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普遍开展,冠状动脉心肌桥检出病例增多,人们对心肌桥临床意义的重视程度也相应提高,现将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心肌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患者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Q-Td)、QTc离散度(Q-Ted)及J-T离散度(J-Td),旨在探讨Q-Td,Q-Ted,J-Td与运动诱发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选用日本产Burdick T600平板运动仪及EM20315型西门子描记仪,两组均按Bruce方案进行试验。结果:阴性组运动后Q-Td、Q-Ted,J-Td较运动前明显缩短,阳性组运动后Q-Td,Q-Ted,J-Td较前延长,两组有明显差异性。结论:在运动试验中,Q-T离散度的明显增加与心肌缺血存在密切关系,并可以此作为一个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CRT)和心脏再同步化除颤器(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7.2±9.4)岁。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6例置入CRT,9例置入CRT—D,观察起搏器伤口及临床症状、体征,随访心电图、胸部X片、超声心动图,评估疗效。结果置入CRT患者中1例8个月后猝死;1例术后1个月出现膈肌跳动,再次手术1个月后仍有膈肌跳动,关闭左室电极,之后失访。置入CRT—D患者中2例发生持续性室速,自动除颤成功;1例术后15个月死于肺部感染;1例术后14个月出现囊袋皮肤发黑,清创后在同侧胸大肌下方置入原起搏器;1例术后19个月出现囊袋破溃,取出起搏器后5d死于室颤。剔除失访1例,术后6个月10例患者临床指标、超声测定指标好转,心功能改善,有效率71.4%。结论CRT能改善大部分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CRT—D对预防猝死有效。再同步化治疗的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足部辗挫伤致足底皮肤撕脱伤并非少见。此类损伤经外科修复后往往残留足底功能障碍 ,如行走疼痛、慢性溃疡、外形臃肿等。我院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1年 5月 ,以健足底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跟创面 ,取得了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1 病历摘要 :例 1:男 ,7岁。因车祸致左足底皮肤撕脱伤入院。查体 :左足跟、足底中部皮肤逆行皮肤撕脱 ,足跟部皮肤无血运。急诊行清创、全厚皮片植皮术。术后经多次换药 ,创面痊愈。但足跟部瘢痕压痛明显 ,行走后出现溃疡 ,经久不愈。二期行右侧足底内侧皮瓣游离移植术 ,术中将原跟垫区瘢痕清除 ,创面大小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999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年龄≥70岁的AMI患者459例,分为死亡病例组(51例)和非死亡病例组(408例)。对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临床特征,记录死亡原因,分析死亡高危因素。结果5年间年龄≥70岁AMI患者住院总病死率11.1%。死于心力衰竭15例(29.4%),心源性休克13例(25.5%),致死性心律失常-室颤8例(15.7%),心脏破裂6例(11.8%),肺部感染-呼吸衰竭6例(11.8%),急性肺栓塞和脑卒中3例(5.9%),其中31例(60.8%)死于入院48h内。死亡病例组前壁心梗、既往心梗、心衰和糖尿病史4项临床特征明显高于非死亡病例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AMI患者死亡率高,死亡多发生于病程早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室颤是主要死因,前壁心梗、既往心梗、心衰和糖尿病史是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程亚敏 《华夏医学》2001,14(6):825-825
氯沙坦钾是一种非肽类的血管紧张素 (Ang )受体拮抗剂 ,是新一代的抗高血压药物。我科观察了氯沙坦钾对 3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33例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者选自 1999年 8月至 2 0 0 0年8月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 ,入选患者均符合 WHO/ISH1999年轻、中度高血压诊断标准 ,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其中男性 2 3例 ,女性 10例。平均年龄 (71.91± 5 .19)岁 ,平均病程 (11.6 7± 10 .73)年。1.2 方法入选者停用降压药 1周 ,测血压仍符合高血压标准(WHO) ,之后给予口服氯沙坦钾 (美国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主动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SP)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分别行RVSP起搏(RVSP组,n=33)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n=28)。比较两组患者植入手术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植入术中和术后12个月心室电极导线参数(起搏阈值、R波感知及阻抗)的差异,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QRS波时限,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主动电极旋出20 min后阈值水平与12个月后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测试R波感知及导线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植入手术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延长(P<0.01),RVA组较RVSP组延长更为明显(P<0.01);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主动电极行RVSP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程亚敏  成益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12):2350-2351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年龄>80岁)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并发症情况及处理策略.[方法]39 例行心脏起搏治疗的高龄患者,年龄>80(84.5±5.7)岁,植入单腔起搏器26例,双腔起搏器13例,分析其并发症及处理策略.[结果]术后并发囊袋血肿2例,电极脱位1例,囊袋感染1例,气胸1例,急性脑梗死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加重1例;7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及调整起搏模式等处理后好转出院,1例脑梗死患者死亡.[结论]高龄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可改善预后;选择合适的起搏器及模式可减少伴发疾病的恶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双腔起搏器减少心室起搏和高频心房事件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置入DDD/R起搏器的患者(有AV搜索功能30例,无AV搜索功能30例),术后1年内程控获取右室起搏百分比、高频心房事件,检查超声心动图,测试血浆利钠肽(BNP)值.结果 有AV搜索功能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右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小于无AV搜索功能组[(21.2±6.0)%比(78.3±7.5)%,(19.1±6.5)%比(73.4±7.9)%,P均<0.05).AV搜索功能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Tei指数均明显改善(0.57±0.03比0.53±0.05,0.48±0.15比0.68±0.20,P均<0.05);BNP水平明显降低[(75.2±34.5)pg/ml)比(37.0±16.4)pg/ml,P<0.05];高频心房事件也显著减少[(42±10)次比(19±11)次,P<0.05].结论 AV自动搜索功能起搏器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右室起搏及高频心房事件,改善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磷酸肌酸钠辅助抗心衰药物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磷酸肌酸钠组各2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洋地黄等药物;磷酸肌酸钠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1 g加入5%葡萄糖250 ml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各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磷酸肌酸钠组在改善心功能状态、增加LVEF、降低LVES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对心率、血压,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磷酸肌酸钠辅助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可改善心功能状态,提高射血分数,减少心律失常次数,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