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单纯前路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后路钉棒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单纯前路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椎体复位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 <0.05)。观察组术后脊髓功能损伤ASIA分级A级、 B级占比低于对照组,E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P <0.05)。结论 单纯前路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可明显提高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的椎体复位率,减轻患者脊髓功能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孟宪杰教授应用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3例,按照孟宪杰教授治疗方案进行综合治疗,观察所有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及直腿抬高角度并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经治疗后,所有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及直腿抬高角度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总有效率为90.20%,未出现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论: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治疗方法具有多样性~([1])。从"督"论治是指以督脉为中心,以补、通、调为基本治疗原则,来指导治疗颈椎病。近年来,笔者以从"督"论治理论为指导,在临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现将从"督"论治脊髓型颈椎病理论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督脉与颈椎关系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系统分析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脊柱重建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系列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8月有关脊柱肿瘤TES中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脊柱重建的文献,研究类型为非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双臂试验(依据置入物不同分为3D组与钛网组)和单臂试验,采用非随机研究方法学指数(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zed studies,MINORS)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椎体融合率、内置物沉降率、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E级分别计分1~5分)。使用Stata 14.0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3篇相关文献被纳入,8项研究为临床单臂试验,文献评分为12~13分,均为中等质量研究,总样本量为140例;5项研究为临床双臂试验,文献评分为19~20分,均为高质量研究,3D组的总样本量为115例,钛网组总样本量为1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臂试验示3D组的手术时间(MD=-287.14,95%CI -391.30~-182.99,P=0.00)、术中出血量(MD=-2.87,95%CI -5.11~-0.63,P=0.01)低于钛网组;单臂试验示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3%(95%CI 0.16~0.31),双臂试验示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RR=0.56,95%CI 0.32~1.00,P=0.05)无显著性差异;单臂试验示术后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较术前获得约1个等级的改善(MD=1.04,95%CI 0.32~1.76,P=0.03),双臂试验结果示两组术后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无显著性差异(MD=-0.13,95%CI -0.45~0.19,P=0.42);单臂试验示与相邻椎体的融合率为93%(95%CI 0.79~1.00),双臂试验仅1篇文献报告了融合率,故未进行Meta分析;单臂试验示置入物沉降率为4%(95%CI 0.01~0.07),双臂试验示3D组置入物沉降率低于钛网组(RR=0.15,95%CI 0.05~0.45,P=0.001)。结论: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TES脊柱重建中应用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与相邻椎体融合率高,置入物沉降率低等优势,术后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好,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影响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cage后移(cage retropulsion,CR)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4月有关影响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CR危险因素的文献,研究类型为队列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及性别等以及CR发生相关研究因素,如骨质疏松、终板损伤、螺钉松动、梨形椎间隙、cage形状、cage置入深度及手术时长、出血量等。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使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相关文献,其中15篇文献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1篇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均为中等及以上质量研究,NOS评分均≥7分。总样本量12667例,其中发生CR者(CR组)326例,未发生CR者(nCR组)12341例,CR发生率为2.83%。Meta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性)[比值比(odds ratio,OR)=1.26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3~1.593),P=0.047]、年龄[效应量标准化平均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0.237,95%CI(0.054~0.419),P=0.011]、骨质疏松[OR=3.126,95%CI(1.040~9.401),P=0.042]、骨终板损伤[OR=8.161,95%CI(3.711~17.945),P=0.000]、螺钉松动[OR=7.978,95%CI(3.487~18.255),P=0.000]、梨形椎间隙[OR=6.037,95%CI(2.381~15.305),P=0.000]、cage置入深度不足[OR=5.157,95%CI(1.760~15.111),P=0.003]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发生CR的危险因素。结论:性别(男性)、高龄、骨质疏松、骨终板损伤、螺钉松动、梨形椎间隙、cage置入深度不足与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发生CR密切相关,随访期间应对此类患者密切观察,预防发生严重cage移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孟宪杰教授从医50余年,对骨伤科多种疾病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上,孟宪杰教授重视气与血的关系;治疗上,认为骨伤科疾病不论活血或补血,均需调增气分之药,以增强血循动力。孟宪杰运用姜黄葛根汤治疗颈椎病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9.
【摘要】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V-osteotomy Y-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VYF)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10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椎体层面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ACVYF治疗(ACVYF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7~65岁(61.0±6.4岁),体质指数16.8~28.1kg/m2(23.67±2.86kg/m2);病程10~80个月(37.5±20.1个月);手术节段:C3 2例、C4 5例、C5 13例、C6 10例。30例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CF)治疗(ACCF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4~68岁(59.5±6.8岁);体质指数16.6~26.4kg/m2(23.30±2.56kg/m2);病程13~72个月(35.8±18.8个月);手术节段:C3 3例、C4 6例、C5 12例、C6 9例。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计算术后12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在X线片上测量融合区高度、C2~7 Cobb角;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在X线片或CT片上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ACVYF组手术时间为88.2±19.7min,术中出血量为133.3±24.4mL;ACCF组手术时间为91.5+24.1min,术中出血量为137.7±29.4mL,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CVYF组与ACCF组术后各有3例患者发生吞咽困难,1~2周后均自行缓解,随访期间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颈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融合区高度和C2~7 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ACVYF组均大于ACCF组(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ACVYF组颈椎JOA评分改善率为(72.39±10.54)%,ACCF组术为(75.92±10.3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CVYF组术后3个月与6个月随访时植骨融合率(70.0%和93.3%)优于ACCF组(40.0%和73.3%)(P<0.05),术后12个月两组均已骨性融合(P>0.05)。结论:ACVYF能有效解除椎体层面后纵韧带对脊髓的压迫,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相较于ACCF,ACVYF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加快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目前关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危险因素的报道较多,但存在样本量较少、混杂因素较多等问题,各项研究对同一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文章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颈椎失稳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3月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颈椎失稳有关的文献,以患者结局是否发生颈椎失稳为分组标准,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及患者基本特征、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及用药情况等相关危险因素,使用Stata 14.0软件对结果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1)共纳入16项观察性研究,7项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9项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文献质量均为中等及以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总体发生率为43.08%。(2)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女性(OR=0.60,95%CI:0.44-0.82,P=0.002)、发病年龄(SMD=-0.52,95%CI:-0.86至-0.18,P=0.003)、病程(SMD=0.58,95%CI:0.14-1.02,P=0.01)、体质量指数(OR=0.74,95%CI:0.63-0.88,P=0.001)、类风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