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2.
Q热,在新疆存在比较广泛,特别在南疆阿克苏地区。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南疆阿克苏地区长期放牧的牧民、医院门诊病人、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工、以及曾患过“发热待查”、“伤寒”患者共513份血清,以ELISA检查Q热特异性抗体,同时以补体结合试验(CF)作比较。  相似文献   
3.
自1971年Engvall和Perlman首次报道酶连接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以来,由于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与敏感性相同的放射免疫法比较,还具有设  相似文献   
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要求包被抗原纯度高,吸附固相载体好,能保持其免疫活性,一般多用可溶性抗原包被。用超声波裂解Q热立克次体制备的可溶性ELISA抗原,已成功地应用于Q热立克次体抗体的检测,鉴于Q热立克次体体积小、胞壁较坚固,常难以获得理想的超声波抗原,而且考虑到抗原决定簇易分布于菌体表面,因  相似文献   
5.
从云南军犬及人群发现埃立克林体抗体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相似文献   
6.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实验诊断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介绍1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实验诊断,探讨该菌的培养、鉴定特点。方法通过真菌直接镜检、大培养、小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和染色观察。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早期培养菌落比较典型。晚期菌落颜色变化较多。37℃培养,镜下多呈鹿角样或杆状的粗短菌丝。涂片、组织学检查易与其他青霉菌、内脏利氏曼小体、组织胞浆菌等混淆。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诊断的"金标准"仍是真菌培养鉴定。  相似文献   
7.
鞭毛染色法染色条件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一套细菌鞭毛染色法的最佳化条件。方法:采用不同琼脂浓度的培养基中生长的变形杆菌,以不同菌液浓度制成涂片,染色,对比其在不同媒染剂、媒染时间、染色液和染色时间条件下的影响。结果:通过对不同染色条件进行优化筛选,测定了一套最佳条件。结论:改进后的染色法所需试剂少,染色时间短,操作简单,鞭毛着色清晰,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穿膜肽(Tat49-57)对HPV16E7 MHC-Ⅰ类限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位(E749-57)在抗原提呈细胞内经MHC-Ⅰ类途径被提呈的动力学影响。方法 应用多肽固相合成技术,分别合成含穿膜肽与HPV(人乳头瘤病毒)16E7惟一HLA-A2/H2-Kb+限制性CTL表位E749-57的融合多肽,同时合成该表位N端自然延伸的抗原肽和无关对照肽。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技术,检测抗原提呈细胞(APC)在不同时相点对上述各抗原肽进行MHC-Ⅰ类提呈的情况。结果 在与APC孵育早期,Tat-E749-57在短时间内即被APC快速提呈并进入MHC-Ⅰ类抗原提呈途径,提呈的效率略低于E749-57(P > 0.05);在孵育的后期,与Tat-E749-57组孵育的APC细胞表面,E749-57/Kb复合物存在时间较其他组明显延长(P < 0.05)。结论 在外源性抗原肽中引入穿膜肽可明显促进其MHC-Ⅰ类限制性CTL表位的提呈效率,从而有效增强外源性抗原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9.
从云南军犬及人群发现埃立克体抗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 云南地处亚热带、热带地区,气候湿润,适宜许多节肢动物滋生,人兽共患病较多。临床上经常出现发热待诊病例或暴发原因不明热病流行,许多病例的发生可能与接触蜱类有关。为了解该地区与蜱有接触人群和军犬感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的情况,特别是否有埃立克体感染的存在,我们于1991年8月~1992年2月对云南中南部地区的军犬和部份人群的血清作埃立克体、斑点热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及莱姆病螺旋体抗体检测,证明除Q热外,其他均出现阳性。关于埃立克体感染的调查,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白念珠菌ATCC-90028菌丝相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观察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率。方法在3种不同培养基中,分别进行不同浓度的孢子振荡培养(pH7.35,37℃),诱导白念珠菌芽管的形成。结果RPMI1640、DMEM培养液中孢子密度为5×106/L时,芽管形成率最高(大于95%)。结论优化培养条件以提高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