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 2 1.7k Da膜蛋白分子 (Sj C2 1.7)核酸疫苗对 BAL B/ c小鼠的免疫保护性作用。 方法 采用 PCR方法扩增出特异性 Sj C2 1.7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 ,在其起始密码子处引入 Kozark序列。将目的基因片段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 pc DNA3.1中 ,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Sj C2 1.7- pc DNA3.1。 4 8只 BAL B/ c小鼠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加强组。对照组小鼠的股四头肌注射接种 pc DNA3.1,实验组同法注射重组质粒 Sj C2 1.7- pc D-NA3.1,加强组除注射重组质粒 Sj C2 1.7- pc DNA3.1外 ,同时注射重组质粒 P35 - pc DNA3.1及 P4 0 - pc DNA。每隔 2 wk免疫 1次 ,共免疫 3次。第 3次免疫后第 30天 ,每只鼠感染 4 5± 1条尾蚴 ,4 5 d后剖杀计数各组小鼠成虫数及肝卵数。通过 EL ISA和免疫组化分析观察小鼠免疫学特征的变化。 结果 免疫组化分析显示 ,实验组小鼠股四头肌局部组织有特异性抗原蛋白表达。EL ISA分析表明 ,免疫后实验组和加强组有部分小鼠出现特异性 Ig G抗体。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减虫率及减卵率分别为 2 9.9%及 13.8% ,加强组分别为 31.9%及 2 8.0 %。加强组减卵率显著高于实验组(P<0 .0 5 )。 结论  Sj C2 1.7核酸疫苗能诱导 BAL B/ c小鼠产生一定水平的抗血吸虫感染  相似文献   
2.
刚地弓形虫RH株GRA6分子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克隆刚地弓形虫 RH株致密颗粒抗原 (Dense granule antigen,GRA6 )分子基因 ,为研究使用重组的GRA6分子作为抗原进行弓形虫病诊断奠定基础。 方法 根据己知的 GRA6序列合成一对引物 ,抽提弓形虫速殖子m RNA,以速殖子 m RNA为模板 ,通过反转录 PCR(RT- PCR)扩增出 GRA6的 c DNA条带。目的基因 DNA条带被克隆到质粒 p UC19中形成重组质粒。对重组质粒 DNA进行纯化 ,并对目的基因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 结果 通过RT- PCR从 m RNA中扩增出一条分子量约 70 0 bp的 DNA条带。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 ,GRA6分子基因的开放的阅读框全长为 6 93bp,编码 2 30个氨基酸分子 ,与已报道的 RH株 GRA6分子具有 10 0 %的同源性。 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刚地弓形虫 RH株的 GRA6分子基因 ,为今后应用此分子作为抗原诊断弓形虫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带有信号序列的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进行分析。方法 根据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中带信号序列的cDNA片段序列设计合成基因特异性引物。以虫卵的第一链全长cDNA为模板,采用套式PCR,快速扩增带信号序列的虫卵毛蚴cDNA的5’、3’末端片段,将特异性扩增片段进行TA克隆与序列分析。将每个带信号序列的虫卵毛蚴cDNA片段序列与其5’、3’末端片段序列进行比对和拼接,构建每个带信号序列的虫卵毛蚴基因的完整全长cDNA序列,对部分带信号序列虫卵毛蚴基因的信号序列所对应的基因组序列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分析了30个带有信号序列的cDNA片段,其中16个片段的5’、3’末端cDNA序列被成功扩增,并测定了它们的DNA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和拼接,获得了该16个虫卵毛蚴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对开放阅读框演绎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基因SjP4001与SjP1531的信号肽序列完全相同,而基因SjP3742和SjP1183的信号肽氨基酸序列甚为相似,从而进一步证明不同的基因可拥有相同或相似的信号肽。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基因SjP1183的信号肽基因序列与成熟肽基因序列通过交替拼接(alternative splicing)方式进行拼接;而基因SjP4001、SjP1531、SjP3742的信号肽基因序列与成熟肽基因序列之间可能是通过转移拼接的方式进行拼接。结论 确定了16个带有信号序列的虫卵毛蚴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虫卵毛蚴基因可通过交替拼接方式或转移拼接方式获得信号肽序列。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刚地弓形虫RH株重组主要表面抗原1作为检测抗原,建立检测弓形虫IgM抗体的rSAG1-ELISA.方法用Ni2 螯合柱纯化重组抗原rSAGI;以不同浓度的rSAG1的包被聚苯乙烯酶标条,阳性和阴性混合血清分别作1:100和1:200稀释,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人IgM为二抗,采用正交试验确定rSAG1-ELISA的最佳检测条件;按其最佳检测条件分别对弓形虫IgM阳性和阴性混合血清重复测20次进行精确度的检测;采用抗体抑制试验检测其特异性;同时对用进口试剂盒筛得的35份弓形虫IgM阳性血清和57份弓形虫IgM阴性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制备的rSAG1重组蛋白纯度在90%以上;rSAG1-ELISA的最佳检测条件为:rSAG1的包被浓度为2.5μg/m1,血清稀释度1:100,酶标记的羊抗人IgM 1:4 000稀释;用rSAG1-ELISA对混合弓形虫IgM阳性和阴性血清的重复检测表明:IgM阳性混合血清检测值的变异系数(CV值)为13.8%,IgM阴性混合血清的CV值为7.7%;灵敏度检测表明血清稀释度在1:50~1:200均可检出阳性;特异性试验的抑制率为62.0%;rSAG1-ELISA与进口试剂盒的总符合率为88.0%,其中阳性和阴性符合率分别为82.9%(29/35)和91.2%(52/57).结论 rSAG1-ELISA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与进口试剂盒相比有较高的符合率,表明该法对弓形虫病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 Sj C2 3蛋白质疫苗对 Sj C2 3DNA疫苗增强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的效果。方法 分别构建和制备 Sj C2 3DNA疫苗 (pc DNA3.1- Sj C2 3)和 Sj C2 3大亲水片段融合蛋白质 (GST-HD)疫苗。把 48只 BAL B/ c小鼠随机分为 A、B、C、D 4组 ,每组 12只。 A组 (DNA和蛋白质疫苗联合免疫组 )每只小鼠分别在第 0、2周经股四头肌注射 10 0μg Sj C2 3质粒 DNA,在第 4周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 5 0 μg GST- HD+5 0 μg CFA;B组 (Sj C2 3DNA组 )每只小鼠分别在第 0、2、4周经股四头肌注射 10 0 μg Sj C2 3质粒 DNA;C组 (蛋白质疫苗组 )于第 4周每鼠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 5 0 μgGST- HD+5 0 μg CFA1次 ;D组 (对照组 )每鼠分别在第 0、2、4周肌注 10 0 μg pc DNA3.1。各组在末次免疫后 4周每鼠以 45± 2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 ,攻击后 45 d剖杀小鼠 ,计数成虫及肝内虫卵数。在免疫前、末次免疫后和攻击后从小鼠尾静脉采血 ,分离血清 ,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抗体反应。结果 联合组与质粒对照组相比 ,获得了 42 .9%的减虫率和 6 0 .0 %的减卵率 ,均显著高于单独Sj C2 3DNA疫苗组 2 8.1%的减虫率和 37.9%的减卵率 ,及单独蛋白质疫苗组 (GST- HD) 2 3.8%减虫率和 39.5 %的减卵率 (P均 <0 .0 5 )。联合组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 Sj C2 3DNA疫苗和 Sj C2 3蛋白疫苗联合免疫对 C5 7BL/ 6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分别构建和制备 Sj C2 3DNA疫苗 (pc DNA3.1- Sj C2 3)和蛋白疫苗 (Sj C2 3大亲水片段融合蛋白 GST- HD)。 4 8只 C5 7BL / 6小鼠随机分为 A、B、C、D 4组 ,每组 12只。 A组 (Sj C2 3DNA+GST- HD联合应用组 )每只小鼠分别在第 0、2周经股四头肌注射 10 0μg Sj C2 3质粒 DNA,在第 4周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 5 0 μg GST- HD+5 0 μg CFA;B组 (Sj C2 3DNA组 )每只小鼠分别在第 0、2、4周经股四头肌注射 10 0 μg Sj C2 3质粒 DNA;C组 (蛋白疫苗组 )于第 4周每鼠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5 0μg GST- HD+5 0μg CFA 1次 ;D组 (对照组 )每鼠分别在第 0、2、4周肌注 10 0μg pc DNA 3.1。各组在末次免疫后 30 d每鼠以 4 5± 2条 /只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 ,攻击后 4 5 d剖杀小鼠 ,计数成虫及肝内虫卵数。在免疫前、末次免疫后和攻击后从小鼠尾静脉采血 ,分离血清 ,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抗体反应。结果 联合组与质粒对照组相比 ,获得了 36 .9%的减虫率和 30 .7%减卵率 ;而单独Sj C2 3DNA疫苗组的减虫率为 2 6 .9% ,显著低于联合组 (P<0 .0 5 )和 2 2 .2 %的减卵率 ,单独蛋白疫苗组 (GST- HD)为 15 .2 %和 12 .2 %  相似文献   
7.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日本血吸虫模拟抗原表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从噬菌体肽库筛选日本血吸虫抗原模拟抗原表位。方法 制备亲和纯化的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抗体 Ig G,用此 Ig G包被酶标板对 12肽库进行反复淘选 ,对获得的目的噬菌体进行鉴定及免疫原性分析。结果 获得一批阳性噬菌体克隆 ,其中一部分与血吸虫病人血清反应产生较高的吸光值 ,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这些噬菌体能被血吸虫病人血清所识别 ,具有类似于血吸虫抗原的免疫原性。结论 获得一批具有模拟日本血吸虫抗原表位的噬菌体克隆 ,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它们在血吸虫病诊断及疫苗研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日本血吸虫病诊断分子B细胞表位的预测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分子进行B细胞表位的预测,筛选出具有潜在诊断价值的表位分子,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目的表位的融合蛋白并进行抗原性鉴定.方法将日本血吸虫膜蛋白22 kDa(Sj22)、膜蛋白23 kDa(Sj23)、信号蛋白14-3-3(Sj14-3-3)、谷胱甘肽S转移酶(Sj26)分子的全基因序列输入BioSun软件的工作区,经多参数比较筛选可能的B细胞表位,克隆、表达预测表位,用表达的融合蛋白作为抗原与血吸虫病人血清反应,以筛选和鉴定具有抗原性的表位.结果经预测分析,Sj22的B细胞表位可能在56~62位和127~133位氨基酸区域,Sj23的B细胞表位可能在149~156位和160~167位氨基酸区域,Sj14-3-3的B细胞表位可能在118~225位和130~137位氨基酸区域,Sj26的B细胞表位可能在143~149位和191~197位氨基酸区域.克隆、表达并纯化这8个表位的融合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抗原性,筛选出分别来自于Sj22、Sj14-3-3、Sj26的3条具有较强抗原性的表位片段.结论生物信息学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可用于筛选具有潜在诊断价值的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黏菌素E对钉螺的杀灭效果。方法采用室内浸杀法、喷洒法观察黏菌素E 对湖北钉螺的杀螺效果,通过鱼毒试验观察黏菌素E对鱼的毒性作用。结果药物浓度为5.0、1.0 g/L时,分别浸杀24、48 h和72 h,各组钉螺的死亡率均为100%;药物浓度为0.5 g/L时,浸杀24、 48 h和72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5.00%、100.00%和100.00%;药物浓度为0.1 g/L时,浸杀24、48 h和72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0.00%、95.00%和100.00%;药物浓度为0.01 g/L,浸杀24、48 h和 72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70.00%、86.00%和100.00%。分别用35、70、140 mg/m2黏菌素E进行喷洒灭螺,钉螺死亡率分别为60.00%、100.00%和100.00%。鱼毒试验显示黏菌素E对鱼的毒性为弱毒性。结论黏菌素E是一种有效的灭螺药物,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3 kDa膜蛋白DNA疫苗基因枪免疫诱导BALB/c小鼠产生的抗血吸虫感染作用.方法6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pcDNA3.1组(对照组),每只小鼠用基因枪经腹部皮肤免疫pcDNA3.1质粒DNA 2次,共2 μg;SjC23基因枪(gg)组,每鼠用基因枪免疫pcDNA3.1-SjC23质粒DNA 2 μg;SjC23肌注(im)组,每鼠肌注100 μg pcD-NA3.1-SjC23质粒DNA;SjC23/CpG(gg)组,每鼠用基因枪免疫pcDNA3.1-SjC23/CpG质粒DNA2μg;SjC23/CpG(im)组,每鼠肌注100μg pcDNA3.1-SjC23/CpG质粒DNA;联合免疫组,每只小鼠先肌注100μg pcDNA3.1-SjC23/CpG质粒DNA,第2天用基因枪免疫2 μg.各组小鼠隔2周加强免疫1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4周每鼠经腹部皮肤攻击感染(45±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45 d后剖杀,计数成虫及肝脏虫卵数.首次免疫前2天及感染前2天经尾静脉采血检测IgG抗体水平及抗体亚类IgG1、IgG2a.末次免疫后3周检测脾细胞经ConA和rSjC23-HD刺激后培养上清中鼠IL-2、IL-4和IFN-γ的水平.结果SjC23(gg)组、SjC23/CpG(gg)组及联合免疫组小鼠所检成虫数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减虫率分别为19.57%、25.38%和32.31%;SjC23(gg)组、SjC23/CpG(gg)组及联合免疫组小鼠检获虫卵数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减卵率分别为16.92%、19.56%和27.73%.SjC23(im)组和SjC23/CpG(im)组分别获得了28.07%和35.14%的减虫率及21.56%和26.52%的减卵率.抗体检测结果,SjC23(gg)组、SjC23/CpG(gg)组、SjC23(im)组、SjC23/CpG(im)组和联合免疫组均诱导小鼠产生了特异性IgG抗体.SjC23(gg)组IgG1的A450值为0.102,而IgG2a几乎检测不到;SjC23/CpG(gg)组IgG2a/IgG1比值为2.01;联合免疫组IgG2a/IgG1比值为5.18;SjC23(im)组和SjC23/CpG(im)组IgG2a/IgG1的比值分别为10.06和12.15.脾细胞经ConA和rSjC23-HD刺激,联合免疫组检测到较高水平的IL-2.SjC23(gg)组小鼠脾细胞经特异及非特异性抗原刺激均产生较高水平的IL-4.脾细胞经ConA刺激,IFN-7的水平SjC23/CpG(gg)组较SjC23(gg)组有所升高.结论SjC23 DNA疫苗通过基因枪免疫也能产生部分免疫保护作用,但明显低于肌肉注射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