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介绍应用骨水泥充填结合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的经验并评估其疗效.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骨水泥充填结合内固定治疗25例老年性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术后早期行患肢功能锻炼.结果 25例随访8个月~5年,肩关节功能评分(按Neer评分标准)为85~96分,其中优21例,良4例.结论 骨水泥充填结合内固定治疗可使骨折得到复位及稳定的固定,患肢能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胫骨Pilon骨折的各种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1985年1月-002年5月共收治pilon骨折72例,I型12例,II型32例,III型28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I型骨折采用石膏外固定,II、III型骨折分别采用三种治疗方法:即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内固定(I组);有限内固定结合石膏或外固定支架(II组);分步延期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内固定(III组)。随访0.5—1 7年,平均6年。结果采用Mazur评分系统评估治疗效果,石膏外固定治疗I型骨折优良率达100%,I、II、III组的优良率分别为:(1)II型75%、III型50%:(2)II型80%、III型44%;(3)II型79%、III型45%。并发症有伤口不愈合、感染、骨不连、创伤性关节炎等,以I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III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结论治疗效果取决于原始损伤的程度、关节面的复位情况、骨折的艮好固定。三种类型骨折的疗效排序为:I型>II型>III型。II、III型骨折的三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当,I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推荐使用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石膏或外固定支架治疗II、III型Pilon骨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疾病管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效果。方法:88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45例为未发生骨折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症组),43例为骨质疏松同时已发生第一次骨折患者(合并骨折组),两组各自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亚组。观察亚组应用疾病管理模式处理,对照亚组应用传统模式处理。比较各亚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分布,对骨质疏松症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治疗措施依从性及治疗后12个月骨折发生率和骨密度T值。结果:各亚组在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观察亚组对骨质疏松症知识掌握情况、治疗措施依从性均优于对照亚组(P0.05),治疗后12个月骨折发生率较对照亚组降低,骨密度T值较对照亚组升高(P0.05或P0.01)。结论:通过疾病管理模式处理骨质疏松症患者可明显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粗隆间骨折前后移位与Gamma钉术中术后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粗隆间骨折前后移位对Gamma钉内固定术的影响及术后处理。方法:对63例患者术中及术后照片进行量度,统计前后移位超过0.5cm的病例及拉力螺钉偏离股骨头中线1.0cm的病例。结果:术后存在骨折前后移位者约30%,以不稳定型骨折多见,拉力螺钉偏离股骨头中线者10例,其中3例发生拉力螺钉穿出股骨头。结论:粗隆间骨折前后移位以不稳定型多见,部分移位发生与Gamma钉的安放有关,移位可导致拉力螺钉偏离股骨头中心,术中应适当使用放射线透视,对拉力螺钉偏离股骨头中心者术后应延迟下床负重活动。  相似文献   
5.
应用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下段组织缺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报道应用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下段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1993年2月~2002年6月应用小腿外侧皮瓣17例,其中带腓骨复合瓣6例,修复小腿下段组织缺损包括胫骨缺损,皮肤缺损最大22cm×11cm,胫骨缺损2~4cm,切取皮瓣最大23cm×12cm,受区吻合血管为胫前动、静脉.结果术后皮瓣均全部成活,软组织及骨缺损修复效果好,随访6~38个月,植骨与骨折端于术后2~4个月达临床愈合,术后3~6个月达骨性愈合,术后11~18个月塑形接近胫骨形态.结果小腿外侧皮瓣具有血管解剖恒定,厚薄适中,可带腓骨复合瓣的优点,是修复小腿下段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骨-髌腱-骨(B—W—B)重建后交叉韧带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例膝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行B—W—B重建后交叉韧带(PCL),观察手术前后膝关节症状,后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1年至1年5个月(平均1年4个月),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稳定性明显改善,均无其他合并症,均恢复正常活动。结论:PCL断裂并发关节不稳应进行重建手术。B—W—B符合后交叉韧带的功能要求。在关节镜下手术,操作方便,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错位在关节镜下复位及钢丝内固定的新途径。方法:关节镜下骨折块复位及钢丝内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4例。结果:术后14例骨折块位置满意。所有病例均获正常活动范围。结论:本术式为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错位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简便易行和便于推广应用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骨科手术围手术期血糖的控制和对手术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骨疾病并存糖尿病的患者接受骨科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的血糖调控情况。结果: 35例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13 0±1 5) mmol/L, 经术前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7 .0±2 .3) mmol/L后, 分别接受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头置换、腰椎滑脱协和钢板脊柱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等复杂骨科手术治疗, 术中及术后继续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基本正常水平, 本组术后血糖为(8. 0±1 .8) mmol/L。35例中, 仅1例(2. 9% ) 术后内固定松动, 未发生感染和其他并发症。术后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 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糖尿病患者经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 将血糖控制至基本正常水平, 可耐受复杂的骨科手术。  相似文献   
9.
药物注射引起的臀肌挛缩症是一种医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是因反复多次臀部肌肉注射而引起.我院自1997年起使用高频超声并结合超声分型诊断本病,探讨超声分型对术前手术方案制定及预后估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管后中央开窗高位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15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 L2/3椎间盘突出3例、L3/4椎间盘突出9例、L3/4并L4/5椎间盘突出3例,均行椎管后中央开窗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未行融合术.按JOA评分对手术前后症状、体征进行评估.结果:术中1例硬膜囊撕裂,及时缝合修补,未发生脑脊液漏.随访6~12个月,JOA评分由术前(10.25±3.00)分提高到随访时的(26.30±2.50)分,优良率为87.80%.X线摄片无脊柱不稳征.结论:经椎管后中央开窗行高位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可获得足够的显露,脊椎后部结构的稳定性可获得保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