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儿童少年食用WHO评选的十类垃圾食品的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海淀区1019名8~16岁儿童少年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前一个月内,97.50%的儿童少年食用过至少一类垃圾食品,15.88%食用过全部十类垃圾食品;分别食用过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饼干类食品、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类食品、罐头类食品、蜜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烧烤类食品的比例依次为70.43%、60.14%、79.72%、64.24%、69.63%、78.72%、42.16%、51.95%、68.13%、60.14%,食用频率≥1次/d的比例分别为26.95%、36.88%、34.84%、32.97%、27.40%、28.18%、37.91%、26.15%、37.39%、22.10%,不喜欢及很不喜欢食用的比例分别只有10.96%、27.42%、7.08%、12.11%、6.56%、6.59%、17.80%、13.59%、3.42%、5.19%.儿童少年每天主要在正餐时间食用十类垃圾食品,且以早餐为主;食用的主要地点在家;主要购买者为母亲,其次为自己.大多数儿童少年对十类垃圾食品营养的认识不全面,对其营养价值及对人体的作用存在错误认识.儿童少年获得食品信息和营养知识的途径主要为电视(67.95%)、母亲(9.02%)、报纸或杂志(6.71%).儿章少年食用十类垃圾食品行为受个人因素(生理、心理因素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食物本身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结论 目前海淀区儿童少年食用十类垃圾食品的行为普遍存在,应高度重视垃圾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问题,积极进行有效的个体化综合干预,预防和控制儿童少年食用垃圾食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数字对象惟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是对包括互联网信息在内的数字信息进行标识的一种T具。  相似文献   
3.
了解2015与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知识与早餐行为变化情况,为制定学生营养改善政策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于2015与2017年分别开展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北京市7个区中抽取28所小学的一、三、五年级及28所中学的初一年级,各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信息、营养知识、饮食行为等.结果 2015年监测学生的营养知识知晓率为(55.2±22.1)%,2017年上升至(58.2±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6,P<0.05).2015年24.2%的监测学生不能每天吃早餐,2017年略降至22.8%(x2=2.02,P>0.05);2015年43.0%的学生能摄入营养充足的早餐,2017年升至50.1%(x2 =39.70,P<0.05).按年级、性别、城乡分层分析发现,监测学生营养知识水平和早餐质量有所提升,尤以郊区、低年级学生增幅更大.结论 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有所提高、早餐质量有所改善,郊区和低年级学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海淀区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海淀区1019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不高,不全面,中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稍高于小学生。电视是中小学生获得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母亲、科普/专业书籍、报纸/杂志也是主要途径,此外,广播对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有一定影响,电脑网络对中学生的营养知识有一定影响。中小学生的营养态度总体上较好,小学生的营养态度稍好于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结论]应积极对中小学生进行营养干预,加强营养知识教育,纠正错误的营养态度,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