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细菌快速生长繁殖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促细菌快速生长繁殖因子即细菌培养基成分进行科学配比研究,促使细菌能快速生长繁殖,并在同一体系内同时对细菌进行鉴定防止耐药菌株泛滥作了初步探讨^[1,2]。方法 采用V型板体系内培养,并同时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细菌鉴定报告时间缩短至4~8小时,与常规方法对比其中标准菌株符合率为100%,临床分离株符合率为98%。结论 初步建立了细菌检验的快速常规程序,使临床细菌学检验更好的为临床提供正确,及时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放疗疗程中不同时段CBCT图像的影像组学分析,寻找早期定量预测食管癌放疗放射性肺炎(RP)的参数,结合临床特征和肺剂量体积参数建立联合Nomogram模型并探讨这一模型对食管癌R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7—2019年间临床资料、剂量学参数、CBCT图像资料完整的 96例胸中段食管鳞癌调强放疗患者资料,每例患者均分别获取放疗期间3个不同时段的肺CBCT图像。全组病例随机分成训练集(67例)和验证集(29例),以CBCT上双肺实质作为感兴趣区,运用3D-Slicer软件进行图像分割和特征提取,经LASSO-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特征参数筛选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Rad-score)。从3个不同时段建立的RP预测模型中选择最优模型联合经回归分析获得的最佳临床及剂量学参数,建立联合Nomogram模型,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基于曲线下的面积(AUC)验证其诊断效能。结果 第一时段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优于其他两个时段,在训练集中的AUC值为0.700(95%CI为 0.568~0.83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5%、75.0%;在验证集中的AUC值为0.765(95%CI为 0.588~0.94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6%、64.7%。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及剂量学构建的Nomogram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值为0.836(95%CI为 0.700~0.91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0%、54.8%;在验证集中的AUC值为0.905(95%CI为 0.799~1.00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73.3%。联合Nomogram模型诊断效能最佳。结论 基于放疗早期肺CBCT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对于食管癌RP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Rad-score联合 肺V5Gy、肺 Dmean、肿瘤分期建立的Nomogram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准确性,可作为一种定量预测模型用于RP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强心颗粒通过调控Rac1蛋白磷酸化抑制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兼血瘀水肿证活性氧(ROS)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应用多柔比星联合丙硫氧嘧啶(PTU)法复制病证结合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强心颗粒组以及强心颗粒+Rac1过表达组。干预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总Rac1、磷酸化Rac1(P-Rac1)以及下游蛋白NOX2、NOX4的表达情况,对比各组心肌ROS含量、8-OHdG核染(+)比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正常组未死亡,模型组存活率为58.33%,强心颗粒组存活率为72.73%,强心颗粒+Rac1过表达组存活率为72.73%。ROS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心肌细胞ROS荧光强度为34.44±1.63,强心颗粒组为18.39±1.50,强心颗粒+Rac1过表达组为26.23±2.01,强心颗粒组低于模型组(t=20.32,P<0.001),强心颗粒+Rac1过表达组高于强心颗粒组,t=10.04,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心肌细胞8-OHdG核染(+)比率为19.21±2.33,强心颗粒组为11.78±1.26,强心颗粒+Rac1过表达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 对促细菌快速生长繁殖因子即细菌培养基成分进行科学配比研究,促使细菌能快速生长繁殖,并在同一体系内同时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作了初步探讨。方法:采用V型板体系内培养,并同时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细菌鉴定报告时间缩短至4-8小时,与常规方法对比其中标准菌株符合率为100%,临床分离株符合率为98%。结论;初步建立了细菌检验的快速常规程序,使临床细菌学检验更好的为临床提供正确,及时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学生食堂,除餐具外还有盆、桶、勺等多种接触或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用具,其卫生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为此,我们于1997年3-10月对吉林市30所大、中、小学校学生食堂内的容器、用具进行了卫生学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在吉林市内抽取5所小学、12所中学3所中等专业学校和8所大专院校学生食堂为对象。1.2方法1.2.且采用现场检查和询问的方式,对使用前的容器、用具进行卫生学调查。回.2.2对使用前的盆<饭盒、菜盆)、桶(饭桶、菜桶)、菜勺、打饭器(量器和打饭板)等接触或盛放直接人口…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中药单体蟾毒灵促进人肝癌细胞凋亡的潜在分子靶点。方法:以人肝癌细胞株PLC/PRF/5为体外模型,观察中药单体蟾毒灵对人肝癌细胞凋亡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的蟾毒灵分别作用于PLC/PRF/5细胞24 h、48 h、72 h,检测其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通过高通量Illumina RNA测序,筛选蟾毒灵作用人肝癌细胞后基因表达的变化,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中药单体蟾毒灵可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中药单体蟾毒灵可诱导不同基因的表达;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表明,中药单体蟾毒灵可以影响细胞周期、凋亡等通路的变化;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凋亡通路表明,钙离子诱导的细胞死亡途径中的钙蛋白酶表达明显上调。结论:中药单体蟾毒灵具有明显的抗肝癌细胞凋亡作用,并可通过作用相关信号通路中的多靶点参与此过程。  相似文献   
7.
胸段食管癌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患者临床特征、照射技术及肺剂量体积参数等因素对放疗后放射性肺炎(RP)的影响,为食管癌放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247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放疗后RP的发生情况,对患者临床特征、照射技术及肺剂量学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验证≥1级、≥2级、≥3级RP的诊断效能。结果 全组患者中≥1级RP 118例(47.8%),≥2级RP 54例(21.9%),≥3级RP 17例(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肺V5~V40、平均肺剂量(MLD)均与≥1级RP(Z=-5.802~-4.306,P<0.05)和≥2级、≥3级RP(F=0.057~11.616、0.087~3.392,P<0.05)发生有关,GTV体积、PTV体积、GTV/肺体积(%)、PTV/肺体积(%)均与≥1级RP(Z=-3.377~-2.041,P<0.05)和≥2级RP(F=3.600~9.801,P<0.05)发生有关;吸烟指数>400与≥3级RP明显相关(χ2=13.295,P<0.05),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与≥1级RP者明显相关(χ2=9.146,P<0.05),而不同的照射技术、化疗因素、放疗剂量以及食管癌分期、位置均与RP无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肺V5V40为≥1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AUC最佳临界值分别为55.74%和4.13%;MLD为≥2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最佳临界值为11.91 Gy;双肺V5为≥3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最佳临界值为57.60%。吸烟指数>400为≥3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5.964,P<0.05),COPD为≥1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6.110,P<0.05)。结论 胸段食管癌放疗后RP的发生率较低,双肺V5V40、MLD等剂量学参数及吸烟程度和COPD等临床特征与相应等级的RP的发生密切相关,实施食管癌放疗时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学校内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保证广大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我们从1994年4月起对吉林市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实施学校卫生综合监督管理,历时3年。现将我们的工作方法及成效报道如下。1监督办法1.1监督对象:对市区53所学校(  相似文献   
9.
人们生活的环境经常受到化学、物理、生物学因素的污染。近年来对物理因素的污染逐渐引起重视,空气、水、食物等受到有害因素的污染会直接间接损害人体健康。不少的调查材料表明,物理性有害因素中的电磁辐射污染的确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四维CT(4DCT)探讨腹部加压对周围型肺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SBRT)靶区位移幅度、靶区体积大小及外扩边界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拟行SBRT的周围型肺部肿瘤患者,CT模拟定位时依次完成腹部加压3DCT、腹部加压4DCT(4DCTcom)、自由呼吸4DCT(4DCTfree)扫描,并于照射前行腹部加压锥形束CT(CBCTcom)扫描。4DCT图像重建生成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在上述图像上分别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并重建肿瘤内大体靶体积(IGTV),在IGTV MIPcom基础上分别均匀外扩5、4、3 mm构建计划靶区(PTV)MIPcom。按所在肺叶位置将肿瘤分为全组、肺上中叶组和肺下叶组。结果对于全组肿瘤靶区,与自由呼吸状态比较,加压使靶区中位三维运动矢量减少30.92%;对于肺上中叶和下叶靶区,加压分别使靶区中位三维运动矢量增加3.42%和减少18.80%。无论全组还是上中叶或是下叶组,肿瘤各方向位移及三维运动矢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加压使IGTV的体积显著减少,IGTV MIPcom、IGTV MIPfree和IGTV10com、IGTV10free中位体积分别为4.01、5.36 cm3和6.59、7.65 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5、-3.14,P<0.01)。PTV MIPcom外扩5 mm时IGTV CBCTcom对PTV MIPcom的包含度为100%,外扩4、3 mm时包含度≥95%的比例分别为100%、83.33%。结论腹部加压技术改变了患者呼吸模式,减少腹式呼吸的同时增加了胸式呼吸;IGTV MIP和IGTV10的体积减小,为SBRT患者PTV的缩小创造了条件;临床上采用腹部加压技术实施SBRT时基于4DCT的IGTV外扩4 mm形成的PTV显示了临床精准放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