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5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甘肃省儿童环境与环境卫生(CES)项目实施一个周期的项目效果,为进一步开展项目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个项目县(清水县、渭源县)及1个扩展县(临泽县)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选择实验组、对照组各300户,采集储粪池粪便、蔬菜、健康人群粪便,进行细菌学、蠕虫学相关检验。结果(1)储粪池粪便无害化处理效果:改厕前采样300份,改厕后采样240份,改厕前后蛔虫卵检出率分别为16.00%、2.50%,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X^2=28.15,P〈0.05)。(2)粪便无害化处理后用于蔬菜施肥的卫生安全性:粪便无害化处理前后,分别采集蔬莱样本77份、87份。蛔虫卵检出率分别为24.67%、8.05%,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X^2=8.47,P〈0.05)。(3)人体腑道致病菌、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改厕前后分别采集健康人群粪便889份、893份,蛔虫卵检出率分别为6.19%、3.36%,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X^2=7.84,P〈0.05)。结论我省CES项目实施一个周期的项目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传染病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速度的加快 ,甘肃省也面临控制传染病的艰巨任务。为控制传染病流行与蔓延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对我省传染病流行现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甘肃省卫生防疫站流行病科疫情室 1990~ 1999年全省甲乙类传染病年报表及 1998~ 1999年疾病监测系统丙类传染病年报表。疫情分析  (1)甲乙类传染病 :1997、1998、1999年我省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 2 1种 ,年报告发病率为 42 3 66/10万、42 7 31/10万、417 0 7/10万 ,报告死亡率分别为 0 35 /10万、0 19/10万、0 31/10万 ,病死率分别为 0 0 8%、0 0 4%、0 0…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选择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儿童状况的重要指标.为此,对甘肃省1990~1996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状况进行分析,从而为“九十年代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主要目标”的实现提供对策.1 材料与方法死因资料为全省20个疾病监测点1990~1996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人口资料为监测点同期活产婴儿数.死因资料按“国际疾病分类ICD—9”编码,微机录入、统计汇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每千名活产婴儿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娱乐场所预防艾滋病干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省艾滋病目前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流行期 ,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关键时期 ,我们开展本项目旨在通过对某市娱乐场所进行干预研究 ,了解我省商业性性行为的现状 ,研究娱乐场所性服务人员避孕套使用率及影响因素 ,探索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避孕套的策略和措施 ,为进一步在娱乐场所全面推广避孕套使用创造条件。1 对象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 甘肃省某市两城区发廊、桑拿洗浴、按摩、宾馆等娱乐场所的性服务人员。1 2 研究材料1 2 1 调查表的设计 在预调查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表 ,共涉及六部分内容 80个问题 ,包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多位点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技术,初步探索甘肃省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型及其分布,为防治结核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5个VNTR位点,设计引物,采用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利用BioNumerics 4.5软件进行DNA指纹图谱多态性分析。结果多位点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MLVA)检测显示,215株结核分枝杆菌呈现7个基因群127种基因型,分别为a、b、c、d、e、f和g基因群,其中e群74.88%(161/215)为主要流行型(spoligotyping鉴定为北京家族基因型);有抗结核治疗史患者菌株成簇率高于无抗结核治疗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46)。结论兰州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基因DNA指纹图谱呈现多态性,存在主要流行株,MLVA有助于为当地政府部门制定具体的结核病防治政策和公共卫生应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在治疗初治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FDC治疗甘肃省武威市所辖4个县(区)2010年8月1日—12月31日期间发现的符合要求的初治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使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观察和记录,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入选初治活动性肺结核病例627例,其中初治涂阳病例301例,治愈285例,治愈率为94.7%;涂阴病例326例,完成疗程318例,完成疗程率为97.5%。所有病例中有101例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占治疗人数的16.1%;不同性别、年龄60岁以下与60岁及以上、体重55kg以下与55kg及以上病人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DC制剂治疗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有较好的高治愈率、依从性及全人群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不同服药方式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FDC)进行比较,为中国抗结核FDC的推广提供政策依据.方法 以中国卫生部-盖茨基金会结核病防治项目7个项目省41个项目县(区、旗)为研究现场,采取观察性研究方法,共纳入4907例初治肺结核患者,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了不同服药方式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患者中男性占66.8% (3279/4 907),农民占75.6% (3711/490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84.1% (4128/4907),平均年龄(48.49±19.08)岁,平均体重(55.93±8.74) kg.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21.5% (1055/4907),不同服药方式下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13,P=0.190),但隔日治疗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x2=6.141,P=0.013);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为94.7% (2896/3059),隔日治疗组患者治愈率较高(x2=11.791,P=0.001),初治涂阴肺结核患者完成治疗率为95.1% (1758/184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52,P=0.142).结论 每日治疗方案在治疗转归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与隔日治疗方案相当,但由于其可以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改善患者依从性,因此更适宜在中国抗结核FDC推广中使用.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疾病监测系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状况分析及防治对策杨枢敏孟蕾郝爱华按照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统一方案收集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9对死因资料进行编码及微机处理,以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为标准人口构成对甘肃省疾病监测系统1990~1994年心脑血管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近5年甘肃省学生肺结核发病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我省今后开展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7年全国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中学生肺结核发病及基础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13—2017年,甘肃省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4.59/10万、12.79/10万、9.90/10万、11.01/10万和13.99/10万(P<0.05),年递降率为11.66%,2016年报告发病率有所上升;同期报告学生涂阳登记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年递降率为12.36%,2017年涂阳登记率有所上升;学生肺结核病例所占比例从2013年开始逐年下降,2016年有所上升,由2015年的4.13%上升至2017年的5.23%;每年春秋季学生肺结核病例较多;报告学生肺结核病例中,15~24岁最多,共2 520例,占学生总病例数的80.33%;学生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76∶1。结论 2013—2015年甘肃省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从2016年开始有所上升,应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将15~24岁男生作为防控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边远贫困地区肺结核病人DOT管理现状,了解边远贫困地区肺结核病人DOT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个人口在40万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查阅2005年2006年的季报表、年报、病案等归档材料进行汇总、分析,并抽取这2个县距县城10km以上的12个乡,对2005年登记管理化疗结束的涂阳肺结核病人采用现场问卷方式调查和追访,了解病人DOT管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评价边远贫困地区肺结核病人DOT管理质量。结果有效的109例涂阳病人中直接面视服药率为19.3%,75.2%的病人为自服药;治愈率为41.3%,完成疗程率为38.5%, 18.4%的病人因各种原因为不规则治疗;县、乡、村3级防痨人员由于人力、时间、经济等因素不能做到直接面视规律服药;影响病人服药依从性、疗程期间查痰多为主观因素,并与病人年龄、结核病知识知晓情况、督导管理质量和频次、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结论边远贫困地区肺结核病人的DOT管理质量情况不尽人意。探索适合远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病人DOT管理方法,是我省边远贫困地区实施DOT策略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提高病人对结核病防治知晓率是提高病人规律服药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