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频数,分析MDSC变化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8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粒细胞型MDSC(G-MDSC)和单核细胞型MDSC(M-MDSC)频数。使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频数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的关系以及常用治疗措施对MDSC的影响。用相关分析评价G-MDSC与M-MDSC频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结直肠癌患者组外周血中G-MDSC和M-MDSC频数显著增高。TNM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与M-MDSC频数显著高于TNMⅠ、Ⅱ期患者,且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G-MDSC和M-MDSC频数亦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在不同肿瘤部位与分化程度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无明显差异。施行根治性切除术以及经辅助化疗有效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显著下降。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与M-MDSC频数之间无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均显著升高,并且其频数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根治性切除术及有效的辅助化疗可显著降低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凝血病(TIC)是指机体遭受严重创伤等多重冲击后,由体内出现的内源性因素参与,引起的组织损伤与低灌注状态的凝血系统紊乱,其病死率高;临床治疗TIC的关键是迅速止血.本文中就TIC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救治等创新性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对TIC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吕晓文  邓琳  楚鹰  黄先玫 《浙江医学》2017,39(22):1948-1952
目的探讨人类单纯疱疹病毒II型(HSV-2)感染对生殖道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影响及对单核细胞的趋化作用。方法通过以人子宫内膜腺癌细胞(HEC-1-A)小室培养模型为基础建立生殖道体外单层细胞致密层模型,低剂量HSV-2感染后(MOI=0.1),检测体外细胞活力;通过检测跨膜电阻判断细胞间紧密连接程度的变化;采用Westernblot、荧光定量PCR法观察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E-cadherin和Occuldin的表达情况;通过单核细胞趋化反应实验来检测感染HSV-2的HEC-1-A细胞培养上清液的趋化效应。结果与阴性对照组(Mock组)相比,HSV-2(MOI=0.1)感染使HEC-1-A单层细胞致密层跨膜电阻逐渐降低,且在感染中后期下降明显(P<0.01),而细胞活力无显著变化(均>80%);随着HSV-2病毒感染,ZO-1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在感染60h,该蛋白表达水平最低,而其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E-cadherin和Occuldin均无显著变化(均P>0.05);HSV-2感染HEC-1-A后的细胞上清液可诱导单核细胞产生明显的趋化反应(P<0.01)。结论低剂量HSV-2持续感染可降低HEC-1-A单层细胞致密层跨膜电阻,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很可能与下调ZO-1表达水平相关;感染后的细胞上清液可产生某种特殊的趋化分子介导免疫细胞向感染区域迁移浸润。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患者血小板环氧化物酶1(cyclooxygenase-1,COX-1)和环氧化物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贫血及血小板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募集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患者40例和健康女性对照组3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血小板环氧化酶1和2(cyclooxygenase,COX-1,2)的表达,应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ELISA测定血清铁含量;采用SPSS19.0软件对各指标在2组中的差异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患者血小板COX-1和COX-2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在2组间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血小板COX-1的表达水平与血红蛋白(Hb)(r=0.623,P0.01)、血清铁(r=0.321,P0.05)、红细胞压积(HCT)(r=0.305,P0.05)均呈正相关,与Plt数、MPV和PAgT均无相关性(P0.05);而血小板COX-2的表达水平与各指标间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COX-1,COX-2在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且COX-1与贫血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检测肠道病毒(EV)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的双重实时荧光RT-PCR法.方法 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双重实时荧光RT-PCR反应体系,绘制标准曲线,对该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等进行评价.收集109例临床手足口病患者粪便和咽拭子标本用该法进行检测,并与EV71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双重荧光PCR法建立的EV和EV71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均为0.998;该法检测EV和EV71的灵敏度分别达到0.5 TCID50/mL和0.05 TCID50/mL;检测EV和EV71的批内精密度均小于3%,总精密度均小于或等于4%;对肠道病毒及其他人类非肠道病毒进行检测,显示了良好的特异性.109例临床样本用该法检测出84例EV病毒阳性样本,其中EV71阳性56例,EV71总阳性率为51.4%;与单重荧光PCR商品化试剂盒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P=1.000).结论 建立的双重实时荧光RT-PCR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对手足口病的早期高通量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表达纯化中国HIV-1 B’亚型流行株gp120蛋白。方法:将gp120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TriEx-3 hygro ,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TriEx-3-gp120,转染CHO-K1细胞,96 h后收取上清,利用金属螯合层析的方法纯化该重组蛋白,并通过SDS-PAGE以及Western blotting验证重组蛋白的表达。结果:酶切及测序结果表明真核质粒表达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蛋白可以被His标签抗体以及HIV-1阳性血清所识别,并从细胞转染上清中成功纯化了该蛋白。结论:我们成功构建了一个可用于免疫检测、疫苗设计以及其它相关研究的HIV-1免疫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复方氨基酸联用维生素B6疗法对创伤凝血病大鼠肝脏凝血因子表达的作用.方法 选择雄性SD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新疗法组及对照组,而新疗法组和对照组又分为伤后4h,6h,12h及24 h四个时间点处理,每组3只.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加大腿骨折与放血制作大鼠创伤性凝血病模型,正常组行颈静脉插管输注复方氨基酸与维生素B6,而对照组输注等量的生理盐水.按上述时间点取肝脏组织,Trizol法提取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脏凝血因子(FⅡ,FⅦ,FⅨ,FⅩ,FⅪ,FⅫ,FⅧA亚基)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除FⅥ与FⅧA亚基外,新疗法组和对照组的肝脏凝血因子基因mRNA表达上调,但随着造模时间延长,其表达水平逐渐下降;新疗法组与对照组比较,肝脏凝血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氨基酸联用维生素B6疗法能够显著提高肝脏凝血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促进凝血因子在肝脏中的合成,改善创伤凝血病大鼠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真核表达北美HIV-1分离株BAL和中国分离株CNE1两种毒株的V1V2,并纯化、鉴定其生物活性,为血清学分析鉴别HIV-1感染病人抗体反应及性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本研究将HIV-1北美分离株BAL和中国分离株CNE1两种毒株的V1V2基因序列定向克隆到多系统表达载体pTriEx-3 Hygro vector(Merck&Co.,Inc.)中,构建了表达质粒,并将表达质粒瞬时转染293T细胞,144小时后收获上清液,经浓缩、纯化后,SDS-PAGE电泳,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其与HIV-1阳性病人血清的反应性。结果:经SDS-PAGE电泳、Western blot、ELISA方法证实确实得到了有免疫反应活性的V1V2蛋白,从表观分子量判断,表达的V1V2蛋白被糖基化修饰。使用V1V2蛋白作为抗原,分析发现中国HIV-1阳性病人体内比较广泛的存在着V1V2的抗体,为血清学的分析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