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人类染色体多态性与临床生殖异常的关系。方法:针对来我院遗传咨询的患者,进行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G显带方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在1068例遗传咨询者中,检出染色体多态性132例,检出率12.4%,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发生率(2.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常染色体多态性100例,包括次缢痕增长(1/9/16号染色体)47例占多态核型35.6%,D/G组染色体短臂增长42例占多态核型31.9%,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1例占多态核型8.3%。Y染色体多态性32例占多态核型24.4%,其中Y染色体长臂qh+19例,Y染色体长臂qh-13例。结论:本文中染色体多态性变异检出率提示染色体多态性可能与生育异常诸如: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死胎畸胎、少弱精、无精症等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组织的染色体核型,探讨异常核型的类型及其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9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就诊的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组织的培养情况,统计异常染色体核型的发生率、异常染色体的分布情况。结果 226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组织培养成功149例,成功率65.93%。149例标本中发现异常核型47例,异常率31.54%。其中数目异常38例,占异常核型的80.85%,非整倍体30例,占数目异常的78.95%,整倍体8例,占数目异常的21.05%。结构异常1例,占异常核型的2.13%。嵌合体8例,占异常核型的17.02%。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引发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流产绒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403例不孕不育患者血清抗精子抗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孕不育与抗精子抗体(AsAb)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金标斑点渗滤法检测403例不孕不育患者血清中AsAb,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不孕不育组AsAb总阳性检出率为27.30%(110/403),女性不孕患者阳性率为27.84%(93/334),男性不育患者阳性率为24.64%(17/69),不孕不育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sAb与不孕不育密切相关,检测血清AsAb有助于免疫性不孕不育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南通地区遗传咨询患儿的发病因素及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对105例临床诊断为精神发育迟缓、先天畸形、特殊面容、智力低下、身材矮小、外生殖器异常的患儿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G显带分析。结果:在105例遗传咨询患儿中,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50例(47.62%)。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38例;染色体结构异常4例;染色体多态性6例;诊断不明2例。异常核型中21三体综合征36例(72.00%)。患儿母亲妊娠年龄20~29岁66例(62.86%);孕前或孕早期有害物质接触史51例(48.57%);父母职业工人和农民72例(68.57%)。结论:父母生殖细胞因环境致突变因素的增加而导致异常,使患儿染色体异常成为遗传咨询主要原因。有效控制及预防染色体病的发生对提高人口质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重组小鼠β-防御素2(mouse Beta Defensin 2, mBD2),体外实验观察mBD2对非分型流感嗜血杆菌( 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 NTHi)的抑菌活性,初步探讨mBD2的杀菌机制。方法①对工程菌Rosetta-gami(2)-pET32a(+)/mBD2进行诱导培养,采用亲和层析法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SDS-PAGE分析重组mBD2的分子量大小及表达情况。②在不同浓度的重组mBD2和不同浓度的NaCl条件下,不同作用时间内,观察重组mBD2对NTHi的体外抗菌活性;并用二硫苏糖醇处理重组mBD2,观察构象改变对重组mBD2抗菌活性的影响。③体外建立NTHi黏附A549细胞模型,镜下观察细菌黏附情况;菌落稀释培养法观察重组mBD2对NTHi黏附A549细胞的抑制;电子显微镜进一步观察重组mBD2引起的NTHi细胞损伤。结果①SDS-PAGE 分析表明,重组菌Rosetta-gami(2)-pET32a(+)/mBD2在分子量约4 kD处均有一条明显的表达带,与理论重组蛋白的分子量大小相符;经过酶切及纯化,每升工程菌培养物可获得约7.5 mg/L、具有较高纯度的mBD2成熟肽。②体外抗菌实验研究表明,纯化的重组mBD2体外具有明显的抗NTHi活性,培养120 min后,其最小抑菌浓度( MIC)值为40μg/ml,最小杀菌浓度( MBC)值为160μg/ml。外环境NaCl浓度的增高及重组蛋白二硫键的破坏会抑制其抗菌活性。③成功建立了体外NTHi黏附A549细胞模型,镜下观察到NTHi能明显黏附于A549细胞表面;40μg/ml的重组mBD2与NTHi、A549细胞共同孵育2 h,NTHi的细胞黏附率显著降低,下降至2.3%;电镜下观察到,与40μg/mL重组mBD2共同孵育120 min后,NTHi菌细胞的细胞膜变得不完整,出现孔隙,有少量内容物逸出。结论重组mBD2对NTHi具有杀菌作用,其杀菌活性除受本身的浓度和构象(二硫键)影响外,还受杀菌时间、外环境中无机盐浓度的影响,主要抗菌机制是通过损伤细菌细胞膜使细胞内容物外漏而最终杀灭细菌。  相似文献   
6.
通过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UF—100)机内质控体系Levy—Jenning质控法、汇总UF—100提示的复检信息、尿干化学与沉渣结果交互核检及特殊标本的手工复查对UF—100测定结果进行质量控制。UF—100L—J质控法能监测来自仪器、试剂的错误;通过复检可避免结晶、霉菌等对结果的影响;尿干化学与沉渣结果的配对比较有助于发现假阳性、假阴性;特殊标本的手工复查能减小误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HSP患儿的资料,根据是否存在肾脏损害分为紫癜性肾炎(HSPN)组和过敏性紫癜无肾炎(HSPWN)组,同时设置同期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HSPN、HSPWN患儿与健康儿童,血红细胞(RBC)、血小板(PLT)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年龄,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性别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任意两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视图中选择pairwise comparisons)。HSP患儿RDW-CV、RDW-SD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结果HSP患儿与健康儿童在性别,年龄,血MCV、PLT、MPV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SP患儿血WBC,RDW-CV、RDW-SD水平较健康儿童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838,P<0.001;Z=-5.437,P<0.001;Z=-4.681,P<0.001);血RBC,Hb、Hct水平较健康儿童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1,P=0.008;Z=-4.396,P<0.001;Z=-4.043,P<0.001)。HSPN、HSPWN患儿与健康儿童在性别,年龄,血MCV、PLT、MPV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SPN、HSPWN患儿与健康儿童比较,血WBC、RDW-CV、RDW-S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760,P<0.001;Z=32.984,P<0.001;Z=28.343,P<0.001);而血RBC、Hb、Hct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5,P=0.014;Z=20.623,P<0.001;Z=18.256,P<0.001)。HSPN患儿与HSPWN患儿比较,血RDW-S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SP患儿血RDW-CV与WBC、RBC和RDW-SD呈正相关(r=0.189,P=0.047;r=0.263,P=0.005;r=0.217,P=0.023),与Hb、Hct、MCV呈负相关(r=-0.329,P<0.001;r=-0.194,P=0.042;r=-0.447,P<0.001),未发现RDW-CV水平与CRP、Fib、D-二聚体和总胆固醇水平之间的相关性(r=0.029,0.021,-0.143,0.015,P均>0.05)。HSP患儿血RDW-SD水平与MCV、RDW-CV、总胆固醇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434,P<0.001;r=0.217,P=0.023;r=0.360,P<0.001),与RBC、D-二聚体水平呈负相关(r=-0.213,P=0.026;r=-0.301,P=0.003),未发现RDW-SD与WBC、Hb、Hct、CRP、Fib水平之间的相关性(r=-0.027,0.060,0.139,-0.073,-0.195,P均>0.05)。 结论HSP患儿RDW水平升高,但RDW在评估HSP患儿能否进展为HSPN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通过超敏肌钙蛋白Ⅰ(TropI)和传统肌钙蛋白I(cTnI)检测方法的比较,探讨其在心肌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2010年30例门诊和住院患者血液标本,检测血清肌钙蛋白值,比较两种方法的精密性、相关性、阳性率以及离散率。结果 TropI的变异系数(CV)(6.948%)明显低于cTnI(18.190%),两种方法检测肌钙蛋白的均值与相应的质控靶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这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显示相关性良好(r2=0.981 2);两种方法检测患者血清cTnI组平均CV值(7.655%)高于TropI组平均CV值(2.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方法在检测血清肌钙蛋白的作用上基本一致,但是Tropi在重复性方面优于传统的cTnI检测,可能更有利于心肌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1例生长发育迟缓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常规应用G和C显带分析患者及父母外周血染色体,然后采用单核苷酸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SNP-array)技术进一步确诊,并采用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验证。结果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X,r(15)(p11.2q26.3)[92]/45,XX,-15[9]/46,XX,dic r(15)(p11.2q26.3;p11.2q26.3)[4];SNP-array提示arr[hy19]15q26.3(98957555-102429040)×1,考虑染色体15q26.3区存在约3.4 Mb的杂合性缺失,缺失片段中包含致病性明确的IGF1R等7个Morbid基因;qPCR验证结果为15号染色体IGF1R基因第3、10和20外显子引物扩增区存在缺失,考虑系包含了IGF1R基因的片段杂合性缺失所致。患者父母核型正常。结论15q26.3区域的微缺失导致IGF1R等基因单倍剂量不足以及环状染色体的不稳定,这可能与患者生长发育迟缓等临床特征相关,细胞分子水平的检查为病因学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