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调查图书馆书库内毛衣鱼的孳生情况,为毛衣鱼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观察计数法和震书水检法捕获毛衣鱼,统计毛衣鱼的孳生密度。同时,动态观察图书馆内毛衣鱼的生态特性。结果 2007和2008年度调查结果显示,毛衣鱼的平均虫口密度分别为(6±1)只/卷(册)和(7±1)只/卷(册)。观察发现,毛衣鱼对温、湿度反应敏感。结论毛衣鱼对图书和档案危害严重,控制温度和湿度是防制衣鱼孳生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为害档案图书的节肢动物种类。方法运用分层抽样法从档案图书中采集节肢动物标本,并进行种属鉴定。结果为害档案图书的节肢动物孳生种类繁多,对图书破坏较大。共检出36种,分属于7个目。结论基本查明了为害档案图书的节肢动物的种类及图书损害情况,为图书害虫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安徽省高校图书馆藏书霉菌孳生情况。方法用定点抽查法对馆内古籍典藏书库、过期书刊库和流通书刊库藏书中霉菌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分类鉴定霉菌34种,隶属于5科12属。抽查藏书2682册,藏书霉损率20.4%(547/2682),其中过期书刊霉损率为36.0%(371/1030),与古籍善本和流通书刊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霉损藏书中,霉变、生霉和霉烂的藏书分别占66.0%(361/547)、22.5%(123/547)和11.5%(63/547)。结论安徽省高校图书馆藏书霉菌孳生较为普遍,在馆藏图书中,过期书刊遭霉损较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安徽省高校图书馆内蟑螂种群构成及生态特征。方法采用药激法和诱捕法捕获蟑螂标本,调查蟑螂的种群构成。同时,动态观察图书馆内蟑螂的栖息场所、夜间活动规律和季节消长等生态习性。结果 共捕获蟑螂2 046只,经鉴定属于3科3属6种,以美洲大蠊为优势种,占80.25%。侵害率最高的是库房,卫生间蟑螂平均密度最高,为7.64只/间。图书馆内蟑螂21:00出现活动,24:00和凌晨1:00达高峰,至6:00活动终止;美洲大蠊活动最高峰在5月份前后。结论安徽省高校图书馆蟑螂孳生情况较严重,美洲大蠊为优势种,是防治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高校图书馆衣鱼的孳生情况.方法 于2005年6月-2007年6月,选取安徽省38所高校图书馆的140间书库对衣鱼孳生情况进行调查.采用诱捕法和药激法收集衣鱼标本.同时动态观察衣鱼的季节消长和24 h活动度等生态习性.结果 调查高校图书馆38个,收集衣鱼标本3 748只,隶属于衣鱼科(Lepismatidae),衣鱼属(Lepisma),包括敏栉衣鱼(Ctenolepisma villosa)、西洋衣鱼(Lepisma saccharina)、小灶衣鱼(Thermobia domestica)、台湾衣鱼(Lepisma,serricom).敏栉衣鱼为优势种.衣鱼活动第1个高峰在5月前后,10月后出现第2个高峰.衣鱼具有昼伏夜出性,20:00开始活动.24:00是活动高峰,随后活动度明显下降,到翌日5:00停止活动.结论 安徽省高校图书馆衣鱼孳生情况较严重,图书馆害虫的防制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安徽省芜湖市图书馆内蜚蠊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状况,为蜚蠊的有效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盒式诱捕法于2008年1-12月对图书馆内蜚蠊孳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捕获蜚蠊1080只,分类鉴定为2科2属4种,即美洲大蠊、黑胸大蠊、澳洲大蠊和德国小蠊,其中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51.85%,为优势种;图书馆蜚蠊全年平均侵害率为53.32%,平均密度为2.56只/间,其中学生自修室侵害最为严重;蜚蠊的繁殖高峰期在8月,且其密度消长与气温高低密切相关(r=0.954,P〈0.01)。结论芜湖市图书馆蜚蠊侵害状况较为普遍,蜚蠊防制工作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