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瘦素和丙二醛(MDA)在成年男性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64排螺旋CT对入选50例研究对象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将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肥胖组及对照组三组,评估各组人群的代谢指标、瘦素、丙二醛(MDA)等指标.并对这些指标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胰岛素水平、HOMA-IR、瘦素、丙二醛(MDA)显著高于肥胖组,冠心病组和肥胖组的胰岛素水平、HOMA-IR、瘦素、丙二醛(MDA)显著高于对照组.胰岛素与血清瘦素及丙二醛呈正相关.结论 冠心病组的HOMA-IR和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肥胖组,肥胖组高于对照组,说明胰岛素抵抗是冠心病患者基本特征,冠心病患者瘦素和丙二醛水平升高与胰岛素水平呈线形相关,提示瘦素和丙二醛可能参与了其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钙调激素甲状旁腺素(PTH)和维生素D的变化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6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检测血清中骨代谢及血糖相关的指标,并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将6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骨量减少组(32例)、骨质疏松组(12例)、正常组(16例),测定3组的血清PTH和25羟维生素D3,分析其与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依据患者腰椎或髋部的骨密度值,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20.0%(12/60),骨量减少的检出率为53.3%(32/60).3组的血清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2,P=0.043),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与正常组相比,PTH水平明显上升[(44.87±10.62)、(50.24±20.32)μg/L与(36.96±12.36)μg/L,P均<0.05].但25羟维生素D3浓度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PTH水平与髋部骨矿面密度(BMD)呈显著负相关(r=-0.224,P <0.05),与腰椎BMD无显著相关性(r=-0.187,P>0.05).结论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髋部BMD与血清PTH浓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滴丸(DSP)对钙化血管骨保护蛋白(OPG)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 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维生素D3(Vit D3)组和Vit D3+DSP组(15粒·kg-1·d-1).病理学检查Vit D3诱导的血管钙化情况,电极法和自动生化仪酶法分别测定血管壁和骨组织钙含量,免疫组化检测钙化组织中OPG表达.结果病理学观察显示,成功建立Vit D3诱发的血管钙化模型.与对照组比较,Vit D3组血管壁钙含量和OPG表达明显增加,而骨组织钙含量明显减少;与Vit D3组比较,Vit D3+DSP组血管壁钙含量和OPG表达明显减少,而骨组织钙含量明显增加.结论提示DSP通过减少大鼠动脉钙化组织中OPG的表达,有效抑制血管钙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循环酶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11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Hcy和hs—CRP水平,并与100例健康对照者比较。根据NIHSS评分,将脑梗死组分为轻、中、重度3组,各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老年脑梗死组血浆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6.97、14.96,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浆Hey、hs—CR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9、28.19,P〈0.05),脑梗死患者血浆Hcy、hs—CR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4、0.58,P〈0.05)。结论血浆Hcy、hs-CRP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动态监测血浆Hcy、hs.CRP水平对脑梗死的预测和疗效观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老年患者的抑郁状态和社会支持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科住院的60岁以上自愿参加本次调查的患者100例,均填写一般问卷和一系列量表,并进行评分及等级量化.结果 100例患者中82例存在抑郁状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抑郁状态发生关系最大者是文化程度(OR=2.25,P<0.05),其次是服药种类(OR =0.81,P<0.05).抑郁状态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评分低于非抑郁状态组(均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非抑郁症组[(30±17)分比(23±7)分](P<0.05).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评分与抑郁状态的发生呈负相关(r分别为-0.53、-0.29、-0.35,均P<0.01),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抑郁状态的发生呈正相关(r=0.21,P<0.05).结论 老年患者抑郁发生率高,高度重视抑郁并针对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特征,提出构建相关的干预模式,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匹维溴胺联合谷维素治疗老年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匹维溴胺联合谷维素治疗老年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消化内科于2009年3月~2010年7月收治的老年肠易激综合征患者73例,其中,男55例,女18例;平均年龄(65.7+6.4)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37)和对照组(n=36)。试验组患者给予匹维溴胺治疗,每日3次,每次50mg,另给予谷维素治疗,每日3次,每次30mg。对照组患者只给予匹维溴胺治疗,每日3次,每次50mg。两组研究均以30d为1个疗程,评估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2.3%和27.8%,两组在显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7,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和61.1%,两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5,P〈O.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结论:匹维溴胺联合谷维素治疗老年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老年男性患者的骨矿面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探讨影响其骨密度的可能因素。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6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并检测血清和尿液中骨代谢及血糖相关的生化指标,分析影响患者骨密度的可能因素。结果依据患者腰椎或股骨颈的骨密度值,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20%,骨量减少的检出率为53.3%。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体重、HbAlc均是与腰椎或股骨的BMD相关的变量,其中体重与腰椎的BMD相关性最高(r=0.254,P〈0.01),HbAlc与股骨的BMD相关性最好(r=-0.224,P〈0.01)。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BMD与年龄、体重、HbAlc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尿酸(UA)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89例不同类型老年CHD患者和60例对照组,测定血浆中Hcy和UA的水平,并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AMI;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35例)血浆Hcy和UA含量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6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cy和UA水平变化呈正相关(r=0.512,P<0.05).结论 血浆Hcy和UA可能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过程,血浆Hcy和UA水平的测定对ACS的预测和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卡维地洛与拉贝洛尔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与拉贝洛尔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7例,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54例)和拉贝洛尔组(53例),分别给予卡维地洛和拉贝洛尔口服治疗24周。观察2组患者血压、心率、血糖和血脂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在治疗2周时血压均有所下降,在治疗6~8周末下降最明显,并维持至24周。卡维地洛组和拉贝洛尔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83%和78%。治疗后卡维地洛组患者血糖、血脂无明显变化,拉贝洛尔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增高。2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卡维地洛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耐受性及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人群血压晨峰值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入选经药物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1例。进行ABPM检查,计算血压晨峰值,按照血压晨峰值进行分组。血压晨峰值≤30mmHg者分为非血压晨峰组(NMS组),血压晨峰值〉30mmHg者分为血压晨峰组(MS组)。对入选对象进行颈动脉IMT测定。分析两组患者高血压相关因素对血压晨峰现象及IMT的影响,并对其血压晨峰值与IM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151例高血压控制良好者,其中76例有血压晨峰现象,占50.3%。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脂、血糖、最高收缩压、平均收缩压、最低收缩压、最高舒张压、平均舒张压及最低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S组患者血压晨峰值[(42.34±7.10)mmHg]及IMT[(0.89±0.13)mm]高于NMS组[(21.16±5.23)mmHg,(0.84±0.14)mm,P〈0.01或P〈0.05],颈动脉IMT与血压晨峰值呈正相关(r=0.56,P〈0.01)。结论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人群仍存在血压晨峰现象,其血压晨峰值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