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3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95年4月至12月组织了全国33家单位用国产0.5%足叶草毒素配(福建省顺顺制药公司生产)对1616例尖锐湿疣患者作了治疗观察研究。临床资料1616例尖锐湿疣患者均由有经验的皮肤病科医师诊断。其中男1127例,女489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8岁,平均31.4岁;已婚1163例,未婚438例,离婚15例。皮损病期小于3个月者1205例,3~6个月259例,6~12个月96例,大于1年44例,不详者12例。分布部位:男性依次为冠状沟(40.46%),包皮内板(1783%)、系带(1.93%)、尿道口(l.29%)、包皮外板和阴茎体问.64%)、龟头(763%)、肛门…  相似文献   
2.
朱国兴  陆春  赖维  苏向阳  谢淑霞  顾有守 《新医学》2006,37(10):641-643
目的:探讨氨苯砜综合征的诊治要点:方法:对6例氨苯砜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和结论:6例氨苯砜综合征患者均为中青年,从服药到出现症状的时间较长,为9~55日.6例患者均以高热起病,起病急骤、凶险,病初均有麻疹紫癜样皮疹,皮疹多形,严重者出现尼氏征阳性或阴性的大疱和(或)全身性红皮病样皮疹;均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多数患者有血液系统损害;并均有肝损害:确诊后及时停氨苯砜,给予足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或)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以及支持对症处理,住院12~80(中位数53)日,4例痊愈,1例病情得到控制,另1例因治疗第2日自动出院放弃治疗,死于肝功能衰竭?提示氨苯砜综合征需要及时、正确处理,否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点阵CO_2激光和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对30例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采用自身半面对照,随机一侧面部采用点阵CO_2激光治疗,另一侧采用点阵铒激光治疗,均采用单次治疗,并于术前和术后1、3个月分别进行数码照相,用疗效判定标准和瘢痕严重指数权重评分(échelle d'évaluation chiniquc dcs cicatricesd'acné,ECCA)对治疗前后面部照片进行分析统计,比较两种点阵激光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点阵CO_2激光和点阵铒激光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6.70%和90.00%,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CCA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ECCA评分减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点阵CO_2激光组治疗中疼痛指数平均值5.97±1.07高于点阵铒激光组4.33±0.94,但痂皮脱落的平均天数,点阵CO_2激光(5.20±1.35)d短于点阵铒激光组(6.40±1.22)d,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色素沉着和持续性红斑的例数相当。结论采用点阵CO_2激光和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安全且不良反应小,术后恢复较快;点阵CO_2激光组治疗时,患者疼痛指数略高于点阵铒激光组,但术后恢复时间较点阵铒激光组短,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第71届美国皮肤病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年会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圆满落下帷幕。整个会议为期5 d(2013年3月1~5日),旨在为美国本土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会员提供皮肤科学的继续教育、认证和行业指导。会议内容涵盖了皮肤相关基础科学、临床皮肤病学、皮肤病理学、儿科皮肤病学、皮肤病治疗学以及皮肤科医师行医指导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了对现有共识、技术手段的介绍和培训,也有对皮肤科学新进展的讨论和探究。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新认识及新命名、新技术及新工艺、特殊疾病的诊疗前沿,对会议上重点提及的皮肤科学新进展做一个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的菌种构成和药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5年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的菌种构成和体外药物敏感性变化的趋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送检的皮肤软组织感染标本的致病菌的菌种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检标本共366例,分离出404株致病菌,共18种。最常见的致病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1.42%),其后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14.81%)、溶血葡萄球菌(10.37%)、铜绿假单胞菌(5.98%)及粪肠球菌(3.33%),其他的菌种包括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粘质沙雷菌、微球菌、奇异变形杆菌等;5年来,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菌种构成基本稳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烷、阿米卡星、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头孢唑啉敏感性高;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敏感性高;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敏感性高。结论:近年来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种构成稳定,以G+球菌为主。在感染早期临床上可考虑选用的一线抗菌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唑啉、克林霉素、庆大霉素,考虑选用的二线抗菌药物有利奈唑烷、万古霉素及阿米卡星。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州地区特应性皮炎(AD)患儿常见变应原,为AD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ELISA检测138例AD患儿血清特异性IgE(sIgE),并分析其吸入组、食入组变应原;其中43例患儿同时接受了用于检测日常接触类变应原的皮肤斑贴试验,分析其结果分布特征。结果:吸入性特异性总IgE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率为57.97%(80/13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0.00%(3/30)(P<0.01);粉尘螨、蟑螂和兽毛sIgE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1);食入性特异性总IgE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率为47.10%(65/13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33%(1/30)(P<0.01);牛奶、鸡蛋和海鲜(蟹/虾)sIgE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43例AD患儿斑贴试验总阳性率81.40%(35/43),其中1种变应原阳性13例(37.14%)、2种阳性8例(22.86%)、3种阳性9例(25.71%)、4种以上变应原阳性5例(14.29%),前3位常见接触类变应原依次为氯化镍、氯化钴、硫酸镍与甲醛并列。结论: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和斑贴试验有助于帮助临床发现AD患儿的吸入性、食入性和接触性变应原,尘螨、蟑螂、动物毛、牛奶、鸡蛋、虾蟹类海鲜、镍和钴金属制品、甲醛可能是诱发本地区AD儿童发病的重要过敏原。  相似文献   
7.
第22世界皮肤病大会(22ndWorldCongressofDerma—tology,22nd WCD)由世界皮肤科联盟(InternationalLeagueofDermatologicalSocieties,ILDS)组织召开。ILDS代表全球102个国家和22个相关团体,是唯一与世界卫生组织有官方联系的专业协会。WCD在2007年之前是每5年一届,自2007年之后改为每4年一届。今年第22届年会于2011年5月24—29日在韩国首尔南部的COEX会展中心举办。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治疗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湿疹病人分为2组。A组每日早晚用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B组每日早晚用新氢松软膏,疗程均2 wk。疗程结束后评价靶部位总积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共入选58例,A组和B组各29例。治疗后,A组总积分由9.3±s1.3(用药前)下降至1.4±2.6(用药后d 7)和0.4±1.6(用药后d 14),B组总积分由9.4±1.6(用药前)下降至2.3±2.3(用药后d 7)和0.3±0.8(用药后d 7),2组各时间点,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d 7,A组有效率83%,B组72%,2组疗效差异显著(P<0.05);治疗d 14,A组有效率90%,B组97%,2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2组均无局部和系统不良反应。结论: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治疗湿疹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EXAMETER MX16和 DIGIMIC800型皮肤图像分析仪在评价美白祛斑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健康中青年女性志愿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MEXAMETER MX 16和DIGMIC 800型皮肤图像分析仪测试黑色素、积分光密度、灰度值对某国外品牌美白类化妆品进行功效评估。结果:采用MEXAMETER MX16和DIGIMIC 800型皮肤图像分析仪测试黑色素、积分光密度、灰度值能较客观、有效地评价美白祛斑功效。结论:MEX- AMETER MX 16和DIGIMIC 800型皮肤图像分析仪可作为评价美白祛斑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解脲支原体中tetM基因的检测及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对解脲支原体(Uu)的耐药性研究表明,tetM基因是介导Uu对四环素耐药的唯一基因[1]。能否用检测tetM基因来反映Uu对四环素或四环素类其它抗生素的耐药性尚不清楚。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tetM基因,并将其结果与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药物敏感性及临床疗效进行综合分析,以图明确tetM基因在Uu耐药性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一)材料:1.实验菌株:2株Uu标准菌株(血清型8TcS和血清型9TcR,由加拿大Albata大学Robertson教授赠送),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由中山医科大学微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