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产替米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氨氯地平作对照,研究替米沙坦的降压疗效。方法7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停用降血压药1周,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38例,口服替米沙坦40mg/d;对照组B组138例,口服氨氯地平5mg/d。治疗8周,观察血压、心率、血糖、血脂、肝功能及不良反应等。结果2组治疗前后收缩压与舒张压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替米沙坦较氨氯地平能明显降低高血压的晨峰现象(P〈0.05),2组治疗前后心率及各项实验室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变化。不良反应轻微,均能耐受。结论国产替米沙坦为高血压患者的理想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2.
3.
目前扩张型心肌病 (DCM )的病因尚未明了 ,多数认为与病毒性心肌炎的进一步发展有关[1] ,临床上因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故预后较差。病理学和组织学上已证实DCM患者心肌内有大量的纤维瘢痕组织形成 ,这也是导致其常常发生心力衰竭并且疗效很差的原因之一[2 ] ,但就其纤维化血清学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报道甚少 ,本文观察了DCM患者血清透明质酸 (HA)、层粘连蛋白 (LN )、Ⅳ型胶原 (Ⅳ .C)等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探讨了其反映DCM的心肌纤维化的程度以及心功能状况的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1 1 观察对象 本文观察对象…  相似文献   
4.
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QRS波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贞胜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0):186-187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病理性Q波出现时间的规律性及QRS波形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急诊冠脉造影证实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病理性Q波出现的早晚及波形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病理性Q波出现的时间前壁心梗平均为(9.1±3.6)h,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平均(10.2±7.6)h;2例QRS波畸形明显,其中1例死亡.结论 病理性O波出现的时间在急性前壁心脏梗死明显早于急性下壁心脏梗死,QRS波畸形明显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组织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变化,探讨其与AMI面积大小的关系及其反映心肌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AMI患者再通组42例,未通组22例及正常对照组37例血清中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含量;采用Michelle等公式计算出梗死面积,并将各组参数间和梗死面积作相关分析.结果AMI患者未通组血清PCⅢ、Ⅳ*C、LN含量较其他两组增高显著,并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但其他两组的参数之间及其与梗死面积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PCⅢ、Ⅳ*C、LN均可作为AMI患者心肌组织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并可间接反映梗死面积大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维奥欣联合消心痛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102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维奥欣 消心痛组52例)与对照组(消心痛组50例)。对照组口服消心痛每次10-15mg,每日三次,加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维奥欣每次2片,每日三次。结果 用药后缓解症状有效率治疗组90.4%,对照组60.0%;心电图改善有效率治疗组59.6%.对照组40.0%,QTd治疗组在治疗后有显著下降.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维奥欣是治疗心绞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中组织纤维化指标的变化,以期探讨心肌纤维化的DCM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放免法测定DCM患者45例,分别于心力衰竭和病情控制后,以及正常对照组30例血清中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的浓度,并将上述各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 DCM患者血清中HA、PCⅢ、LN水平分别为(130.12±32.72)μg/L、(183.99±36.79)μg/L、(196.72±39.63)μg/L,较正常对照组水平显著增高,而且心力衰竭发作[分别为(338.37±30.74)μg/L、(281.39±37.38)μg/L、(292.93±38.72)μg/L]时更为显著.结论血清HA、PCⅢ、LN可作为DCM患者心肌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在临床上为判断DCM的心肌纤维化和现存的心功能状况提供了间接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血压水平与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6例,根据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分为<130 mm Hg(1mm Hg=0.133 kPa)组(64例)、130~150 mm Hg组(60例)及>150 mm Hg组(282例),分别记录各组住院期间死亡例数,并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结果 <130 mm Hg组和130~150 mm Hg组前侧壁心肌梗死发生率[62.5%(40/64)、61.7%(37/60)]高于>150 mm Hg组[51.4%(145/282)](P<0.05).<130 mm Hg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150 mm Hg组[17.2%(11/64)比3.9%(11/282)](P<0.05).<130 mm Hg组的LVEDD为(51.9±7.2)mm,130~150mm Hg组为(51.6±5.8)mm,均高于>150mm Hg组的(50.1±5.3)mm(P<0.05).<130 mm Hg组的LVESD为(39.5±8.5)mm,也明显高于130~150 mm Hg组的(37.1±7.1)mm及>150 mm Hg组的(34.7±6.1)mm(P<0.01).<130 mm Hg组的LVEF为(46.0±10.6)%,明显低于130~150 mm Hg组的(49.5±11.1)%及>150 mm Hg组的(54.6±10.6)%(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收缩压为影响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OR=1.027,95%CI:1.008~1.043,P=0.005).结论 血压过低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和心室重塑的预测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密切关注并合理控制血压,降低病死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史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是许多心脑疾患(如冠心病、卒中)等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已有1.6亿的高血压患者,虽然降压药已广泛应用,但是目前仍有70%的患者血压不能达标.不能达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物,选择低价高效的抗高血压药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与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通心络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0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健康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治疗,连续治疗12个月。比较健康组与病例组受试者血清visfatin、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血清visfatin水平与血清MDA、SOD水平及颈动脉IMT、斑块面积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isfatin、MDA、SOD水平,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visfatin、MDA水平高于健康组,血清SOD水平低于健康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大于健康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isfatin水平与冠心病患者血清MDA水平(r=0.486)及颈动脉IMT(r=0.388)、斑块面积(r=0.354)呈正相关,与血清SOD水平(r=-0.343)呈负相关(P0.05)。治疗前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血清visfatin、MDA、SOD水平及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血清visfatin、MDA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干预组患者均未出现过敏、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明显升高,并与氧化应激、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通心络胶囊可通过降低血清visfatin水平而抑制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