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4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皮质类固醇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研究组采用非皮质类固醇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症状评分、体征评分、总评分、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皮质类固醇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肺纤维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纤维化 (Pulnuonary fibrosis,PF)是各种不同病因的肺部疾病 (如 SARS、特发性肺纤维化、结节病、尘肺、过敏性肺炎、药物和放射线导致的纤维化,以及与胶原血管病有关的致纤维化肺泡炎等 )共同的结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各不相同,严重性各异,但晚期多引起心肺功能衰竭 (如肺心病 )而死亡,对人类危害极大. PF的病理演变大多表现为各种因子对肺基底膜的破坏,激发肺成纤维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复制、增殖、合成过多的胶原为主,导致大量细胞外基质蛋白和胶原堆积,最终引起肺结构的损害 [1].目前对 PF的治疗仅限于非特异性抗炎、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等,疗效尚不理想想.因此,寻找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该病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到的见解.现结合国内近 10年的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观察硬膜外低浓度布吡卡因复合芬太尼与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施行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心脏毒副作用,尿潴留情况。方法 腹部手术病员12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布吡卡因125mg加芬太尼0.4mg加氟哌利多2.5mg),B组(罗哌卡因125mg加芬太尼0.4mg加氟哌利多2.5mg)。采用负荷量加维持量加自控量。结果 低浓度布吡卡因、复合芬太尼与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在PCEA中效果都好,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运动神经阻滞情况方面、心脏毒副作用、尿潴留情况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麻醉前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和芬太尼。结果:观察组完全遗忘率92.4%,对照组完全遗忘率68.1%,观察组完全遗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给药20min、40min后评分为(1.58±0.34)分、(1.72±0.56)分,对照组给药20min、40min后评分为(1.25±0.21)分、(1.37±0.29)分;观察组给药20min、40min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在下肢骨折手术中应用效果显著,患者术中镇静作用明显,同时也可帮助患者遗忘麻醉及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凝血因子含量(PT、APTT、TT、FIB)测定.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的凝血因子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瘀证证候要素评分与凝血因子也无相关性(P>0.05).结论:常规的4项凝血因子检测不能作为血瘀证微观辨证的指标,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回顾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主要从药物自身因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临床应用中的问题等方面分析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严格规范药品质量的监控,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坚持辨证用药,注意药物的配伍;控制用药剂型及剂量等方面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近年来小檗碱抗肿瘤作用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小檗碱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实现抗肿瘤作用。肯定了小檗碱在抗肿瘤方面作用的同时,提出未来应加强联合用药以及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小檗碱更好的发挥抗肿瘤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回顾彝族医药基础理论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及其在彝族医药临床治疗中运用的研究文献,发现彝族医药基础理论的"哎哺"学说,"五行与五脏"、"二气六路"的经络学说存在着基本概念模糊和阐释人体的生理及病理不清的问题。临床上,彝族医药理论对疾病的认识仅停留在症状的表层上,缺乏对疾病的机制认识;其理论与临床运用脱节,药物及配方使用原理不清。提出加大彝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力度,传承彝医药专家的理论和经验,开展现代化研究以证实彝医药的基础理论观点等解决方法。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并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136例脑梗死患者及73例非脑梗死的对照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同时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形态、数量、回声特征。结果:在总体人群中,不规则型斑块中血瘀证所占的百分比较非血瘀证增高(P0.05);在脑梗死患者中,血瘀证组颈动脉斑块不匀质、不规则率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人群血瘀证与颈动脉斑块形态呈正相关(P0.05)。脑梗死血瘀证与斑块数目、性质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及数目存在正相关,且其斑块具有不稳定性。在发生脑梗死时,斑块数目增加,不稳定性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136例脑梗死患者及73例非脑梗死的对照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同时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结果:在总体人群中,血瘀证组双侧颈外动脉(ECA)收缩期流速、左颈总动脉(CCA)舒张期流速、右CCA的PI均小于非血瘀证组(P<0.05)。脑梗死血瘀证组双侧CCA、ECA、右颈内动脉(ICA)收缩期流速、右ECA的RI、双侧CCA、右ECA的PI均大于血瘀证组(P<0.05)。总体人群血瘀证与双侧ECA收缩期流速、左CCA舒张期流速、右CCA血流搏动指数、右ECA血流搏动指数呈负相关(P<0.05)。对照人群血瘀证与右CCA舒张期流速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瘀证存在部分颈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在发生脑梗死时,血瘀证出现大部分颈动脉阻力增加,血流速度增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