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皮肤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儿童湿疹1 538例过敏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过敏原在儿童湿疹发病中的比例,为防治儿童湿疹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生物共振治疗仪对1 538例门诊湿疹患儿进行过敏原检测。结果 1 538例湿疹患儿中,食物过敏原检测阳性1 272例(82.70%),吸入过敏原检测阳性653例(42.46%),食物和吸入过敏原均阳性504例(32.77%)。食物过敏原以谷类(1 020,66.32%)最高,其后依次是牛奶、鸡蛋、海鲜、坚果、大豆、食品添加剂、牛羊肉;吸入过敏原以屋尘(340例,22.11%)最高,其后依次是螨虫、花粉、动物皮毛、霉菌、废气、香烟、烹调油烟。不同年龄段,食物、吸入过敏原阳性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期主要以食物过敏原为主,随着年龄增长,吸入性过敏原阳性检出率逐渐增高,食物性过敏原阳性检出率逐渐下降。 结论对湿疹患儿进行过敏原检测,可以找出湿疹的诱发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湿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女性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促排卵期内就诊次数及治疗方案的关系,为早期发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并及时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4-8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治疗的女性患者186例按促排卵周期内就诊次数分为A组、B组、C组、D组,按治疗方案分为超长方案组、拮抗剂方案组、长方案组和其他方案组,于取卵当日向其发放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由患者自行完成。结果促排卵期IVF-ET女性患者的焦虑总发生率为16. 1%、抑郁总发生率为39. 2%,远远高于我国普通人群;促排卵期内就诊次数与焦虑、抑郁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 000);就诊次数越多、采取的治疗方案越久患者越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结论 IVF-ET女性的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促排卵期内就诊次数与焦虑、抑郁情绪呈正相关;拮抗剂方案的就诊次数最少,焦虑、抑郁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溶菌酶对体外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12及赖氨酸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进行体外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然后将不同浓度的溶菌酶(0,1 × 10-8,1 × 10-7 mol/L)加入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待药物作用后,提取总RNA,通过逆转录反应获得cDNA并进行体外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根据条带的平均光密度A值的比值来判断人成纤维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12及赖氨酸氧化酶(LOX)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对体外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进行溶菌酶干预,经β肌动蛋白内参校正后,RT-PCR示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MMP-1、MMP-12 mRNA表达水平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98和4.44,P值均 < 0.05)。SNK-q检验显示,低剂量组与对照组、高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X mRNA表达水平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5.24,P < 0.05),SNK-q检验显示,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溶菌酶可以下调MMP-1和MMP-12及上调LOX基因的转录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雌激素对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及赖氨酸氧化酶(LOX)的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探讨雌激素减缓皮肤老化的机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进行体外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然后将不同浓度的雌激素(0mol/L,1×10^-5mol/L,1×10^-4mol/L)加入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待药物作用后,提取总RNA,通过逆转录反应获得eDNA并进行体外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根据条带的平均光密度比值来判断人成纤维细胞中MMP-12及LOX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对体外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进行雌激素干预,经β—actin内参校正后,RT—PCR示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MMP-12表达水平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711,P=0.056),LOXmRNA表达水平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337,P=-0.038),SNK-q检验显示,低剂量组与对照组、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雌激素可以上调LOX基因的转录水平,提示雌激素可能具有促进皮肤成纤维细胞弹力纤维的合成,逆转或缓解皮肤老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儿童眼睑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7例儿童眼睑血管瘤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其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7例儿童眼睑血管瘤包括2例婴儿血管瘤和5例丛状血管瘤。1例眼睑婴儿血管瘤伴有眶内婴儿血管瘤,呈增殖期;1例婴儿血管瘤呈消退期,9年后仍然残留病变。5例眼睑丛状血管瘤表现为真皮内增生的毛细血管型结节,周边有裂隙样管腔,结节可呈"炮弹头样"向管腔突出。婴儿血管瘤CD34(+),SMA(+),GLUT1(+);丛状血管瘤CD34(+),SMA(+),GLUT1(-)。结论:本文儿童眼睑血管瘤包括婴儿血管瘤和丛状血管瘤,两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GLUT1可作为两者鉴别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3岁,冠状沟增生物2年,腹股沟包块红肿、疼痛、破溃2月余。体检:双侧腹股沟淋巴结红肿约2 cm × 1.5 cm,质硬,触痛,右侧腹股沟肿大淋巴结中心波动,其上见多处破溃及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流出,如喷水壶状。多个肿大或破溃淋巴结被腹股沟韧带分隔,形成明显的沟槽征。冠状沟两侧可见1 cm × 2 cm不规则疣状增生,质硬,表面角化。龟头系带处红肿,有波动,并有破溃伴黄白色脓液渗出,右侧阴囊肿胀。龟头系带处分泌物及左右侧腹股沟穿刺液多次真菌培养阴性,细菌培养阴性,抗酸染色阴性,沙眼衣原体培养初次为阴性,衣原体内源性质粒PCR检测阳性,omp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型为L3型。Western印迹示血清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MOMP)抗体阳性,多形外膜蛋白H(PmpH)抗体 > 1 ∶ 800,衣原体多代培养阳性。右腹股沟疣状增生处活检示皮肤高分化鳞状细胞癌。诊断: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合并皮肤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7.
维生索E(Vit E)是体内最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剂之一,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将脂质过氧化自由基还原成脂质过氧化物.从而阻止分子氧和自由基通过非酶反应对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