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外伤性脑梗死发生危险因素及机制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现对本院2004~2006年158例颅脑外伤患者从年龄、性别、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颅脑损伤类型,有无脑疝发生等因素与脑梗死的发生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因素与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替诺福韦酯单药与联合恩替卡韦对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经治患者仍应答不佳或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挽救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恩替卡韦序贯治疗仍效果欠佳的拉米夫定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40例和联合组40例。单药组给予替诺福韦酯(300 mg/d)替换治疗;联合组使用替诺福韦酯(300 mg/d)和恩替卡韦(0.5 mg/d)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48周,检测基线,治疗12、24和48周时病毒学、生化学、血清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治疗时间点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ALT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单药组患者治疗48周后完全病毒学应答率、ALT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85.0%(34/40)、76.2%(16/21)、0、13.1%(3/23),联合组分别为87.5%(35/40)、77.3%(17/22)、0、16.0%(4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耐受性均良好,无一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导致停药。结论对于恩替卡序贯治疗后仍应答不佳或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拉米夫定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替诺福韦酯单药替换恩替卡韦的挽救治疗仍能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发生感染和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7年9月~2019年9月我科收治的HBV-ACLF患者102例,发生感染48例,发生AKI 32例,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并发感染和AKI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感染组住院天数≥15 d、存在侵入性操作、并发上消化出血、腹水、肝性脑病和糖尿病的比率分别为56.3%、37.5%、43.8%、52.1%、25.0%和16.7%,显著高于未发生感染组的24.1%、13.0%、16.7%、22.2%、5.6%和3.7% (P<0.05),感染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10.2±42.2)μmol/L,显著高于未感染组【(210.1±2.1)μmol/L,P<0.05】,MELD评分为(26.1±4.6),显著高于未感染组【(20.5±4.1),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0.4±1.1)g/L,显著低于未感染组【(35.3±2.0)g/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长【OR(95%CI)为1.7(1.3~2.1)】、存在侵入性操作【OR(95%CI)为1.5(1.1~2.1)】、上消化道出血【OR(95%CI)为2.0(1.2~3.2)】和出现肝性脑病【OR(95%CI)为1.8(1.1~2.7)】是HBV-ACLF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95%CI)为1.5(1.2~1.9)】和并发上消化道出血【OR(95%CI)为1.4(1.0~1.9)】是影响HBV-ACLF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论 HBV-ACLF患者存在容易并发感染和AKI的危险因素,住院时间长,进行侵入性操作和有严重的并发症均需要认真预防和及时处理,才能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美他多辛胶囊联合还原性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4月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收治的酒精性肝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口服还原型谷胱甘肽0.4 g,3次/d;研究组口服还原型谷胱甘肽0.4 g,3次/d,美他多辛胶囊0.5 g,2次/d,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显效率(71.7%)和总有效率(93.5%)均显著提高(P<0.05),无效率(6.5%)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肝功能指标均显著降低(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谷丙转氨酶[(32.17±5.13)U/L]、谷草转氨酶[(38.21±7.22)U/L]、谷酰转肽酶[(42.55±7.31)U/L]、胆红素[(21.15±2.13) μmol/L]均显著降低(P<0.01),同时肝硬度值(12.1±6.2)亦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血脂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总胆固醇[(4.08±0.42)mmol/L]、血清三酰甘油[(1.62±0.3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7±0.51) mmol/L]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美他多辛胶囊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脂肪肝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调节血脂代谢,疗效优于还原型谷胱甘肽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诊断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12月就诊于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的5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否正常分为正常组(n=217)和升高组(n=283),比较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的相关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评价D-二聚体水平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VT的早期预警效能。结果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ALT、AST、TBil、Alb、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P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3、0.455、0.214、0.756,P值均<0.05)。共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PVT,PVT阳性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PVT阴性患者[1.96(0.82~4.91)mg/L vs 0.61(0.19~1.54)mg/L,Z=-6.02,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佳诊断界值为0.76 mg/L,ROC曲线下面积和95%可信区间为0.758(0.719~0.796)。结论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指标。对于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患者,需警惕PVT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并已在血清病毒中产生耐药基因突变的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反转录酶(RT)区的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1年8月于解放军302医院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30例,均经6个月以上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并已在血清中检测到耐药相关突变。采集与血清检测同一时间点的全血标本30份并分离PBMCs,提取总DNA,以不降解质粒的ATP依赖的DNA酶(PSAD)消化+滚环扩增+跨缺口PCR方法扩增HBV cccDNA的RT区,分析9个位点的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相关变异。结果 30份样本中,16例检出HBV cccDNA,检出率为53.3%,PBMCs中HBV cccDNA检出率与HBeAg阳性率、血清ALT水平及血清HBVDNA载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在16例HBV cccDNA检出者中,B基因型5例,占31.3%,C基因型11例,占68.8%,与血清HBV基因分型结果一致。但是,与血清HBV均检出耐药突变株不同,16例PBMCs cccDNA中检出的病毒均是无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相关突变的野生株。结论在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 DNA产生耐药突变的情况下,PBMCs中HBV cccDNA仍以原始野生株为优势种群,推测PBMCs可能是体内HBV野生株的"存储库"。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对肝脏硬度测定(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值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9月接受Peg-IFN α-2a(180 μg/周)联合RBV[10.6~15.0 mg/(kg·d)]治疗48周的基因1b和非1b/2a型CHC患者91例,观察基线水平、治疗第12、24、48周以及停药后第24、48周的LSM值、HCV RNA和ALT水平的变化,分析抗病毒治疗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LSM值、HCV RNA和ALT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率为79%,获得SVR的患者中有4例复发,复发患者具有高龄、高LSM值且均为基因1b型等特征.结论 Peg-IFN α-2a联合RBV治疗有效降低CHC患者体内HCV RNA和ALT水平,可改善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中重度门静脉高压症外科常规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6.6-2010.4在我院经外科常规手术治疗的93例肝癌合并中重度门静脉高压症病例,其中肝癌行不规则切除59例,行射频热毁损术59例;门脉高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脾切除术41例,行脾切除术加胃冠状静脉结扎术30例,行脾动脉结扎术22例。结果:随访2月-3年,肝部分切除同时行脾动脉结扎、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围手术期发生肝衰竭死亡1例;开腹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同时行脾动脉结扎、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肝癌切除组常规手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5.6%、66.3%、52.9%,死亡原因依次是肝癌复发、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肝癌射频消融组常规手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6.1%、67.1%、50.3%,死亡原因同肝癌切除组。结论:术前病情不同,行外科切除与射频消融相比,两种治疗措施的疗效没有差异性,个体化治疗是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关键。肝脏移植是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最佳治疗手段。如适应症选择得当,肝癌和门静脉高压症同时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FibroScan对于慢性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选择2009年4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经肝脏穿刺病理诊断的慢性DILI患者49例,进行FibroScan检测得到肝脏硬度测量(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值.以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以评价FibroScan对慢性DILI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LSM值与肝脏病理分期呈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607,P<0.001.FibroScan诊断慢性DILI肝纤维化≥S2期、≥S3期、S4期的AUROC分别为0.878、0.944、0.993.结论 FibroScan对诊断慢性DILI肝纤维化程度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