P<0.05〕。LAP预测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BMI(Z=-2.210,P=0.027)。LAP预测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灵敏度为85.37%,最佳临界值为25.485。结论 LAP对珠三角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预测效果优于BMI,但与WHR预测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我国成人尿石症患病的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3年5月-2014年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全国随机抽7个省/直辖市,14个区/县的11个社区和19个自然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包括泌尿系超声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查等。  结果  有效问卷9 310例中,尿石症患者1 447例,患病率为15.5%(1 447/9 310);在14个地区之间的患病率有差异(χ2=711.523,P < 0.001),最低为山西农村(0.76%),最高为广东农村(35.99%)。零模型结果显示各地区尿石症患病有统计学聚集性(t=2.48,P=0.027),且组内相关系数ICC=48.74%。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男性(OR=1.235,95%CI:1.082~1.411,P=0.005)、年龄增长(OR=1.101,95%CI:1.047~1.158,P=0.001)、糖尿病史(OR=1.411,95%CI:1.192~1.670,P=0.001)、结石家族史(OR=1.867,95%CI:1.500~2.323,P < 0.001)、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OR=1.150,95%CI:1.050~1.260,P=0.006)、饮咖啡(OR=1.352,95%CI:1.065~1.716,P=0.017)、饮碳酸饮料(OR=1.547,95%CI:1.203~1.990,P=0.002)等为尿石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食醋酸(OR=0.567,95%CI:0.498~0.645,P < 0.001)和适量食用豆类(OR=0.726,95%CI:0.628~0.839,P < 0.001)等为尿石症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  尿石症患病具有地方聚集性,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影响尿石症的形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