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转移和复发是结直肠癌死亡的主要原因。循环肿瘤细胞(CTCs) 的存在是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关键,与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CTCs 来源于肿瘤组织,主要存在于癌症患者的外周血中,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生物标志物。CTCs 检测在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评估结直肠癌术后预后、预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化疗反应、评估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反应和预后、筛选结直肠癌靶向治疗可能获益的患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腹腔注射七氟烷对小鼠镇痛及催眠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七氟烷(Sevolelurance,Sev)对小鼠镇痛及催眠作用的影响。方法小鼠腹腔注射七氟烷后用热板和扭体实验、催眠实验分别观察小鼠热板痛阈值(HPPT)、扭体次数(WT)和睡眠时间(ST)的变化。结果腹腔注射七氟烷能增大HPPT(P〈0.05,P〈0.01),减少WT(P〈0.01),延长ST(P〈0.01)。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小鼠腹腔注射七氟烷可产生催眠和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致惊厥的行为学角度探讨咪达唑仑对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及氯普鲁卡因致惊厥毒性的影响。方法 160只小鼠随机平行进入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和氯普鲁卡因4个实验。每个实验又随机分为咪达唑仑0(正常对照),0.25,0.5和1.0mg.kg-1组。各组小鼠先sc给予咪达唑仑20min后,再分别ip给予罗哌卡因85.9mg.kg-1,布比卡因48mg.kg-1,利多卡因80mg.kg-1或氯普鲁卡因250mg.kg-1,咪达唑仑0mg.kg-1对照组ip给予生理盐水;观察小鼠惊厥潜伏期、持续时间等;另外180只小鼠随机平行进入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和氯普鲁卡因4个实验。每个实验再随机分为咪达唑仑0(正常对照),0.5和1.0mg.kg-1组。按序贯法分析咪达唑仑对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及氯普鲁卡因致惊厥半数有效量(ED50)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咪达唑仑0.25,0.5和1mg.kg-1可延长局部麻醉药致小鼠惊厥潜伏期〔罗哌卡因:从162±21延长到186±50,352±229和(420±255)s;布比卡因:从136±19延长到227±40,485±355和(234±223)s(P<0.01);利多卡因:从164±34延长到247±101,216±54和(421±168)s;氯普鲁卡因:从183±63延长到238±131,392±219和(420±211)s〕;可缩短惊厥持续时间〔罗哌卡因:从914±306缩短到336±172,248±70和(290±42)s(P<0.01);布比卡因:从537±175缩短到442±129,131±147和(30±62)s;利多卡因:从26±9缩短到23±5,27±4和(16±5)s;氯普鲁卡因:从304±93缩短到269±184,123±145和(114±140)s〕;咪达唑仑0.5和1.0mg.kg-1可增加局部麻醉药致惊厥的ED50〔罗哌卡因:从51.2增加到68.1和89.3mg.kg-1;布比卡因:从38.6增加到50.3和57.2mg.kg-1;利多卡因:从48.8增加到71.5和86.2mg.kg-1;氯普鲁卡因:从152.5增加到254.1和190.6mg.kg-1(P<0.01)〕。结论咪达唑仑可拮抗局部麻醉药的致惊厥作用,降低其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浙江省麻疹消除进展,为实现麻疹控制目标提供控制指标依据。方法采用指数曲线模型预测麻疹发病率,季节趋势模型模拟麻疹季节模式,定基比计算预期季节模式。结果麻疹季节模型的平均残差率在-2.48/100万~4.63/100万,2009年浙江省麻疹实际发病率多数在目标线内,仅有13周的实际发病率略超出目标发病率,但幅度不大,波动在0.002/100万~0.209/100万,且均在预警线范围内;欲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2012年最后一周的周发病率的目标发病率应在0.004 8/100万以下,预警值和行动值分别为0.016 8/100万,0.022 8/100万。结论浙江省麻疹实际发病率与预测发病率接近,控制效果较好,指数曲线模型可为实现麻疹控制目标提供控制指标依据,为当前的麻疹控制措施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泰州市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人员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方法: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泰州市从事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的人员进行基本情况及修订版职业倦怠量表(MBI-GS)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1532份,有效问卷1498份,问卷有效率为97.78%。职业倦怠检出855人(57.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健康状况较差(OR=2.795,95%CI:1.244-6.280)、有离岗意愿(OR=2.781,95%CI:1.939-3.990)、年龄≤30岁(OR=2.530,95%CI:1.689-3.792)、高工作压力(OR=2.347,95%CI:1.743-3.161)为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愿意参加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OR=0.529,95%CI:0.292-0.958)、不加班(OR=0.539,95%CI:0.341-0.852)、工作能力强(OR=0.659,95%CI:0.512-0.848)、有技能培训需求(OR=0.728,95%CI:0.568-0.932)为职业倦怠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不同程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表现差异。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糖尿病患者77例77眼,分为非DR组(NDR,23眼)和NPDR组(54眼),其中轻度NPDR(20眼)、中度NPDR(20眼)和重度NPDR(14眼)。NDR组与NPDR组的黄斑区中央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密度(SSP和DSP)、视力(LogMAR)进行比较,不同程度NPDR的视力、FAZ面积、SSP和DSP水平进行比较,FAZ面积、视力、SSP和DSP与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NDR组相比,NPDR组的视力值(LogMAR)、黄斑区FAZ面积增大,SSP和DSP降低(P<0.05);不同程度NPDR的视力、FAZ面积、SSP和DSP水平差异显著(P<0.05)。视力(LogMAR)、FAZ面积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SSP和DSP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随着NPDR病情的进展,视力(LogMAR)、FAZ面积增大,SSP和DSP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现况研究的方法,对泰州市2020年12月至2022年7月间各医疗机构从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0.960,RMR=0.02,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数据;职业倦怠的检出率为60.56%;影响离职意愿的因素主要为职业倦怠(0.40)、满意度(-0.29)、基本情况(0.19)和职业压力(0.14)。结论: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缓解其工作压力与负荷,从而保证预防接种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城镇与农村老年住院患者住院天数及费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已引起社会和卫生部门的广泛关注,老年人由于其生理和疾病的特点,所需医药费用大约为人群平均值的2.5倍[1].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老年人是受影响最大的群体,特别是对于农村老年人.目前对医疗费用的调查研究较多[2,3],但对老年住院患者住院费用的分析较少,对农村老年住院患者的住院费用及城乡比较则几乎没有.本文试对年龄≥65岁的老年住院患者,尤其是不同年份、不同系统疾病、不同付款方式及不同出院情况的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老年住院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以及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卫生经济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索了复合课堂教学模式在本院中医学专业学生生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实践。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医学专业学生特点和生理学课程知识章节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通过课前问题导入、临床病例引入课堂、启发式课堂互动、中西医联系比较教学、实验技能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并用,以期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的生理学教学效果,培养具有高品质应用实践能力与扎实基础理论的医学生。  相似文献   
10.
腹腔注射七氟烷、恩氟烷对小鼠肌松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七氟烷、恩氟烷对小鼠的肌松作用.方法 80只小鼠按分层随机设计分为8组(n=10):七氟烷对照组(NSS组,1 mL/kg),七氟烷各剂量(0.5、1、2mL/kg)组;恩氟烷对照组(NSE组,0.4mL/kg),恩氟烷各剂量(0.2、0.4、0.8 mL/kg)组.各组均以腹腔注射给药.以对应各对照组为对照,观察受试小鼠给药后10、20、30、40、50、60、90和120 min的抓力变化.结果 ①与对应对照组相比,七氟烷1、2 mL/kg组和恩氟烷0.4、0.8 mL/kg组抓力减小显著(P<0.05,P<0.01);②七氟烷和恩氟烷肌松作用分别在20和10 min起效,30和20 min达最强,受试小鼠分别在120和90min抓力开始恢复.结论 腹腔注射≥1 mL/kg七氟烷和≥0.4mL kg恩氟烷可使小鼠产生肌松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恩氟烷比七氟烷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