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自发再通后早期介入策略与择期介入策略的远期疗效。方法:108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伴自发再通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4例。早期介入组立即按常规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择期介入组药物治疗7d后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随访1年,主要研究终点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无复流或慢血流、心肌缺血复发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随访1年,与早期介入组比较,择期介入策略组死亡(1.9%vs.1.9%,P=0.736);心肌梗死(5.6%vs.1.9%,P=0.763);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4.6%vs.5.6%,P=0.879);无复流或慢血流(2.3%vs.18.5%,P=0.029);左心室射血分数[(60±10)vs.(55±12)%,P=0.005];心肌缺血复发(29.6%vs.11.1%,P=0.03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自发再通血流恢复,心肌梗死溶栓分级(TIMI 3)级的患者采取择期介入策略,可以改善心肌灌注、提高患者远期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IP、P两组,对比分析。结果:IP组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心律失常、住院死亡率均低于P组,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却高于P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作用可限制梗死面积扩大,维护梗死后的心功能,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急性ST抬高患者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心肌微循环灌注与临床疗效关系。方法:32例患者共置入34枚支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症状、心功能,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变化。结果:本组患者32例,支架置入成功率100%。32例患者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4例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1例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术后心电图较术前有所改善,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结论: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直PC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1993年8月,我院收治一起同餐误食邱氏灭鼠药中毒7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小20岁,最大45岁。均系外地民工。因误把掺有邱氏灭鼠药的大米煮食而中毒,食入饭量最多者3两,最少者半两。食局出现症状最快者2min,最迟者20min,均在食后30min内送来我院急诊科抢救。1.2临床表现全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多汗、烦躁不安及阵发性强直性抽搐,严重抽搐者,眼球上翻、角弓反张及神志不清,每次抽搐持续时间约1~3min,2例轻~中度昏迷。全组病例均有不同惺度的恶心、呕吐和腹痛。眼底检查均视乳头…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cetoris,UAP)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TIMI危险评分的
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97例UA患者与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GDF-15的表达水平。采用
TIMI危险评分方法将UA患者分为3组,比较各组间GDF-15表达水平差异。分析GDF-15与TIMI危险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UA患者血清GDF-15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TIMI 危险评分分组之间
血清GDF-15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GDF-15表达水平与TIMI危险评分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结论血清GDF-15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UA患者危险分层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草木樨提取物对急性脑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及保护机制。方法 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草木樨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 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通过改良Longa法建立急性脑缺血模型; 对草木樨低、中、高剂量组脑缺血大鼠分别给予100、250、500 mg/kg草木樨治疗,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采用2,3,5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 采用Longa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损伤评分; 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浆6-酮-前列素F1a(6-keto-prostaglandin F1a,6-keto-PGF1a)及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水平;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检测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a)、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 采用分光光度计评估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e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 采用原位末端凋亡法(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TUNEL)检测脑组织神经元凋亡情况; 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及Bcl-2-相关X(Bcl-2-Associated X,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草木樨低、中、高剂量组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随着草木樨给药剂量的增加,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逐渐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草木樨低、中、高剂量组血浆6-keto-PGF1a水平显著增高(P<0.05),血浆TXB2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随着草木樨给药剂量的增加,各组大鼠血浆6-keto-PGF1a水平逐渐增高(P<0.05)、血浆TXB2水平逐渐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草木樨低、中、高剂量组TNF-a水平显著降低(P<0.05),IL-10,SOD,GSH-PX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随着草木樨给药剂量的增加,各组大鼠TNF-a水平逐渐降低(P<0.05)、IL-10,SOD,GSH-PX水平逐渐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草木樨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且随着草木樨给药剂量的增加,各组大鼠细胞凋亡率逐渐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草木樨低、中、高剂量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随着草木樨给药剂量的增加,各组大鼠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逐渐升高、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结论 草木樨可通过减少脑血栓形成、氧化应激和炎症介质来抑制大鼠脑缺血组织细胞凋亡,对脑缺血组织具有保护作用,且研究发现随着草木樨给药剂量的增加,对脑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与格列苯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配对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格列美脲和格列苯脲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及BMI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格列美脲与格列苯脲的降糖效果相似,但格列美脲组餐后C肽无升高。前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后者。结论格列美脲能有效改善T2DM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磺脲类降糖药。  相似文献   
8.
缺血预适应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对8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IP、P两组,对比分析. 结果 IP组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心律失常、住院死亡率均低于P组,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却高于P组. 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作用可限制梗死面积扩大,维护梗死后的心功能,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邓明尧  刘希超  何亚  陈良 《海南医学》2002,13(11):20-2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ABPM)变化特点,了解动态血压监测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的诊断敏感性。方法:对34例原发性高血压伴明显靶器官损伤(心、脑、肾)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31例原发性高血压而无明显靶器官损伤患者动态血压进行比较。结果:合并明显靶器官损伤患者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负荷值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呈非勺型昼夜模式。结论:ABPM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的检查手段之一,可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愈后作出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高剂量组45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低剂量组4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高剂量组临床疗效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表达均有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上调更为明显,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UAP安全有效,并可明显提高血清VEGF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