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调查白色念珠菌临床株对氟康唑的耐药情况,研究白色念珠菌临床耐药基因的表达与氟康唑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27-A2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某院微生物实验室2010年分离保存的221株来自就诊患者的痰、中断尿、粪便和咽拭子的白色念珠菌进行氟康唑MIC值测定。以白色念珠菌18S RNA为内参照,采用RT-PCR技术观察比较耐药株和敏感株组在不同氟康唑浓度下CDR1和CDR2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221株白色念珠菌中,有57.47%(127株)对氟康唑敏感,10.86%(24株)剂量依赖敏感,31.67%(70株)耐药。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下,耐药株组CDR1和CDR2的表达量相对要高于敏感株组(P〈0.05)。结论白色念珠球菌对氟康唑耐药率较高,耐药株组CDR1和CDR2表达量高于敏感株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血清群colA基因分布和序列保守性、表达产物胶原酶活性以及感染细胞时colA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和产物分泌情况。方法采用PCR及其产物测序法检测我国主要流行的7个问号钩体血清群代表株中colA基因并了解其序列保守性。构建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colA基因原核表达系统,Ni-NTA亲和层析法提取表达的目的重组蛋白rColA。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rColA水解I~IV型天然胶原蛋白及Azocoll和Pz-肽合成底物能力并测定其Km和Kcat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问号钩体赖株感染HUVEC、BEAS-2B、L-02、HEK293细胞时colA-mRNA水平变化及ColA分泌情况。结果不同血清群问号钩体均能扩增出全长colA基因片段,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99.4%~100%。所构建的colA基因表达系统能有效表达rColA。rColA能不同程度地水解上述6种底物,但水解III型胶原蛋白能力最强(P0.05),其Km和Kcat值分别为2.16mg/mL和35.6h-1。问号钩体赖株感染各靶细胞时colA-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问号钩体-细胞共培养物上清中可检出ColA。结论问号钩体colA基因为序列保守、分布广泛的胶原酶编码基因,感染细胞时该基因产物表达上调并外分泌,从而在问号钩体感染宿主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浙江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优势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其携带模式、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及组氨酸激酶抑制剂氯氰碘柳胺(CLO)抑制其表达的作用。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和E-test检测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和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PCR及其产物测序法检测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携带模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β-内酰胺酶确证试验分别检测1/4 MIC头孢噻肟或青霉素及CLO对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β-内酰胺酶基因转录和表达的影响。结果 浙江地区61.7%(285/462)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耐药。285株耐药菌株中, TEM和CTX-M基因检出率(83.2%和75.1%)显著高于KPC、SHV和OXA基因(1.4%~10.2%)(P<0.01), 两种以上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率(68.8%)显著高于单基因(31.2%)(P<0.01), 其中61.4%菌株携带TEM+CTX-M基因(P<0.01)。除KPC基因外, 1/4 MIC头孢噻肟和青霉素能诱导89株β-内酰胺酶单基因菌株TEM、CTX-M、SHV和OXA mRNA水平迅速升高(P<0.01), 但可被50~500 μg/ml CLO所抑制(P<0.01)。100 μg/ml CLO预处理后, 82.8%~85.6%耐药菌株对上述抗生素敏感(P<0.01), β-内酰胺酶检出率也从95.1%下降至16.1%(P<0.01)。结论 TEM和CTX-M是浙江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优势β-内酰胺酶基因型, 并以TEM-1+CTX-M为优势携带模式。低浓度头孢噻肟和青霉素可经细菌二元信号系统上调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 但可被组氨酸激酶抑制剂CLO所抑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或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二元信号系统PhoQ/PhoP编码基因序列并确定该系统与耐约性关系.方法 采用PCR获得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全长phoQ和phoP基因片段,T-A克隆后测序.构建phoQ和phoP基因原核表达系统,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目的 重组表达产物rPhoQ和rPhoP,皮内注射免疫法制备兔抗血清,免疫双扩散法测定抗血清效价.采用Red重组系统敲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phoQ基因,采用PCR、测序和Western blot对phoQ突变株进行鉴定.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各铜绿假单胞菌野生株和突变株对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比较,所克隆的phoP和phoQ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7%~99.6%和98.7~100%、98.4%~99.8%和99.1%~100%.采用pET-42a和E. coli BL21DE3系统成功地表达了rPhoQ和rPhoP.rPhoQ和rPhoP兔抗血清免疫双扩效价分别为1:4和1:8抗血清.经PCR、测序和Western blot鉴定,两株phoQ突变株phoQ基因及产物均缺失.上述phoQ突变株对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MIC值分别为其野生株的1/512~1/2048.结论 PhoQ/PhoP是序列保守的铜绿假单胞菌二元信号转导系统,该系统介导细菌对氨基精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朱琳超  俞颖  汪浙炯 《浙江医学》2019,41(16):1746-1748,1763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VCS参数在老年细菌性肺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LH78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300例老年细菌性肺炎患者和22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白细胞VCS参数,包括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NV)、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NC)、中性粒细胞平均激光散射率(NS),以及它们各自的平均分布宽度(SD);淋巴细胞平均体积(LV)、淋巴细胞平均传导率(LC)、淋巴细胞平均激光散射率(LS),以及它们各自的平均分布宽度(SD)。结果WBC≥10×109/L肺炎组和WBC<10×109/L肺炎组NV、NV-SD、LV、LV-SD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NC、LC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WBC≥10×109/L肺炎组与WBC<10×109/L肺炎组比较,NV和NV-SD明显升高(P<0.05)。肺炎患者NV-SD、LV-SD与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r=0.350、0.319,均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NV-SD和LV-SD诊断价值较高,AUC分别为0.899和0.802,当NV-SDcut-off值为20.52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9和0.882;当LV-SDcut-off值为13.36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7和0.676。结论外周血白细胞VCS参数能反映老年细菌性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学变化,其中NV-SD和LV-SD与CRP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加灵敏、特异地反应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白假丝酵母菌临床菌株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以及氟康唑耐药与白假丝酵母菌CAP1基因相关性。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了245株白假丝酵母菌临床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白假丝酵母菌CAP1基因mRNA(CAP1-mRNA)及其表达产物Cap1p。采用氟康唑浓度递增(4~64 μg/mL)的YPD培养液连续培养法了解氟康唑诱导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性的作用,qRT-PCR和流式细胞术确定CAP1基因与氟康唑耐药性形成的关系。结果 134株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敏感(MIC≤8 μg/mL)、36株剂量依赖敏感(16~32 μg/mL)、75株耐药(≥64 μg/mL),耐药率为30.6%(75/245)。氟康唑耐药白假丝酵母菌株CAP1-mRNA和Cap1p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氟康唑敏感菌株(P<0.05)。氟康唑能诱导氟康唑敏感菌株产生耐药性(MIC≥64 μg/mL),其CAP1-mRNA和Cap1p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 白假丝酵母菌临床菌株对氟康唑有较高的耐药率。氟康唑能诱导氟康唑敏感白假丝酵母菌株产生耐药性。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性与CAP1基因表达上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或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二元信号系统PhoQ/PhoP编码基因序列并确定该系统与耐约性关系.方法 采用PCR获得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全长phoQ和phoP基因片段,T-A克隆后测序.构建phoQ和phoP基因原核表达系统,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目的 重组表达产物rPhoQ和rPhoP,皮内注射免疫法制备兔抗血清,免疫双扩散法测定抗血清效价.采用Red重组系统敲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phoQ基因,采用PCR、测序和Western blot对phoQ突变株进行鉴定.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各铜绿假单胞菌野生株和突变株对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比较,所克隆的phoP和phoQ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7%~99.6%和98.7~100%、98.4%~99.8%和99.1%~100%.采用pET-42a和E. coli BL21DE3系统成功地表达了rPhoQ和rPhoP.rPhoQ和rPhoP兔抗血清免疫双扩效价分别为1:4和1:8抗血清.经PCR、测序和Western blot鉴定,两株phoQ突变株phoQ基因及产物均缺失.上述phoQ突变株对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MIC值分别为其野生株的1/512~1/2048.结论 PhoQ/PhoP是序列保守的铜绿假单胞菌二元信号转导系统,该系统介导细菌对氨基精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