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起搏电极的植入途径及永久起搏器的类型.方法选择1987~1999年安置的80例永久起搏器患者.结果经颈外静脉植入电极6例,手术时间为256±75分;经头静脉植入电极48例,手术时间为247±65分(P>0.05);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26例,手术时间为118±35分(P均<0.01).其中,AAI型3例(4%),DDD型5例(6%),VVI型72例(90%).结论经锁骨下静脉植入起搏电极,方法简单,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短,优于其它途径.VVI型起搏器在我国仍然是主要使用的起搏器.  相似文献   
2.
报道所完成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射频消蚀治疗心房扑动7例。均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典型房扑,发作时心房率240~320次/分。7例中6树成功;1例失败,为Ebstein畸形伴有巨大右心房者。7例均采用消蚀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连线的方法,消蚀中用Swartz鞘作支撑,导管在鞘内拖拉,直至消蚀线完成。本研究提示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线性射频消蚀术是心房扑动治疗的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23年共置入173例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评价不同电极植入路径,不同类型电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173例患者按起搏部位及植入路径随机分组,比较起搏参数、手术时间及X光照射时间,观察植入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173例患者中,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119例,其中应用翼状电极98例,应用螺旋电极21例;头静脉植入途径48例;颈外静脉植入途径6例.3例(1.7%)患者植入电极1年内发生电极折断现象;2例(1.5%)患者在植入1周内发生电极脱位;3例(1.7%)患者发生反复性囊袋坏死现象;3例(1.7%)患者废弃残留电极脱落至右心腔,未给特殊处置,随访12年至今;10例(6%)患者发生起搏综合征,经重新调整心率后,均起搏良好.螺旋电极应用至今6年,未见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 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途径,螺旋电极的应用,是目前临床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为阴阳气血失调而亏虚。标为痰夹杂而阻滞心脉。近几年来,针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采用辨证论治为准则,运用益气养阴之法.以自拟“生脉龙牡汤”为主,对30例冠心病患者做了临床观察及统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在房颤的治疗方法中,恢复窦性心律后应用药物预防房颤复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应用小剂量胺碘酮与普罗帕酮预防房颤发作的73例病例并比较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X综合征和冠心病左心室功能的不同变化。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组)10例和X综合征(X组)10例,左心导管测量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dp/dt最大值,X组明显高于C组(235.41±25.89kPa/s比184.87±24.44kPa/s,P<0.05);-dp/dt最大值、时间常数、左室舒张压最低值,X组明显低于C组(P值均<0.05),它们分别是-270.66±21.96kPa/s比-138.99±21.59kPa/s、24.46±3.80ms比50.95±7.13ms和-1.86±0.45kPa比+1.56±0.44kPa。相反,心率、左室最大收缩压、左室舒张末压,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冠心病组较X综合征组影响左室功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9.
1病例报告 男患,74岁,心率48次/分,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最长间歇为4.08秒,间歇性交界性心律.I导联P波、QRS及T波均倒置,aVR与aVL导联波形态与正常相反,右心前导联图形类似左心前导联;心脏彩超:心脏镜像右位,各心腔大小,形态正常,各瓣膜正常,未见其它畸形;腹部彩超:肝位于左侧,脾位于右侧.诊断:镜面右位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双结病变).入院后患者曾多次因窦停时间较长,发生阿斯综合征,经静滴654-2、异丙肾上腺素后,心脏复苏成功,急诊行VVI型起搏器置入术.方法:于右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方约2 cm做-3~4 cm切口,分离皮下组织,穿刺右锁骨下静脉,沿着该静脉送入心室起搏电极于右室心尖部(解剖部位),测试起搏参数如下:阀值:0.3 V,阻抗:820 Ω,R波振幅:18 mV,固定电级导管.分离皮下组织形成一囊袋,连接电极与起搏器,将起搏器置入囊袋内,缝合皮下皮肤.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收集了我院1985年以来30例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误诊病例,经心超检查,均属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统计结果表明,梗阻型易误诊为先心病(室缺)(P<0.01),非梗阻型易误诊为冠心病(P<0.01),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