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48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致血流与腹腔共同感染大肠埃希菌(CoECO)的表型和基因型特征, 为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至2020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检验科自血液和腹腔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使用质谱鉴定仪鉴定菌种。使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测定最小抑菌浓度。采用2×150 bp双末端测序策略对大肠埃希菌进行高通量测序。基因组序列经拼接后, 使用kSNP3软件对菌株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 以明确菌株间的同源关系;若分离自两部位的菌株具有较高同源关系, 视为同一菌株, 则该病例为CoECO感染病例。使用PubMLST网站确定多位点序列型(MLST), 使用CARD网站筛选耐药基因。结果共筛选出70例CoECO感染病例, 其中男45例, 女25例, 年龄(59.2±16.3)岁。每例CoECO感染病例选取1株大肠埃希菌进行后续分析, 共计70株, 分属于35种ST型, 菌株数量较多的ST型包括:ST38(n=6)、ST405(n=6)、ST1193(n=6)、ST131(n=5), 其他ST型所含菌株均少于5株。菌株间同源关系比较分散, 整体呈现散发趋势, 仅...  相似文献   
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鉴定酵母菌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RAPD)技术对临床上常见的酵母菌进行分析 ,以选择合适的引物和实验条件对酵母菌进行鉴定。方法 :选用四条长度为 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分别对酵母菌、丝状真菌及细菌进行扩增 ,并对扩增结果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 :所选三条引物可在种的水平上将所试菌株有效地区分开来 ,但同一引物对不同菌种的扩增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扩增同种内不同菌株时 ,各菌株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采用不同引物进行扩增时种内变异的程度有所不同。除个别菌株外 ,扩增所得指纹图型的种类差异远远小于不同的菌种间的差异 ,因而可将不同种的酵母菌有效地区分开来。结论 :RAPD技术可用于酵母菌的种间鉴定。其中引物及实验条件的选择尤为重要 ,同时 ,将多条引物扩增结果共同用于结果分析将有助于提高鉴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CR指纹图技术用于鉴定临床常见酵母菌的方法. 方法采用PCR方法,使用随机引物M13和T3B对临床常见的7属17种酵母菌进行扩增. 结果17种酵母菌的扩增产物在数量和大小上都有其自身特征;不同种间酵母菌其PCR指纹图型存在明显的差异;对同种酵母菌内不同菌株扩增的结果表明,酵母菌的PCR指纹图分析种间变异远远大于种内变异,据此能将各种酵母菌有效地区分开. 结论控制好实验条件,PCR指纹图技术可有效地鉴定临床常见的酵母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9月在医院就诊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5例作为试验组,同期住院的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征,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中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1例,感染率为20.0%,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例,感染率为40.0%,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感染率为20.0%;对照组5例患者中均未检测出病毒;利用PCR技术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的患者进行玻璃体液检测可明确致病病毒。结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的玻璃体液标本,结果准确可靠、灵敏度高、有助于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000-2012年我国有关医院感染现患率和抗菌药物使用率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索此间的规律性结果,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方法使用"现患率"作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和万方数据(http://www.wanfang.com.cn/)进行检索,将每项研究的现患率和抗菌药物使用率数据录入GraphPad Prism软件中,汇总后绘制散点图。结果 2000-2012年共有228篇论文的336项研究符合要求而被纳入该研究,这些研究涵盖除西藏、宁夏、青海和港澳台地区以外其他省份的1 708所医院;12年中我国的医院感染现患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主体数据由21世纪初的5.0%~7.0%降至2012年的2.0%~4.0%;与此同时,抗菌药物使用率在整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抗菌药物使用量的增加并未改善医院感染,甚至还略有上升,而低强度的抗菌药物使用也不会使医院感染恶化。结论持续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改进在我国医院收效显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控制药物的使用量,特别是一些对目前流行病原菌疗效较差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百草枯中毒患者的影响,并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保护作用及其保护作用机制,是否与下调miR-155并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方法 对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急诊收治的40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不同方案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1~73岁,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0~71岁,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立即单纯使用血液灌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以下各指标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17、转化生长因子(TGF)-β、CRP、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定血清miR-155、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其下游基因GCLC、苯醌氧化还原酶(NQO1)和血红素氧化酶1(HO-1)。结果 入院8 h后,观察组IL-10、IL-17、TGF-β、CRP、IL-6、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54.01±9.81)mg/L比(63.87±17.53)mg/L、(35.41±5.37)μg/L比(40.34±9.05)μg/L、(397.04±35.31)μg/L比(421.43±40.11)μg/L、(17.72±3.22)mg/L比(21.75±5.19)mg/L、(94.05±39.59)μg/L比(120.89±42.31)μg/L、(68.94±19.07)ng/L比(83.27±25.19)ng/L,均P<0.05];治疗后第3、6天,两组IL-10、IL-17、TGF-β、CRP、IL-6、TNF-α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入院8 h,两组患者ALT、TBil、DBil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但观察组ALT、TBiL、D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7.44±13.28)IU/L比(64.53±12.10)IU/L、(77.44±13.28)μmol/L比(92.32±22.04)μmol/L、(52.13±12.58)μmol/L比(63.84±20.17)μmol/L,均P<0.05];治疗后第3、6天,两组ALT、TBil、DBil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治疗后第6天,两组CD4+、CD8+水平均低于入院8 h时(观察组t=6.816、5.517,均P<0.001;对照组t=2.415、2.069,P=0.020、0.045),观察组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9.32±4.31)%比(43.40±7.11)%、(27.05±3.18)%比(30.75±7.34)%,t=2.194、2.068,P=0.034、0.045]。百草枯中毒肝脏损伤患者在入院8 h的Nrf2、miR-155均处于高表达水平,治疗后第6天,两组miR-155明显低于入院8 h时(观察组t=18.109,P<0.001;对照组t=2.336,P=0.024),Nrf2、HO-1、NQ01则高于入院8 h时(观察组t=24.400、7.390、49.193,P<0.001;对照组t=10.846、2.296、14.264,P<0.001、=0.027、<0.001),组间比较,治疗后第6天观察组miR-155、Nrf2、HO-1、NQ01的表达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清除百草枯成分更为快速,可快速有效清除胆红素、炎性介质等有害物质,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免疫反应,从而起到对肝功能的保护作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可有效降低患者氧化应激,从而显著降低氧化应激引起的miR-155表达,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增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起到保护患者肝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马尔尼菲青霉菌(PM)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由其所致的感染多见于艾滋病患者或免疫功能受抑制者。本文报道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长期使用激素后全身感染PM的诊治经过及病原菌特征。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8岁,苗族。关节疼痛1年,加重伴全身肌肉疼痛及发热1个月。患者于2013年3月自觉关节疼痛就诊于湘雅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给予激素(具体剂量不详)等治疗后症状缓解。2014年3月初自觉关节疼痛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不同耐药基因型(OXA-48及KPC)的临床特征,旨在找到其内在差异,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分离出CRKP菌株的患者共44例,剔除同一患者分离的重复菌株,并根据产生碳青霉烯酶的不同分成KPC组及OXA-48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耐药特性等指标。结果携带KPC酶14例,占31.8%;携带OXA-48酶27例,占61.4%;携带IMP酶2例,占4.5%;未携带碳青霉烯酶1例,占2.3%;其余型耐药基因未检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XA-48组与KPC组患者感染前住院时间,是否入住ICU≥7 d,感染前基础疾病及留置中心静脉置管、胸腔引流管、胃管、尿管,透析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及内窥镜手术,分离出CRKP之前使用的药物情况及90 d全因死亡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XA-48组和KPC组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5.6%、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OXA-48组和KPC组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6.7%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CRKP感染的患者病情严重且复杂,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死亡率较高,不同基因型CRKP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CRKP不同基因型对于不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存在异质性,临床制定抗感染方案应结合耐药基因情况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TTP)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所致血流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临床各科病房送检的血培养结果为葡萄球菌属阳性的患者临床资料和TTP。将所收集病例依据临床体征、检验结果等特征分为SA组、CoNS污染组、CoNS感染组,其中SA组依据耐药特征又分为甲氧西林耐药组(MRSA组)和甲氧西林敏感组(MSSA组),分析TTP对不同组病例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共收集葡萄球菌属阳性患者临床资料921份,其中CoNS污染组(n=596)、CoNS感染组(n=259),MSSA组(n=36)和MRSA组(n=30)。TTP在CoNS污染组、CoNS感染组、MSSA组与MRSA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表明TTP cut-off值为20.95h时预测CoNS感染和CoNS污染的灵敏度为0.93,特异性为0.90;15.55h预测SA感染和CoNS感染的灵敏度为0.70,特异性为0.82;14.70h预测MRSA和MSSA的灵敏度为0.80,特异性为0.92。结论 TTP对于早期判断葡萄球菌属菌血症的存在与否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是否参与脊髓损伤引起的骨骼肌萎缩过程,观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骨骼肌萎缩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将7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脊髓横断7 d组 (简称横断7 d组)、横断15 d组、横断30 d组以及脊髓横断5 d训练2 d组(简称训练2 d组)、训练10 d组、训练25 d组。对照组未给予特殊处理,余6组行T8~10水平脊髓完全横断,各训练组大鼠于脊髓横断5 d后进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采用TUNEL方法检测比目鱼肌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肌纤维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实验大鼠脊髓横断后,其比目鱼肌TUNEL阳性细胞核数量较对照组及相应时间点训练组均明显增多(P<0.05~0.001);电镜观察发现,随着脊髓横断时间延长,萎缩肌纤维数量逐渐增多,肌节与肌丝排列紊乱加重,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毛细血管管腔狭窄;经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后上述改变有所改善。 结论细胞凋亡参与脊髓损伤后引发的骨骼肌萎缩过程;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能够抑制肌细胞凋亡、缓解肌萎缩,改善肌肉血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