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2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鼠类为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主要宿主动物,查明鼠类自然感染钩体状况,对控制本病的流行有实际意义。为此,我们于1990年6~8月进行该项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仙居县正常人群自然感染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情况及其抗体的动态变化,提供防治工作的依据,我们于1989至1991年的5月、10月,对同一调查对象440名正常人群进行钩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 正常人群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5月份(流行季节前)检测440人份血清,抗体阳性率14.55%,其中男性阳性率16.82%,女性阳性率12.39%(P>0.05);人群几何平均滴度(GMT)1:1.80,其中男性1:2.03,女性1:1.60(P<0.05)。各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以45岁以上组阳性率为最高,GMT亦如此。10月份(流行季节后)同一调查对象检测结果,抗体阳性率22.05%,其中男性28.04%,女性16.37%(P相似文献   
3.
探索沙门菌属是否存在特殊生化反应。采用增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及血清学凝集试验。结果在腹泻粪便中检出1株靛基质、尿素阳性的沙门菌。巴尔多沙门菌存在着特殊生化反应。  相似文献   
4.
陈芝玲  张宽深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6):1179-1179,1182
2005年10月,一位男性患者因腿部开放性外伤,经某一诊所清创缝合后,使用头饱三嗪等抗生素治疗1周,拆线后局部时好时坏.反复红肿1月余,经检查有波动感,以无菌操作抽取局部脓液,进行分离培养,获得细菌后,进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1周后痊愈,现将细菌分离培养鉴定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多数大肠埃希菌对人类有益,常为肠道正常菌群,也有某些小数大肠埃希菌因寄居部位改变,可引起人类某些疾病,在婴儿、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大肠埃希菌可引起败血症。于2005年10月,笔者收到一株来自血培养细菌,鉴定结果为大肠埃希菌,由于此菌生物学性状特殊,与普通大肠埃希菌有差异,故特对此菌进行详细试验,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6.
三株肠致病性大肠杆菌O128:K67(B12)生物学关系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宽深 《现代预防医学》2002,29(5):617-618,621
目的:了解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食物中毒标本中分离到的3株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O128:K67(B12)是否存在着种间生物学差异。方法:用同批试剂,对上述3株细菌进行生化反应、噬菌体裂解及药敏等各种生物学试验。结果:3株EPECO128:K67(B12)存在着四项生化反应差异;噬菌体裂解模式也不同;药敏试验结果亦存在着差异。结论:同一血清型EPEC O128:K67(B12)存在着种间生物学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规律。方法:对其主要宿主动物密度测定和宿主动物鼠,猪,蛙,鸭等肾脏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对病人进行血清学监测,结果:3年平均鼠密度为17.37%,鼠类带菌率最高为14.07%,病人的感染菌株主要为秋季热群,占64.71%,结论:鼠类仍是仙居县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人间主要流行菌株为秋季热群。  相似文献   
8.
9.
大肠埃希菌与枸橼酸杆菌属、沙门菌属等,在O抗原上存在很多交叉反应[1]。但两种细菌恰好与沙门菌菌体抗原凝集却很少有人报道。在今年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大便培养中检出一株大肠埃希菌和一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它们分别与沙门菌O15、O3,19抗原诊断血清发生凝集。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4株福志贺菌Ⅱ型不同生物学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福志贺菌Ⅱ型(Shigella flexnn2,F2)菌株间生物学关系,及时发现新菌型。[方法]用同批试剂,对4株福志贺菌Ⅱ型进行生化、噬菌体裂解、药敏及血清学凝集试验。[结果]4株福志贺菌生化反应几乎完全相同;噬菌体裂解试验结果亦完全一样。但药敏试验结果差异较大;血清学凝集结果亦有所不同。[结论]福志贺菌Ⅱ型不同菌株间对抗生素敏感性存在着较大差异;福志贺菌Ⅱ型还存在着新的菌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