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9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38篇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氧化氮与心肌缺血预适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预适应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C)是一种多元性细胞防御现象 ,即经过短暂的缺血刺激 ,使心脏对随后类似的刺激产生保护作用[1] 。这种作用在缺血后数分钟即可出现 (第一保护窗口 ) ,持续时间不足 3小时 ;2 4小时后又出现一次较长的保护作用 (第二保护窗口 ) ,可持续 3~ 4天 ,有助于防止发生心肌顿抑或心肌梗死 ,因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 ] 。已有大量研究证明 ,这种保护作用与内源性一氧化氮 (NO)有关 ,并指出NO在此保护过程中担任双重角色 ,起初起触发作用 ,随后在整个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本文就NO在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作…  相似文献   
2.
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国内外研究表明,全身给药药物难以渗透前列腺体脂膜而进入腺体。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院于1982~1994年间,研制并应用局部注药导管(双束四腔硅胶导管)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99例,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19例AVB的希氏束电图(HBE)。经皮穿刺股静脉将三极导管送至心脏希氏束部位,记录HBE。一度AVB5例,其中4例阻滞于房室结内,1例在希氏束内;二度AVB4例,3例阻滞于房室结,1例在希浦系;三度AVB10例,5例阻滞于房室结内,4例在希氏束,1例在希浦系。HBE能确定房室传导的阻滞部位,对指导安装起搏器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济南铁路系统老年期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济南铁路系统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探讨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及Alzheimer’s病(A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用简易精神量表(MMSE)进行初选,根据DSM-IV-R(1994)痴呆标准、NINCDS-ADRDA的AD临床诊断标准及NINCDS-AIREN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标准和Hachinski(HIS)缺血指数量表、头颅CT、MRI和实验室基因学等检查,综合诊断痴呆并进一步区分AD和VD。结果 老年期痴呆总患病率为4.1%,AD和VD的患病率分别为2.8%和1.3%,AD占67.8%。结论 高龄、文化程度低、高糖饮食可能是AD的易患因素,少量吸烟可能是抵抗因素,EEG、FT3、CT、MRI有助于诊断和分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开发相应的能区分和反映参比制剂与自研制剂之间释放差异的溶出方法,使自研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释放达到最大程度的匹配,从而为生物等效性试验提供体内外更具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采用美国药典(USP)溶出2法(桨法)作为质量控制方法;另采用流池法作为溶出区分性方法,评估不同实验参数下的溶出结果。结果 优化并确立方法为开环系统,流速3.0 mL·min-1,加1/2勺玻璃珠。该方法可以有效区分处方和生产工艺变化对产品溶出的影响。以此法为基础所得到的体外溶出速率和溶出度与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一致。结论 本研究所开发的流池法适合作为硝苯地平控释片的溶出区分性方法,并具备一定的体内体外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实现和比较5种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在脂肪肝分类预测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对数据的体检指标进行降维,然后应用决策树、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贝叶斯网络和随机森林算法,分别构建脂肪肝分类预测模型,对1956例体检数据进行脂肪肝的分类预测。结果:决策树分类模型在脂肪肝分类预测上的准确率最高,达到70.14%,其次是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模型,处于68%左右的水平。结论:本文所研究的典型算法在脂肪肝分类的预测上具有较为可靠分类预测能力,但决策树模型在应用小样本数据上表现出了优势;同时,还发现臀围(HIP)和甘油三酯(TG)可能与脂肪肝分类关联密切。  相似文献   
7.
针对药学专业与中药专业学生在培养模式、终极目标等方面存在某些差异,在上海市教委教育高地《物理学》重点实验建设课题的推动下,在物理学实验项目中除了与中药专业重叠的内容外,选择与药学专业后续课程和专业实验相关联的若干个实验。主要目的是加强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充实药学专业实验前期的基础实验项目,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适应工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钙调神经磷酸酶在人类心肌中的表达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钙调神经磷酸酶(CaN)在人类健康心肌和衰竭心肌中的表达与分布.方法 以12例行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衰竭心脏和5例因车祸丧生的"健康供体"心脏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对左、右心室中CaN的表达与分布进行研究.结果 CaN在心脏的心肌细胞、纤维母细胞、心外膜间皮细胞中染色阳性,且Western blot实验在后两种细胞中均检测到单一的58 000带,心肌内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CaN染色阴性.与"供体"心肌比较,无论左心室还是右心室,衰竭心肌的CaN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衰竭右心室和供体右心室电泳带强度分别为130.20±8.66和139.87±6.21,P=0.33.衰竭左心室和供体左心室电泳带强度分别为106.45和126.34±12.09),且左右心室肌CaN蛋白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衰竭心肌左、右心室电泳带强度分别为96.99±10.67和104.58±13.18,P=0.63.供体心肌左、右心室电泳带强度分别为132.12和120.74).结论 CaN存在于人类心脏多数类型细胞中,包括心肌细胞、纤维母细胞和心外膜间皮细胞.心力衰竭时,CaN蛋白水平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诊断左室肥大(LVH)新的心电图指标。方法以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重量(LVM)及重量指数(LVMI)为对照,其诊断LVH的标准为>125g/m2(男),120g/m2(女),对100例正常健康人及111例患者进行了观察,对12导联QRS总振幅(∑QRS)、V1~V3导联的S波之和(∑SV1~V3)、Ⅰ、Ⅱ、aVL导联的R波之和(∑RⅠ、Ⅱ、aVL)及后两者之和(Z表示),分别进行了测定。寻找新指标的正常值范围以及以此标准为依据,诊断LVH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结果正常组中,∑QRS、∑SV1~V3、∑RⅠ、Ⅱ、aVL及Z值正常范围分别为77~175,11~38,5~23及22~54mm,以大于这些指标的正常值上限为标准,其诊断LVH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较传统指标明显提高,其中Z值>54mm灵敏度最高(86.54%),准确率最高(90.09%),而特异度仍保持在93.22%。结论LVH新的心电图指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Z>54mm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梗死前心绞痛(缺血预适应)与缺血后适应叠加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h内接受急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106例,35例有梗死前心绞痛症状并接受缺血后适应者为预适应与后适应叠加组(IPC+Postcon),37例单纯接受缺血后适应干预者为后适应组(Postcon),其余34例为单纯再灌注组(IR),测定校正TIMI帧数(CTFC)、血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术后8w测定室壁运动记分。结果IPC+Postcon组与Postcon组CTFC明显快于IR组(27.12±5.84,26.98±5.76vs.31.53±7.41,P<0.05),CK峰值与CK-MB峰值明显低于IR组(1243.35±801.31U/L,1238.67±817.26U/Lvs.1697.76±965.63U/L,P<0.05;120.97±78.28U/L,117.94±75.81U/Lvs.174.45±92.67U/L,P<0.05),IPC+Postcon组与Postcon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入院时MDA均高于对照组,术后各时点IPC+Postcon组与Postcon组均低于IR组。术后8wIPC+Postcon组与Postcon组室壁运动恢复优于IR组(1.16±0.12,1.17±0.11vs.1.31±0.15,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与预适应一样可以改善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改善心功能。预适应与后适应叠加对上述功能的改善并无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