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预防医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1.
李建  朱琳  周红  睢毅  林兴亚 《中国校医》2010,24(7):524-525
目的了解铜山县中小学生现时营养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铜山县中小学生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铜山县6所中小学校,共调查学生10 324名,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学校卫生情况年报填表说明及技术规范》测量学生的身高和体质量,采用WHO提倡的身高标准体重法,对照中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质量值进行评价。结果铜山县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良好65.83%,较2000年低5.5%;营养不良检出率为21.39%,高于2000年3.23%;女生营养不良率显著高于男生,初中生营养不良率最高,高中生次之,小学生最低。体质量超标检出率为6.89%,高于2000年0.65%;肥胖率为5.86%,高于2000年2.11%;男生体质量超标和肥胖所占比例高于女生,小学生营养过剩的检出率最高,初中生次之,高中生最高。结论铜山县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同时并存,增长幅度较大,应加强营养宣传教育,有针对性的采取营养干预措施。解决的关键在于平衡膳食,应加大对学校、家长和学生营养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2.
2012年12月13日上午,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人员监控到北京协和医院诊断报告1例铜山区大许镇邵楼村黑热病病例,随即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了报告,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联合调查组,赶赴现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核实后,随即将此事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处置。严格落实了各项防控措施,至2013年2月18号,病人已痊愈,并无新发病例及疑似病例报告,于2013年2月19日宣告本次疫情处置结束,疫点解除,予以结案。现将本次事件调查处理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戚珊  刘洋  经海容  林兴亚 《中国校医》2023,(3):200-202+230
目的 了解铜山区腹泻病人、宿主动物、媒介昆虫、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分布情况,为制订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6—2020年徐州市铜山区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专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4 050份样本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阳性检出率为5.26%,2016年阳性检出率(8.40%)最高,2017年最低(2.47%)(χ2=30.506,P<0.001)。8种类型标本中,猪粪便的阳性检出率(12.50%)最高,食品阳性检出率(0.80%)最低(χ2=101.019,P<0.001)。腹泻病人粪便的阳性检出率为6.80%,不同年份腹泻病人粪便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宿主动物粪便的阳性检出率(13.06%)最高(χ2=35.022,P<0.001);2016年食品样本阳性检出率(2.50%)最高(χ2=7.968,P=0.035),牛粪便2019年阳性检出率(22.50%)最高(χ2  相似文献   
4.
经海容  林兴亚  李建 《中国校医》2011,25(2):120-122
目的探究铜山县现阶段麻疹发病特征,掌握铜山县麻疹流行规律,制定控制和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1999—2008年铜山县麻疹病例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点进行分析。麻疹血清学监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gM抗体。结果 1999—2008年,铜山县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16/10万;全县23个乡镇有病例发生,其中累计发病数最多的铜山镇15例占10.02%;全年各月均有麻疹发病,在3—6月发病较多,为96例,占麻疹病例总数的65.31%,发病高峰出现在6月,为29例,占19.73%;男性95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1.83∶1;发病年龄向偏大和偏小移动比较明显,以<1岁龄(44.90%)和15岁以上(26.53%)为主;发病以散童为主,农民、学生次之,分别占病例总数55.10%、19.73%、15.65%;147例麻疹病例中,有40.82%的病例无麻疹疫苗免疫史。结论麻疹的流行高峰较以往有所推迟,流行时间亦有所缩短,发病以春末夏初为主,3—6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向小月龄儿童和大年龄青少年推移。青少年、学生、1岁以下的儿童发病增加。  相似文献   
5.
睢毅  经海荣  林兴亚 《中国校医》2011,25(11):841+843-841,843
目的为探究徐州市铜山区现阶段麻疹发病特征,掌握铜山区麻疹流行规律,制定控制和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数据库及《铜山统计年鉴》人口数,统计2009—2010年铜山区麻疹各月发病数、不同年龄组及不同地区发病率。结果 2009—2010年徐州市铜山区麻疹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75/10万;发病呈季节性,以3—5月发病较多,发病高峰出现在3月份;发病年龄以〈1岁和15岁以上的人群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以散童为主,农民、学生次之;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发病率较高。结论徐州市铜山区麻疹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人群性、地区性,应继续保持和巩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及时规范接种麻疹疫苗,消除人群免疫空白;适时在重点人群中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提高人群免疫力;完善麻疹监测网络,提高麻疹监测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徐州市铜山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徐州市铜山区2010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为55.84/10万,以轻型为主;发病有季节性,3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数的94.67%,男性多于女性;城区发病率高于农村。检测70份病例标本,EV 71型病毒占67.14%。结论:应针对手足口病流行特点,重点加强对散童及幼托机构儿童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徐州市铜山区2007—2010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徐州市铜山区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铜山区2007—2010年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近4年来,乙肝是铜山区主要传染病病种之一,累计报告乙肝病例80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78/10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结论加强新生儿免疫接种的同时,推动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将有效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林兴亚  睢毅  李建  经海荣 《中国校医》2010,24(11):814-815
江苏省铜山县地处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交界处,人口流动频繁,防病任务较重。为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卫生部从2008年5月2日开始将其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笔者对2009年铜山县手足口病疫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旨在为今后制订本地区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林兴亚 《中国校医》2022,36(12):945-947
目的 探究直接滴定法与氧化还原法在食用盐检测结果中的差异,为合理选择居民碘盐的检测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别用直接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法同时检测国家标准物质、市场销售碘盐和居民食用碘盐中碘的含量,分析结果差异。结果 直接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法测定国家标准物质中碘含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1,P=0.376);直接滴定法测得市场销售碘盐碘含量为(25.28±2.14)mg/kg,氧化还原法测得市场销售碘盐碘含量为(25.77±2.58)mg/kg,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609,P=0.151);直接滴定法测得的居民食用中碘盐碘含量是(19.12±2.52)mg/kg,低于氧化还原法测得的居民食用中碘盐碘含量为(23.03±3.41)mg/kg(t=20.906,P<0.001)。结论 在居民食用中盐的碘检测中,应用直接滴定法检测食用盐碘的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