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5例因出现上腹不适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13 C尿素呼气试验(13 C-UBT)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检测幽门螺杆菌(HP),统计两种检测方法的HP阳性率。HP检测为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给予改良序贯疗法治疗,Ⅱ组给予改良序贯疗法+微生态制剂,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采用SPSS 19.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205例患者中HP阳性者163例,Ⅰ组(82例)和Ⅱ组(81例),Ⅱ组HP根治率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21,P0.01)。Ⅱ组总有效率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0,P0.05)。Ⅱ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发生率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8,P0.05)。13-C UBT是HP感染性胃病诊断及治疗疗效评估的首选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无创伤,无放射性、可重复等优点,微生态制剂能够提高HP根治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危险因素及CMV包膜糖蛋白H(gH)基因分型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9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IBD患者362例,调查CMV感染情况以及临床疗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BD患者合并CMV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感染不同CMV gH基因型IBD患者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62例IBD患者中CMV感染患者122例,CMV感染率为33.7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重度IBD病情、广泛结肠型病变范围、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抗病毒治疗、激素依赖、结肠切除、临床治疗无效是IBD患者CM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重度IBD病情、广泛结肠型病变范围、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是IBD患者CM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122例IBD合并CMV感染患者中gH 1型85例(69.67%)、gH 2型37例(30.33%);gH 1型与gH 2型IBD合并CMV感染患者的年龄≥40岁、广泛结肠型病变范围、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结肠切除结局以及激素依赖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gH 1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H 1型与gH 2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P=0.895)。结论年龄≥40岁、重度病程、广泛结肠病变、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会增加IBD患者CMV感染风险,IBD并CMV患者以gH1型为主,但gH基因分型不会影响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15岁,因剧烈上腹痛2 d入院.2 d前患者进食芒果数分钟后出现口周皮肤略红,伴轻度瘙痒,1 h后口周出现明显红斑,其上密布针头大小丘疹,且瘙痒加重,出现唇部肿胀麻木感并逐渐加重,约3 h后红斑发展至双颊、额部,同时出现上腹痛,进行性加重,呈阵发性胀痛,无放射痛,伴恶心,无呕吐,发病以来排黑便2次,量不多.患者既往曾有过进食芒果后出现芒果皮炎2次,但无腹痛发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过敏性紫癜(HSP)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0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患者共200例为病例组;检测病例组D-二聚体阳性93例,根据治疗方案将病例组D-二聚体阳性患者分为银杏达莫组(26例),糖皮质激素组(37例)及联合组(30例)3组,另选取2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D-二聚体与患者病情的关系.结果病例组D-二聚体阳性率及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阳性率单纯型占5.5%、肾型占9.5%、腹型占8.5%、关节型AP占6.5%、混合型占16.5%.银杏达莫组临床有效率为69.2%,糖皮质激素组临床有效率为70.3%,联合组临床有效率为93.3%,联合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银杏达莫组和糖皮质激素组,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高于其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SP患者进行D-二聚体检测可以有助于病情进展的... 更多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59岁,牧民。因双下肢红斑结节伴发热1周就诊。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双小腿伸侧出现红色结节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8.6℃,结节逐渐波及双侧膝盖,伴疼痛,2天前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诊断布氏杆菌病,为进一步诊治就诊我科。既往体健。否认遗传病史,结核病史及免疫性疾病等病史。体检:全身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双足踝少许肿胀,双足踝。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术内酯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大鼠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白术内酯Ⅰ组,采用脱氧胆酸钠和热盐水交替灌胃、结合饥饱失常方法制备CAG大鼠模型,白术内酯Ⅰ组从第9周始每日上午分别按10、20、40 mg/kg低、中、高剂量白术内酯Ⅰ灌胃给药,治疗8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变化。结果白术内酯Ⅰ组一般情况均好于模型组,治疗阶段白术内酯Ⅰ组与空白对照组均无大鼠死亡,模型组死亡4只;造模前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后大鼠体重明显减轻(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增加(P<0.01);白术内酯Ⅰ低、中、高剂量组胃黏膜损伤指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血清CRP、IL-6和TNF-α含量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 P<0.01);与模型组比较,白术内酯Ⅰ低、中、高剂量组血清CRP、IL-6和TNF-α含量显著下降( P<0.05)。结论白术内酯Ⅰ对CAG大鼠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可能通过抗炎作用实现。  相似文献   
7.
8.
患者男,15岁,因剧烈上腹痛2 d入院.2 d前患者进食芒果数分钟后出现口周皮肤略红,伴轻度瘙痒,1 h后口周出现明显红斑,其上密布针头大小丘疹,且瘙痒加重,出现唇部肿胀麻木感并逐渐加重,约3 h后红斑发展至双颊、额部,同时出现上腹痛,进行性加重,呈阵发性胀痛,无放射痛,伴恶心,无呕吐,发病以来排黑便2次,量不多.患者既往曾有过进食芒果后出现芒果皮炎2次,但无腹痛发作.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白细胞介素 32 (IL 32)和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 水平,并分析其与幽门螺 杆菌感染及理化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 癌患者90例,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 检测血清IL 32 和TNF α水平, 幽门螺杆菌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CagA)。比较CagA 阳性胃癌患者、CagA 阴性胃癌患者和幽门螺杆菌阴性胃癌患者血清IL 32 和TNF α 的差异。结果 胃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IL 32 (犉=43.365,犘<0.01)与TNF α (犉=87.786,犘<0.01)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gA+ 胃癌患者、CagA- 胃癌患者、HP- 胃癌患者IL 32 (犉=41.066,犘<0.01) 与TNF α (犉=27.427,犘<0.0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IL 32、TNF α水平均高 于中高分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狋=3.374、4.376,犘<0.01)。远处转移患者血清IL 32、TNF α高于 无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狋=5.469、7.727,犘<0.01)。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癌患者血清 IL 32、TNF α升高的危险因素,CagA 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测血清IL 32对胃癌具有良好的诊断作用。 关键词:胃癌;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白细胞介素 32;肿瘤坏死因子 α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8)12 0933 04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15岁,因剧烈上腹痛2d入院。2d前患者进食芒果数分钟后出现口周皮肤略红,伴轻度瘙痒,1h后口周出现明显红斑,其上密布针头大小丘疹,且瘙痒加重,出现唇部肿胀麻木感并逐渐加重,约3h后红斑发展至双颊、额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