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清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分别于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20μg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随访2a。随机抽取母婴乙肝病毒(HBV)传播阻断成功的64例、失败的29例,用斑点杂交测定孕妇临产时血清HBV-DNA水平。结果表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成功组孕妇血清HBV-DNA水平明显低于失败组,提示孕妇血清HBV-DNA水平高可能是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失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以HBsAg、HBeAg阳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婴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和婴儿疫苗免疫成功两组孕妇分娩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进一步用定群方法研究母亲HBV-DNA含量与其婴儿免疫后HBsAg持续携带率的关系,证实孕妇血清HBV-DNA高含量是婴儿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根据孕妇血清HBVDNA含量可预测婴儿常规疫苗免疫失败的危险度。为改进乙型肝炎免疫减少免疫失败比例提供指针。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肾综合征出血热Ⅰ型灭活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免疫后 4年的抗体水平 ,1997年 11月~ 1998年 7月在浙江省建德市肾综合征出血热Ⅰ型灭活疫苗随机对照试验现场 ,分别采集接种组和对照组双份血清 2 95人和 2 68人 ,检测血清中间接荧光抗体。按血清间接荧光抗体阳性或阴性来比较接种组和对照组的抗体水平 ,均未见接种组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接种组同对照组免疫后 4年抗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未见肾综合征出血热Ⅰ型灭活疫苗增强接种人群发生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4.
疫苗接种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已有不少报道,但是表现为急性进行性脑脊髓炎的脱髓鞘综合征是极为少见的类型。本文作者报道了1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出现这种并发症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血清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分别于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20μg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随访2a。随机抽取母婴乙肝病毒(HBV)传播阻断成功的64例、失败的29例。用斑点杂交测定孕妇临产时血清HBV-DNA水平。结果表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成功组孕妇血清HBV-DNA水平明显低于失败组提示孕妇血清HBV-DNA水平高可能是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失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发病的保护因素。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和分析有关的暴露因素。结果 调查了185例病例和对照,在单因素X^2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室内鼠患、农少、外出、人均年收入和住房地面的材料均有统计学意义。在P〈0.05显著水平下,室内鼠患、农活、外出、人均年收入和住房地面的logistic回归系数  相似文献   
7.
1994年7月,法国卫生部要求法国输血组织的病毒性肝炎研究组对在法国获准使用的7种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筛检试验的敏感性进行比较,这7种试验为:AbbottHCV EIA3.0(美国)、Innotest HCV AbⅢ(比利时)、Murex抗-HCV Version Ⅲ(英国)、Ortho HCV3.0 ELISA检测系统(美  相似文献   
8.
微量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AN定量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将标准乙型肝炎病毒DNA稀释系列进行斑点杂交,并放射自显影,扫描测定斑点密度,对斑点的HBV-DNA含量和其扫描密度进行曲线拟合,Logistic曲线拟合效果极佳,可用于血清HBV-DNA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9.
1984年.在新西兰的一个城镇中,10岁儿童有70%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约1800名13岁以下的易感儿童隔月接种了3剂2μg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初免后未检测抗-HBs水平。本文作者对其中178名当时为2~3岁的儿童进行了研究。将这些儿童分为两组,第1组125人,9年内未接受过跟踪调查;第2组53  相似文献   
10.
1976~1985年中国初婚妇女不孕率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采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1988年组织的全国2‰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中国已婚妇女不孕率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1976~1985年初婚妇女总的不孕率为6.89%。随着结婚年份接近1985年不孕率逐渐下降。1976年结婚的妇女不孕率为11.32%,而1985年结婚的妇女不孕率为3.89%。结婚年龄<20岁或>29岁的妇女不孕率高于20~29岁结婚的妇女。随月经初潮年龄增大而不孕率逐渐上升。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不孕率低于西部山区省份。农村已婚妇女不孕率高于城市已婚妇女。婚前或新婚即用避孕措施的妇女的不孕率与未使用者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