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4篇
预防医学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基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国内外对不同型别HV与自然宿主、生态环境和进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HV的流行及疫区演变与病毒和宿主长期相互作用联系紧密。由于HV基因分型较多,在全球分布广泛,HV不同血清型甚至同一血清型不同病毒株间存在核酸序列的差异,不同分型的HV基因片段往往会发生重组,这在HV及其与宿主动物基因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及流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结合国内外HV研究进展对其流行现况、生物学特性及与宿主基因相互作用等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江西省一起人感染H7N9禽流感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病例的感染来源,并探讨其传播模式。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2例病例及其57名密切接触者,采用real-time RT-PCR对采集的相关标本进行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并分析病例病毒基因序列。结果 2例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为母女关系,均因抢救无效死亡。2例病例发病前有禽类暴露史,居住地外环境标本检测出H7N9禽流感病毒。病毒基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病例H7N9病毒仍属于长三角分支,对禽类低致病性。病例1的密切接触者中,除病例2于2月4日发病外,其余密切接触者经医学观察未出现异常。结论本起家庭聚集性疫情中,病例1的感染来源可能为被H7N9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环境,病例2的感染途径为共同暴露还是有限的人传人尚无明确证据。  相似文献   
4.
曾志笠    刘晓青  傅伟杰  朱蒙曼    袁辉 《现代预防医学》2016,(22):4038-4039
目的 分析江西省不同亚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江西省禽流感防控策略的制定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江西省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报告的人感染禽流感确诊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方法,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江西省共报告人禽流感确诊病例18例,其中H7N9病例14例,H10N8病例3例,H5N6病例1例;死亡4例,病死率22.22%。88.89%(16/18)的病例发生在1 - 2、4和12月,61.11%(11/18)的病例出现在鄱阳湖周边地区;病例年龄中位数为62岁(23~80岁),男性占55.56%(10/18);17例病例均有明确的禽类暴露史,病例可疑暴露场所环境相关标本中H7N9、H10N8禽流感病毒阳性标本检出率分别为12.24%和5.19%。结论 江西省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在冬春季高发,且存在一定的地域集聚性,多数病例发病前有禽类或活禽市场暴露史。建议实施“加强活禽市场管理,控制发病风险”控制措施,并主动开展禽流感病毒病原学监测和血清学调查,系统收集轻症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信息,全面分析和掌握我省人禽流感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控人禽流感疫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江西省手足口病发病的ARIMA乘积季节模型并进行预测,探讨该模型在江西省手足口病早期预测预警中的可行性。方法 以江西省2008-2015年手足口病逐月发病数为基础,建立ARIMA乘积季节模型,利用2016年各月发病数对模型进行验证,得到最优模型后对2017年手足口病发病数进行预测。结果 本研究构建的江西省手足口病发病预测模型为ARIMA(2,1,1)(0,1,1)12,各项参数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优度检验获得BIC值最小为14.738,残序列为白噪声(Ljung-Box Q=14.738,P=0.362),实际值与拟合值的动态趋势基本吻合;2016年1-8月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小,吻合度高;2017年手足口发病数预测值为49 353。结论 ARIMA(2,1,1)(0,1,1)12较好地模拟了江西省手足口病发病趋势,可用于江西省手足口病发病的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江西省首起人感染H7N9禽流感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追溯病例的感染来源,并探讨其传播途径。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与分析,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对病例和环境标本进行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例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为母子关系,经积极救治病愈出院。首发病例(病例A)于2016年4月1日发病,8日返回江西泰和县就诊,发病前1周在福建晋江市有活禽接触和活禽市场暴露史,并在可疑暴露市场标本中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A的密切接触者中,除病例B(病例A母亲)于4月5日发病外,其余密切接触者经医学观察未出现异常。结论 2例病例系江西省首起输入性人感染H7N9禽流感家庭聚集性病例,其感染途径为共同暴露还是有限的人传人尚无明确证据。  相似文献   
7.
1997年以来,全球多个国家相继出现人感染H5N1禽流感家庭聚集性病例,随后中国局部地区也陆续报告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相关病例。目前存在的人传人的现象是有限非持续的,具体的人际间传播途径与方式并不清楚且尚无证据证实上述2种病毒可以在人间持续传播。家庭聚集性病例多发生在与禽类接近或接触的人群中,可能存在的遗传易感性以及个体间受体表达的差异增加了家庭成员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风险。随着人感染H5N1与H7N9禽流感病毒的持续流行以及病毒自身变异的发生,不排除其获得对人类的适应性突变可能性。人感染H7N9病例中未检测出的症状轻微感染者可能会引起更难以控制的人际间流行。本文将从人感染H5N1、H7N9病毒家庭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模式以及传播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为今后禽流感疫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