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同源模建方法获得突触素Ⅰ蛋白(synapsin Ⅰ,Syn Ⅰ)功能域的三维结构,采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小分子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与Syn Ⅰ蛋白相互作用模式及结合位点,提供ACR对Syn Ⅰ蛋白损伤作用机制的证据。方法使用Dock 6.7分子对接程序和Amber Tools15分子动力学模拟程序包进行计算模拟。结果分子对接计算表明ACR和蛋白质间存在3种不同模式(体系Ⅰ、Ⅱ、Ⅲ)。分子动力学模拟将结合模式缩减至2种:小分子以体系Ⅰ方式与蛋白质结合力最强,其中氨基酸残基Asn214、Ser390和Ser391的作用力贡献较为突出;体系Ⅱ、Ⅲ为相同结合模式有异于体系Ⅰ,可能同时存在另一种结合模式,其中Glu373和Lys225的作用较为明显。结果提示,氢键、静电力和范德华力及钙离子(Ca~(2+))对两者的结合具有重要作用。3种模式均致口袋形状增大,Ca~(2+)结合变弱,水溶剂分子更容易进入口袋,为后续化学反应创造环境。结论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ACR在Ca~(2+)存在条件下与Syn Ⅰ功能域相互作用,体系Ⅰ中结合位点为氨基酸残基Asn214、Ser390和Ser391,体系Ⅱ、Ⅲ的结合位点为氨基酸残基Glu373和Lys225,且Syn Ⅰ蛋白在与小分子结合后构象发生变化。本研究对ACR所致Syn Ⅰ蛋白相关性神经损伤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PON1)的基因多态性对接触有机磷的作业工人血清对氧磷酶(sPON)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曲线法测定作业工人和对照者sPON活力,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ON1基因192位点的基因型。结果合并敌敌畏和对硫磷暴露组后,不同基因型sPON活力均值为195.0(谷氨酸纯合子,Gln/Gln)、304.6(谷氨酸/精氨酸杂合子,Gln/Arg)和368.4(精氨酸纯合子,Arg/Arg),呈Gln/Gln→Gln/Arg→Arg/Arg递增的趋势,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PON1基因192位点的多态性影响sPON的活力,可能调节个体对甲基对硫磷的毒性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接触有机磷对作业工人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eAChE)和血清对氧磷酶(sPON)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GC-NPD(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机磷农药浓度,试剂盒和标准曲线法测定作业工人和对照者eAChE和sPON活力。结果对硫磷包装车间呼吸带的浓度为(0.022±0.012)mg/m3,敌敌畏包装车间呼吸带的浓度为(1.960±1.180)mg/m3;有机磷暴露使作业工人的eAChE及sPON活力降低并与接触工龄呈负相关;对硫磷暴露组中≥35岁作业工人的eAChE活力高于<35岁的作业工人,饮酒可以降低eAChE活力而升高sPON活力。结论eAChE及sPON活力可以作为评价有机磷农药中毒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六价铬致DNA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价铬致DNA损伤的几种常见形式及机制包括DNA断裂、8-羟脱氧鸟嘌呤形成、DNA加合物的形成及碱基突变等.目前有效的拮抗六价铬致DNA损伤的物质主要包括维生素C和一些植物性的物质.本文主要对六价铬致DNA损伤的常见形式、机制及两种拮抗损伤的物质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施万细胞对丙烯酰胺诱导的周围神经损伤的影响机制。方法(1)丙烯酰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动物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神经元钙通道的特异位点(Synapsin-I)和施万细胞特异标志蛋白(S-100β)的变化。(2)细胞模型(原代施万细胞、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单独培养+插入式培养皿介导混合培养):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丙烯酰胺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作用并探讨施万细胞的整体保护效应;Fura-2/AM负载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单独和混合培养条件下神经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结果丙烯酰胺染毒大鼠表现明显的周围神经毒性症状,恢复4~5周症状缓解。染毒末S-100β的阳性信号明显减弱提示施万细胞损伤,随恢复期延长,S-100β阳性信号渐增强提示施万细胞损伤后的恢复性变,Synapsin-I与S-100β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丙烯酰胺作用后混合培养组神经细胞的存活率(51.08%±3.24%)大于单独培养组(42.08%±5.42%),混合培养的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显著低于单独培养组。结论施万细胞影响丙烯酰胺诱导的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过程,钙通道是其发挥该有益作用的途径之一,SynapsinI是其关键的作用位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从1998年以来,学者们提出了“早餐吃什么,牛奶加鸡蛋”,“为了下一代,请给孩子一杯奶”和“农民也要喝牛奶”三个通俗又极具感召力的口号。“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牛奶哺育了一个新的生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随着神六的升天,“一天三杯航天员专用奶是航天员食谱中很关键的一条”更是掀起了一个新的牛奶饮用浪潮。人们的热门话题也从以往的“为什么要喝牛奶”,更多地转向关心“喝什么奶更新鲜、更安全”和“怎样喝奶更营养、更健康”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分析丙烯酰胺(ACR)对人神经母细胞瘤NB-1细胞毒作用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进一步探讨丙烯酰胺的神经毒性机制。将NB-1细胞诱导成熟后,设置正常对照及染毒浓度组、时间组,采用MTT法和LDH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和生长情况,分析ACR对NB-1细胞的毒性作用。MTT结果表明,>60μg/ml的ACR对NB-1细胞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LDH结果表明,24 h、72 h时间点,ACR浓度>60μg/ml,LDH释放率明显增高;而48 h则在ACR浓度>40μg/ml,LDH释放率明显增高,且均随浓度的加大,LDH释放率逐渐升高。时间上,LDH结果与MTT一致,均以48 h表现最为显著。提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ACR显示出对NB-1细胞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人神经母细胞瘤NB-1细胞神经元突触损伤的细胞模型,探讨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对神经突触损伤的机制。方法将NB-1细胞通过二丁酰环腺苷酸(db-c AMP)诱导为成熟神经元后,MTT检测ACR不同剂量(0、25、50、100、150、200和250μg/ml)和不同染毒时间(24、48和72 h)对NB-1细胞相对存活率的影响;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神经元突触损伤前后突触素I(Synapsin I)磷酸化和非磷酸化蛋白表达变化,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记录神经元突触损伤前后形态、结构变化,免疫共沉淀试验确定神经元突触损伤前后N-甲基马来酰胺敏感因子(NSF)附着蛋白受体(SNARE)的结合/解离的变化。结果根据MTT试验结果确定ACR染毒剂量为0、25、50和100μg/ml,染毒时间为48 h;随着ACR染毒剂量的增加Synapsin I磷酸化和非磷酸化蛋白表达降低;在25μg/ml ACR染毒剂量下可见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而在50μg/ml染毒剂量下可见抑制性递质;随ACR染毒剂量的增加SNARE复合体中突触融合蛋白(syntaxin)和突触小体相关蛋白(SNAP-25)呈解离状态。结论 ACR对NB-1细胞突触损伤后,SNARE复合体中syntaxin和SNAP-25结合状态与Synapsin I、P-Synapsin I蛋白表达降低呈正相关,与P-Synapsin I/Synapsin I差异性表达呈负相关;突触内特异性神经递质的传递和释放可能与P-Synapsin I/Synapsin I差异性表达所调控的SNARE复合体的解离状态导致的突触功能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9.
职业接触限值是制订职业卫生标准的基础。本文介绍了我国职业接触限值的发展历史、研究情况,并与国外部分国家的限量标准进行比较,为今后制定我国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苯乙烯在不同染毒期限和染毒剂量下对大鼠神经系统多巴胺递质含量及单胺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动物,雌雄各半。苯乙烯急性染毒剂量为600mg/kg,亚急性染毒剂量为150~600mg/kg,恢复组在苯乙烯染毒后正常饲养3周,L-dopa组在苯乙烯染毒同时腹腔注射600mg/kgbw的L-dopa。方法监测动物尿中苯乙烯代谢物苯乙醇酸(MA)和苯乙醛酸(PGA)的含量作为苯乙烯染毒的内剂量,测定苯乙烯染毒大鼠不同脑区多巴胺(DA)含量及参与多巴胺代谢的单胺氧化酶(MAO)活性的变化。结果尿中的PGA和MA含量与染毒剂量均呈正相关,由于存在一定的环境本底,MA比PGA在作为苯乙烯染毒内剂量的指标上更有代表性。视网膜、垂体和纹状体中的DA含量在苯乙烯染毒下显著降低,垂体中的MAO活性增加,而纹状体和视网膜中的MAO活性减小。结论苯乙烯可以通过多巴胺通路产生对机体的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