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病例】男,38岁。因咳嗽、胸痛、呼吸困难1个月入院。8年前行左肱骨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切除术。查体:体温38℃,脉搏90/m in,呼吸26/m in,血压110/75 mmHg。心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异常。查血白细胞14·5×109/L,中性粒细胞0·84,淋巴细胞0·16,红细胞6·1×1012/L;尿常规正常。胸部CT平扫示:左侧胸腔内可见一10 cm×17 cm×15 cm大小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其内见散在点状钙化影,向查术。术中见胸壁内肿块压迫心脏,大小约8 cm×15 cm×13 cm,质硬,有完整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有黏液,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胸壁脊索瘤。脊索瘤是一种…  相似文献   
2.
高原脑水肿是人体急速进入高原或从高原迅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时以及久居高原者在某些因素的诱发下导致机体对高原低压性低氧不适应。脑低氧引起的严重脑功能障碍,出现严重的神经精神症,有时甚至昏迷的一种高原特发病,属急性高原病中最严重型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治疗急性期(≤28 d)颅内破裂动脉瘤(RIA)围手术期技术相关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SAC治疗的急性期RIA患者,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存在的围手术期技术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最终接受SAC治疗并完成30 d随访的急性期RIA患者共509例,其中男170例、女339例。28例(5.5%)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位于血管分叉处是SAC治疗急性期RIA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4.108,P=0.001]。25例(4.9%)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并发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是SAC治疗急性期RIA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74,P=0.014)。出院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3~5分的患者81例(15.9%),死亡(mRS评分为6分)27例(5.3%),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率为21.2%(108/50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入院时高Hunt-Hess分级(3~5级)、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并发症、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差是急性期RIA患者SAC治疗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 对于SAC治疗的急性期RIA患者,动脉瘤位于血管分叉处是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是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GCS评分较差的患者出院时临床预后较差,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及出血并发症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病例 男性 ,2 8岁 ,农民。 1d前进食洗净后削皮的生红薯 ,0 5h后颈部、腹部、双上肢及臀部皮肤刺痒 ,随即瘙痒部位出现风团 ,呈圆形、椭圆形 ,边缘清晰 ,颜色呈淡红色。瘙痒逐渐向全身扩散 ,风团融合成片状红斑。当晚患者感胸闷、气喘、周身奇痒 ,彻夜难眠。第 2d前来我院就诊 ,诊断为急性荨麻疹。实验室及胸部摄片均未发现异常。经口服苯海拉明 10 0mg和维生素C片 2 0 0mg ,1d后上述症状全部消退。  讨论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 ,为皮肤粘膜短暂性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水肿的反应 ,病因复杂。患者否认有过敏性疾病史。进食生红薯引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高原肺水肿X线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诊断急性高原肺水肿者行X线胸片检查,对其X线表现进行系统地回顾分析。结果:急性高原肺水肿X线表现多样,其中支气管血管束增粗41例,占85%;散在片状影或云絮状影38例,占79%;肺间蝶状影2例,占4%;小结节影5例,占11%。其中左肺肺病变6例,占13%;右肺病变28例,占58%;双肺病变14例,占29%。右肺病变重于左肺,早期和恢复期以肺间质异常为主,进展期与稳定期病变主要累及肺实质。结论:急性高原肺水肿有特定的X线表现,X线检查安全无创,非常有利于高原肺水肿的早期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6.
病例牧民,男,21岁,半年前出现无明显诱因头痛,近半个月头痛逐渐加剧,步态不稳伴恶心呕吐,来我院就诊。检查: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视力4.9,走路摇晃。CT表现:左侧小脑半球见-2.2cm&#215;2.5cm&#215;2cm大小圆形低密度影,CT值12Hu,边缘清楚,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诊断:小脑半球良性囊性占位,考虑脑囊虫可能性大。手术所见:肿块约2cm&#215;3cm&#215;3cm,边界清楚,囊壁薄,内容物为浅黄色粘稠囊液,微臭。病理诊断:肠源性囊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替罗非班作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抗血小板聚集替代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309例,根据所接受的术中替罗非班药物剂量,分为标准组[211例,10μg/kg静脉注射3 min,0.15μg/(kg·min)微泵维持]和半量组[98例,5μg/kg静脉注射3 min,0.075μg/(kg·min)微泵维持],对两组的人口学资料、动脉瘤形态数据、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及出院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结果 (1)标准组与半量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入院Hunt-Hess分级以及动脉瘤瘤颈、最大径、动脉瘤部位、是否多发动脉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缺血并发症共15例(4.9%),其中标准组11例(5.2%),半量组4例(4.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剔除1例标准组中操作相关缺血并发症后,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4.7%(10/211)比4.1%(4/98),P=1.000]。出血并发症共13例(4.2%),均出现于标准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比0,P=0.011),剔除2例操作相关出血后,组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5.2%(11/211)比0(0/98),P=0.019]。术后早期再出血(10例)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比0,P=0.034)。10例术后早期再出血中,8例于术后10 h内微泵维持替罗非班期间发生,均为致死(5例)、致残(3例)性出血。(3)标准组与半量组术后即刻致密栓塞率、瘤颈残余率及瘤体残余率分别为39.8%(84/211)、18.5%(39/211)、41.7%(88/211)和55.1%(54/98)、9.2%(9/98)、35.7%(3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4)与半量组比较,标准组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率[78.7%(166/211)比87.8%(86/98)]和死亡率[5.7%(12/211)比1.0%(1/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破裂动脉瘤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患者,术中经静脉给予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安全有效,是术前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方案的可行替代方案;标准剂量替罗非班可能与术后严重出血事件相关,剂量减半后可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9.
病例男性,78岁,阴囊肿胀伴占位40余年。患者40年前阴囊被自行车撞击,受伤后一年,阴囊肿胀形成包块前逐渐增大,最近因尿痛前来就诊。查体:阴囊区巨大包块,质软,可移动。白细胞11×109/L,淋巴细胞4.5×109/L,尿红细胞(2+),白细胞(+),心肺未见异常。B超:阴囊区占位,内部回声不均,以囊性为主,并见强回声光团伴声影。CT检查:阴囊区见18cm×16cm×19.4cm大小椭圆形囊性包块,边界清楚,其内见弧形钙化与少量软组织影,未见明显脂肪影。膀胱精囊三角清晰,直肠周围脂肪间隙清楚。诊断:阴囊区囊性钙化性肿块,考虑畸胎瘤。病理诊断:阴囊硬化性脂性肉芽…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