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帅  韩镇杰  殷兵 《药物与人》2014,(5):278-278
随着法制制度的逐步完善,普法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在处理人体损伤、交通事故、人身伤害类案件时,对法医损伤程度的鉴定需求也越来越高。法医损伤鉴定属于法医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对损伤的程度、性质做出判定,并对预后及可能引发的后遗症进行估价的工作。因此,这对于量刑和定罪,进行治安行政处罚以及民事赔偿有直接影响。可见,法医损伤鉴定准确性的重要性。但通过对众多法医损伤鉴定资料的分析,发现医学资料中存在一些缺陷问题,对法医鉴定意见的准确性产生较大影响,这值得引起法医工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据预测,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达20.2亿,我国将达到4.8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5%,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中国2012年约20万患者行膝关节置换术[2]。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因不明,且国内尚无大样本相关调查[3]。为此,本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中老年人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这是在我国首次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病率综合性调查。结合我国地形地势、气候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与典型抽样相结合的原则抽取3万人,使纳入人群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研究将首次建立并完善“中国中老年人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的权威数据库,旨在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学术界及社会公众提供宝贵的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3.
跖疣是由乳头瘤空泡病毒所致的一种皮肤病,系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外伤和摩擦可为发病的诱因,足部多汗与跖疣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部分跖疣(镶嵌疣)病程迁延,顽固难治。我科于2002年10月~2003年10月。使用转移因子注射液治疗多发性顽固性跖疣患者30例,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体桡骨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与解剖结构、骨折流行病学等相关关系。 方法将3个新鲜桡骨标本分为桡骨头、桡骨颈、桡骨粗隆、桡骨干1~9、桡骨远端、桡骨茎突14个部位,并垂直其长轴切取骨组织切片。于骨组织切片的前、后、内、外4个区域各选取5个测量位点,通过显微维氏硬度仪测量每个部位的显微骨硬度。 结果桡骨硬度最硬部位位于桡骨干8,硬度值为(43.82±5.20)HV,硬度最小的部位位于桡骨头,硬度值为(33.30±3.60)HV。桡骨近端的硬度值为(34.15±6.48)HV,桡骨干的硬度为(42.54±5.59)HV,桡骨远端的硬度为(35.24±5.17)HV。 结论桡骨最硬处位于桡骨干下段,桡骨近、远端硬度相近,都低于桡骨干。桡骨干的硬度值高于桡骨近端及桡骨远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桡骨近端与桡骨远端硬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前、后、内、外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远端骨折高发除与解剖外形和损伤机制有关外,此处硬度骤降也应视为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体胸腰椎段椎骨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选取3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取出其T11~L2椎骨后剔除软组织。将每一个椎骨分为椎体区和附件区,经高精慢速锯切割成若干厚约3 mm的骨组织切片,12块椎骨标本共计产生72个骨组织切片。应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仪测量骨组织切片不同区域皮质骨和松质骨的显微硬度值,每一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显微硬度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硬度值。结果 12块椎骨共进行660次有效压痕实验并取得显微硬度值。(1)胸腰段椎休总体硬度为11.6 ~48.3 HV,其中皮质骨硬度为13.8~48.3(31.62±5.66) HV,松质骨硬度11.6~44.9 (29.62±5.38) HV;(2) 胸腰段椎体区和附件区皮质骨硬度分别为(29.99 ±5.27)HV和(32.92 ±5.63) HV,松质骨硬度分别为(28.44 ±4.79) HV和(30.81±5.71)HV,附件区均高于椎体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98、2.011, P值均<0.05);(3)椎体区皮质骨硬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下终板(33.94±4.31)HV、上终板(29.76±4.35)HV、外周终板(28.13±5.07)HV,下终板皮质的骨硬度高于上终板、外周终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附件区皮质骨中,硬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椎弓根皮质(34.78 ±5.30)HV、上关节突(33.73±5.68)HV、椎板(33.15±5.28)HV、横突(31.69±5.37)HV和下关节突(31.26 ±5.91)HV,其中椎弓根皮质骨硬度与横突和下关节突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本实验首次应用维氏显微硬度方法对人体胸腰椎段椎骨显微硬度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发现胸腰椎段椎骨附件区皮质骨、松质骨骨硬度分别高于椎体区皮质骨、松质骨骨硬度,胸腰椎段T11~L2之间、不同标本的胸腰椎段的骨显微硬度存在差异,但分布规律相对一致,是微观结构、力学承载共同作用的结果,符合人体正常生理及负重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3D打印制备具有梯度硬度的人工椎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人体耻骨上、下支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 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标本A为62岁男性、B为45岁女性、C为58岁男性),取出耻骨支并剔除附着之软组织。使用微型台锯及高精慢速锯将耻骨上、下支各分成3等份,每份进行均分切割,将骨骼制成厚3 mm的骨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上并进行标记。依次用800、1 000、1 200、2 000、4 000目碳化硅粒砂纸打磨标本。应用德国KB-5型显微维氏硬度仪测试标本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f力加载50 s、维持12 s的标准操作方法进行硬度值测定,每一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显微硬度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为该区域的硬度值。结果 A、B、C 3具标本耻骨上支骨硬度值分别为(27.99±6.03)HV、(29.93±4.86)HV、(33.42±5.15)HV, 耻骨下支骨硬度值分别为(33.99±3.10)HV、(37.95±5.39)HV、(36.19±3.87)HV,3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上支=9.540、F下支=12.890, P值均<0.01)。3具标本耻骨下支骨硬度值均高于上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3.432、tB=4.280、tC=3.874, P值均<0.01)。结论 人体耻骨下支显微骨硬度高于耻骨上支。这一耻骨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的首次发现,可辅助阐释耻骨支骨折的损伤机制,为研发符合该部位骨硬度特点的内固定物,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为ChiCTR-TNC-17010818。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肱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肱骨干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肱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结果 共收集1 741例成人肱骨干骨折患者,男1 185例,女556例,男女比为2.13∶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21 ~ 30岁(24.30%);12-A型骨折1 136例(65.25%),12-B型骨折469例(26.94%),12-C型骨折136例(7.81%).A组1 205例,男女比为2.24∶1;B组536例,男女比为1.91∶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40,P=0.153).A组患者平均年龄[(37.5±16.0)岁]低于B组[(42.0±17.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59,P=0.000).两组患者年龄段构成比和AO分型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人肱骨干骨折高发年龄段为21 ~30岁,平均年龄呈增长趋势;男性多于女性;骨折高发类型为12-A型,12-B型骨折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前,接骨板广泛应用于临床骨折的治疗.尽管接骨板在材质及设计上不断完善,但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的接骨板疲劳断裂仍时有发生.据报道[1],股骨中下段骨折术后断板率高达7.3%,如何降低接骨板断裂率仍是骨科医师面临的难题.通过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10年7月 30例接骨板断裂病例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2],发现接骨板断裂大都位于骨折线(区)附近某一螺钉孔处,而孔与孔相接处的中间区则不易断裂.针对这一特点,笔者设计了应力分散接骨板,初步力学实验证实应力分散接骨板的抗轴压刚度、抗扭转及抗弯曲刚度均大于传统钢板,抗疲劳强度明显优于传统钢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肱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肱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青壮年(16—60岁)和老年(961岁),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合并骨折及致伤原因等资料。结果共收治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患者540人542例骨折,占成人肱骨骨折的23.69%(542/2288),占全身骨折的1.04%(542/52225)。其中男340例,女200例,男女比为1.70:1;年龄16.90岁,中位年龄为37岁。青壮年451例(83.21%),老年91例(16.79%)。青壮年组以男性为主(70.51%),而老年组以女性为主(73.63%)。AO分型多为13.A型骨折,占50.00%。23.89%的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伴有其他部位骨折,以青壮年(86.82%)和高能量损伤(75.19%)为主。51.71%的青壮年住院患者由高能量损伤所致。结论成人肱骨远端骨折以青壮年男性常见,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关节内骨折较多;老年患者以女性为主,多由低能量损伤所致,关节外骨折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